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中原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所创造的、隶属于中原地区的地域文化;华夏文化是指华夏民族在其发展、成长过程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中原文化不仅具有地域性、包容性、正统性等突出特征,而且中原文化是整个华夏文明之根,是传统华夏文化的主体,是现代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般擦""般次"都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频繁出现。经考证,"般擦""般次"意义相近,一是指少数民族对中原的贡物,二是指出使中原王朝的使节;"般次"始见于唐朝,"般擦"则是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候对"般次"的改译,两个词在文献中同时使用是由于回改不完全,实际上指同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3.
民族圣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圣地密切相关, 民族圣地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圣地":河洛地区是古中国的地理中心,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河洛地区是炎黄文化遗存的核心区域;在文化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也在河洛地区;从姓氏看,华人姓氏都直接或间接起源于河洛地区;"根在河洛"一词有更广泛的内涵,汉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等文化之根也在河洛地区; 以洛阳为"天下之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满洲贵族定鼎燕京,由一个弱势民族转变成为强势民族,面临着多种文明的抉择。他们毅然选择了中华文明,采取多种措施,接续中华文化脉系,认同中原王朝法统。尊孔重道,"心崇正学",将此作为王朝的主导文化。在"中华"的名义下,糅合华夷文化,实现"满汉一家"、"中外一体"的一统思想,这有利于消除满汉等民族隔阂,促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清代"中华"一词的普遍使用,不失为满洲贵族顺应历史发展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5.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广汉地区发现的青铜遗址群,研究表明在夏商时代中国西南地区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既有其自身文化特点,又与中原夏商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文明存在密切的联系。三星堆美术说明:中华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结合体,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才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自异彩纷呈的中华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6.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广汉地区发现的青铜遗址群,研究表明在夏商时代中国西南地区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既有其自身文化特点,又与中原夏商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文明存在密切的联系。三星堆美术说明:中华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结合体。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才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自异彩纷呈的中华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7.
欲论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必先界定“中原”、“地方”的地域概念及“文化”的范围,否则无从谈起。“中原”这一地域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是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也有人认为禹定九州,九州即中原。本文讨论的中原文化,是指广义的中原地域内的文化。“地方”这一地域概念,本文是指中原以外的周边地区,凡是在这些地方产生的文化,即为地方文化。如说得具体一些,有时以当地的地名来命名文化,如关陇文化、闽文化、吴越文化、赣南文化、潮汕文化、划分得范围更小一些的有武夷…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文化研究中,中原地区一般指晋、豫、陕交界一带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原文化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起源形成过程中,中原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核心和主体,是根、是源;在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原文化艺术始终保持与其他区域文化艺术不断融合与交流,同时不断向四周区域强势传播和辐射;中原地区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典型的文化艺术形式,自古及今发展传承的中原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也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汇聚的中心,中原汉族文化的不断丰富,是由于四周辽阔地域中的各族文化源源不绝汇入的结果.在<郑风>21篇作品中,就有不少反映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的民俗因素,其中"令会男女","临水祓禊"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河西地区内迁的回鹘──兼论甘州回鹘的渊源刘再聪回鹘是隋唐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历史上与中原王朝接触甚为密切,曾有大量的部族内迁,在内地偏北地区放牧居住、繁衍生息。通过与中原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不仅促进了本族的封建化进程和生...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政权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成熟时期。其间,各民族文化包括中外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甚是频繁。西域音乐在中原的传播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现将西域音乐之兴起、东传及在中原的流行、影响等内容集结成文,以求教于方家。古代人使用“西域”一词时,其界定范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西域包括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东岸及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从狭义上说,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我国历代中央及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文献。古代这个词随着所指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京师(首都)而言;有时指国中、内地;有时是指汉族地区。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汉族的周围,居住着许多兄弟民族,“中国”即在四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之中的意思,而汉  相似文献   

13.
汉字"中华"一词在当代日本有着与中国很不相同的意涵。这种差异是在日本近世时期出现的。之前,日本知识界曾以"中华"自诩,对中国文化有着深深的仰慕和认同。近世思想家却狂热地抬高本土文化的地位,持续地将对"中华"的认同和褒扬向着异化和贬损的方向扭转。但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过程。山鹿素行以与中国争夺"中华"的荣耀并与中国对抗为己任,"私意论"者和徂徕学派也通过各自的论证表明日本乃原本"中华"的代表,而比早已退去"中华"本色的中国更有文明优势;国学者则进了一步,径直利用本土神道资源贬斥"中华"概念,将之视为"中国人的自尊之辞";而兰学者则根据近代西方知识体系,有意地构建起对中国文化的对抗机制,将"中华"一词的含义解释为中国人的妄自尊大。随着近代神(皇)国思想和洋学思想的盛行,这种理解成为日本语境中通行的意涵。至此,近世思想家似乎撇清了自己与"中华"一词的干系,使它最终异化成了专门指称他者中国的概念。不过,洋学者把日本自诩为"文明开化",把"中华"打入"野蛮愚昧"的做法,最终无法表明真正逃脱了华夷观念之末流的命运。透过"中华"含义的这场异变,不仅可以看清近世日本文化主体意识是如何畸形崛起的,更可以体会到近代日本国族意识是怎样膨胀并最终导致东亚国际关系发生历史性异动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民族地区外语教学中存在的"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症"为切入点,以"凝视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民族地区外语教学中少数民族文化与西方帝国主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传统主流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从而为我国民族地区外语教学中存在的"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症"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15.
借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民族交往的见证。"萨宝"一词可以折射当时粟特商队从遥远的中亚长途跋涉来到吐鲁番和西域各地,进而辗转中原的情景,折射出粟特人到中原入朝为官而逐渐汉化融入汉族的过程,这只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一个微小缩影。  相似文献   

16.
敦煌曲子词中保存了不少关于唐五代民间节令习俗的珍贵史料。从中可以看到,虽然远离中原,但敦煌曲子词所体现出的河西地区燕乐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敦煌曲子词中体现中原文化的作品,以罕见的写本出现,弥足珍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华元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元素是指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差异化、凸显中华民族特色的相关要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具有长期延续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事物、现象和精神,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符号与精神形象。之所以提出中华元素这个命题,因其是文化自信题中应有之义。当下,光大和发扬中华元素已经具备了各种动因:一是贴近了当下中国人的诉求;二是商品化的市场驱动;三是民族复兴的精神牵引。  相似文献   

18.
萧君和在《佛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撰文指出: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有着以下几个环节的历史过程:(1)起源于云南;(2)向东迁移,在中华大地上多元分布;(3)在多元分布的基础上形成中原中心;(4)形成中原中心后又向外辐射,表现为中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融。作者认为:(1)中华民族源自中华大地;(2)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的远古部落集团融合、古代民族融合的产物;(3)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同时发挥积极作用的结果;(4)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5)中华民族的出现有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文化体系要素逐渐多元化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中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富足和互联网冲击,"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有可能出现"断层"危机,因此在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本文中结合"民族地区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在分析传统文化渗透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并针对实践进行教育反思。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模因论看"海选"流行的必然性和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因论(memel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固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通过复制、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语言模因论主要是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海选”一词是2005年各种媒体中广泛出现的流行词。本文由“海选”出现的背着入手,从模因论角度对“海选”这一新词进行分析,揭示“海选”一词流行的必然性和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