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忻口战役     
忻口战役是“七七”事变后华北战场上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的战役,它与淞沪、台儿庄等战役相配合,粉碎了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一“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并作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侵占整个华北的战略部署。在这个部署中,占领山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篡夺胜利果实,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我们党为了维护和平,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一 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东北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抗战胜利后要把东北建成中国革命的巩固的战略基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何桦 《初中生辅导》2006,(10):33-34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吹响了全国全面抗战的号角。面对飞机大炮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者,英勇的中国军队被迫组成大刀队奋起反抗,浴血苦战。消息传来,上海的学生走上街头募捐筹款,为前方将士赶制大刀。这一切深深地激动着革命音乐家麦新的心。他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写出了《大刀进行曲》,同年9月初刊于作者与孟波合编的《大众歌声》第二集。作者曾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歌曲发表后迅速传遍全国,为鼓舞军民抗战斗志,发挥了巨大作用。麦新(1914—1947)作曲家、歌词家,原名孙培元、孙默心。原籍江苏常熟,出生于上海。“九·一八”事…  相似文献   

4.
“七七”事变到武汉陷落期间 ,中国军队在各抗日战场进行了英勇抵抗。和“七七”事变前及武汉陷落后相比 ,国民政府的表现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七七”事变爆发后 ,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和国内的抗日浪潮 ,国民政府及民族主义情结浓厚的蒋介石不得不改变其前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抗日。而武汉陷落后 ,日本消灭中国的危险暂时消除 ,国内的抗日反蒋运动也因战争而平静下来。但共产党军队的壮大重新给国民政府造成威胁 ,其行为走向反动也就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5.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大量的知识分子开始南迁广州和武汉,全国各界发起保卫大广东和保卫大武汉运动。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凭着一支如椽之笔,开展抗战文化运动,努力唤醒民众,呼吁国共联合抗战,其中就有一位积极活跃在新闻界的铁笔先锋——蔡力行。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决定把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一九三七年八月,我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抗战,狠狠打击了日寇的侵略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胜利信心。同年十月,国民党被迫同意我江南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开赴华中敌后抗战。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列强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其中,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在武装干涉中时间最长,兵力最多,从东部严重地威胁着苏俄.苏俄人民经过四年多的英勇抗战,最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西伯利亚,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沦陷区成立了汉奸组织新民会,并在各农村组建了基层组织、各种分会和外围组织等团体。日本侵略者利用新民会在华北农村的这些团体进行政治欺骗、经济掠夺、破坏抗日等活动。抗战胜利后其宣告解散。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7日,是半个世纪前我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全面抗战五十周年。这是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它标志我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由局部抵抗到全面抗战的重大转折,是日本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的起点,掀开了国共两党二次合作联合抗日的新篇章,最后导至我国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个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本文拟就“七七”抗战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0.
王明、周恩来关于武汉保卫战的认识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根本的差别。二人都认为必须保卫武汉,但对保卫武汉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保卫态度上有不同;都认为国民党军队抗战极为重要,但在联合的策略以及发动人民、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的认识上有异;都认为坚持统一战线不可动摇,但在如何利用身份具体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有别。周恩来、王明关于武汉保卫战认识的差异,是二人能否及时、准确、全面有效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蒙汉各族各阶层人民踊跃参加抗日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计划,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抗战促进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增强了蒙汉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抗战中得以实施,为后来解决民族问题,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和统一的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主次地位变化的背景下 ,绥远抗战爆发。绥远抗战分为红格尔图战役和百灵庙战役两个阶段 ,其尾声是收复大庙。绥远抗战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的一次预演。这次预演对于中日双方都有重要启示 ;中国人民接受启示 ,团结御侮 ,抗战图存 ,以绥战为契机 ,迅速实现全国团结和全国抗战 ,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日本侵略者拒绝接受教训 ,不愿承认自己的弱点 ,又错误地低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力量 ,以主观意志代替战争的客观规律 ,最终走向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政策,使日寇步步紧逼,到“七七”事变之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于七月八日发表了抗战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在形成。处于边陲的昆明,在全国抗战的浪潮中,不少大中学校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积极进行抗日救亡的话剧活动。“七七”事变的前夕,昆明就成立了“学生救国联合会”(简称学联),学联主席伍兴仁,骨干唐登岷、谭惠英、杨润珍等都是共产党员。“七七”之后,唐登岷、曹世文等通过和大中学校的联合行动,取得了合法手续,于八月十七日成立了“云南学生抗敌后援会”(简称学抗会),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为了控制这个进步组织,派民运科长张友仁负责所谓“指导”工作,无形中也就展开了斗争。学抗会成立后即通电拥护抗战,  相似文献   

14.
自豪     
卫奕霖 《新读写》2020,(2):10-11
我的曾祖父、曾祖母都是90岁以上高龄了。虽然年事已高,但二老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语句清晰。难得有机会四代同堂聚在一起,听曾祖父聊聊他的经历以及整个家族的变迁。“我1926年生于上海浦东贫农家庭,1934年秋天到附近农村小学读书。”曾祖父娓娓道来,可是好景不长,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武装侵略我们的国家。同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又挑起事端,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日军开始占领上海。  相似文献   

15.
1937年     
7日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7日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  相似文献   

16.
一、反帝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阶段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武装入侵。八月十三日,日本军队向上海进攻,国民党当局调动了七十万军队,进行了淞沪抗战。十一月十二日,上海沦陷。这段时期,上海地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其最基本的历史特点,就是无论在救亡运动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八·一三”救亡运动是十分广泛的。“一切民族压迫都势必引起广大群众的反抗,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反抗趋势,都是民族起义”。当时  相似文献   

17.
江城武汉,历经波澜壮阔的革命风涛,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名城。它不仅是辛亥首(?)之区,又是北伐革命战争的司令部。“七七”事变之后,还一度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在他辛劳奔波的一生中,曾四居江城,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1927年初,茅盾首次来到大革命洪流中的武汉,在这“一大漩涡、一大矛盾”中  相似文献   

18.
《中学历史教学》2003,(8):28-29
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打击日本侵略者。漫画家特伟创作了这幅漫画,赞扬了中国军民永不言败的斗志,也讽刺了日本的战争机器遭受沉重打击。图中的一艘日本军舰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军舰被两块写着“持久战”和“全面战”的礁石高高撑起。远离水面,已是根本无法开动了。漫画形象地表明了当时的战争形势,鼓舞了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芦沟桥事变。8月13日,又进攻上海,中国军民奋起抗战。从此,全国进入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一爆发。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便发表了《关于援助中国抗战的决定》,指出:“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正是世界无产阶级、全体先进人类  相似文献   

20.
抗战初期,全国性文艺团体、机构陆续在武汉成立,武汉成为全国文学中心。誓死抗战的决心,对胜利充满希望的乐观自信构成了抗战初期武汉文学的主流,小说、戏剧、诗歌、通讯、报告文学、特写等纷纷涌现,武汉抗战文学呈现多样性与时代性的新面貌。抗战初期的武汉文学,反帝的主题汇聚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封建更多地是反对汉奸,反对卖国投降。抗战爆发后,战争缩短了作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缩小了作家与人民大众的间隔,密切了文学与大众的关系,强化了文学教育民众发动民众的意识形态功能。抗战初期武汉文学产生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的严峻时刻,文学要使普通民众和军队的兵士能看懂,必须尽量通俗化和大化。武汉抗战文学,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