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据说苏东坡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法,即从多种角度去读同一本书,用一种角度读一遍有一个侧重,直到有了感受换另一种角度读,如此反复多次。这种方法虽然看起笨拙,实际却很精明,有利于举一反三,各个击破。那么,新闻写作呢?一大堆素材摆在面前,是贸然动笔,还是反复琢磨?我看苏东坡先生的“八面受敌”法很有借鉴意义。苏东坡说:一本书的内容象大海一样,什么都有,不可能一下子把各方面的内容都理解了,吸收了,要逐次地读,分别加以理解。采访得到的素材,虽然不如大海宽广,却像一堆树枝、树叶,需要理一理。  相似文献   

2.
读《说园》     
从《说园》这本书的书名看,好像并不能引起对它阅读的兴趣。《说园》,顾名思义无非是向人们介绍园林之美,以诱导人们去游览而已;或者是一本学术著作,非此行中人,是难以看得懂的。可是,这本很不起眼薄薄的书的作者,却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说园》,确实说的是园林建筑方而的事。对于园林建筑,我自然是一窍不通。可是,当我慕作者之名读了这本书之后,深深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的美文享受。因为,陈先生的这本书,既不是一般园林导游之作,也不是园林建筑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文笔很美的散文集。朱自清先生把散文分为广义的和  相似文献   

3.
谈判的节奏     
在2007年的北京国际书展期间,一位土耳其出版商找到我们展台,对我社出版的《江边对话》一书抱有极大兴趣。当时我不在展台,等我第二天按照约定时间跟这位先生见面的时候,我着实为其诚意所感动。这位先生首先告诉我这本书很不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中两位智者的对话,对他们这样一  相似文献   

4.
我承认,虽然工作已经八年多了,但是仍然很浮躁,至少对于《花开有声》这本书就是如此,现在想想都觉后怕,要不是看到那些“光环”萦绕在这本书,我很可能就此放弃了这个选题.毕竟,一个13岁的孩子能写出怎样惊世骇俗的文字呢?是贾平凹先生的题字,是曹文轩先生的序言,让我决定静下心来仔细看看书稿本身.  相似文献   

5.
我承认,虽然工作已经八年多了,但是仍然很浮躁,至少对于《花开有声》这本书就是如此,现在想想都觉后怕,要不是看到那些"光环"萦绕在这本书,我很可能就此放弃了这个选题。毕竟,一个13岁的孩子能写出怎样惊世骇俗的文字呢?是贾平凹先生的题字,是曹文轩先生的序言,让我决定静下心来仔细看看书稿本身。起初就是好奇,又是怎样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6.
2004年我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第一堂专业课就是童庆炳先生的文论课,讲的是《文心雕龙》。当时童先生已过古稀之龄,带着20多名文艺学专业的博士们,从头开始一字一句地阅读这本书。文艺学专业,开一门古代文论课本无可厚非,但当第一堂课结束时,童先生跟大家说《文心雕龙》这本书他已讲了十五年之后,  相似文献   

7.
看见。认识。呈现。2013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柴静的《看见》。我坦言这本书我读了好些天,一篇一字地都看了。我也坦言这篇文章我放下书后好几天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即便是现在,我仍有"思绪万千,不着一缕"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因了《看见》这本书给我的触点太过博杂的缘故。柴静在书中让我看到一些我曾见过却并未  相似文献   

8.
何满子先生的书上海的何满子先生,我没有见过。但我喜欢读他的书。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给我不少启发。我敬重他的为人。我有何满子先生的三本书:《狗一年猪一季》、《中国酒文化》、《古代小说艺术漫话》。也不知为什么,我看何满子先生的照片,再看书,就觉得清洁、清醒、清爽。现在,混浊、混乱、混沌的人和书,都太多了,就更看重何满子先生的书。而且,不仅自己常翻出来读,也时常向朋友们推荐。我知道年轻人大多有躁气的一面。而真正喜欢读书、沉下心来写作的年轻人,尤其少了。还没有写出几篇像样的东西,就开始自我膨胀;还没有学会建设,就已经在着手破坏了。信息资源多,诱惑  相似文献   

9.
像我这样三十年前开始读大学的一拨人大都记得有本书叫《诗人哲学家》。几位兼攻哲学、文学的青年学者想要证实哲学是最有诗意的东西,于是他们到西方哲学家身上去寻找诗人的影子和灵魂,结果在帕斯卡尔、诺瓦利斯、施莱格尔、克尔凯戈尔、尼采等西哲身上找到了意想中的东西,攒成了周国平先生主编的这本书。但同时,这也反映出一种学术的病态--现当代学人似乎更擅长向西方文化去找寻精华。其实,与诗人遇上哲学家相仿,沿着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诗文传统溯源,将自己的一腔诗心诗意与书法这一“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相融合,常年修炼,相信也会收获极有意味的结果。在我心目中,李一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做人有诗请、创作富内涵的“诗人书法家”。  相似文献   

10.
正推荐理由每一次接触一本好书,都会很激动。比如《万历十五年》,第一本读破了之后,又买了一本。不知是胶订的不牢固,还是我读书时用力过猛。看这本书的时候,会有种舍不得读的感觉。读一读,放一放,比对待美食还要柔软。也因这本书,认识了三联书店。三联书店  相似文献   

11.
二月的春天     
我最早知道生活书店和邹韬奋先生的名字,是我的七叔告诉我的。他是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有爱国思想,很喜欢读韬奋先生的文章,对韬奋的《萍踪寄语》特别喜欢。有一年暑假,我几乎每天要写出一段文字(包括日记或短文),让七叔给我修改、评判。因此,七叔也会讲到韬奋先生的思想和文笔,或是丰子  相似文献   

12.
看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个题目,通常想到的是那些我们很熟悉的几个概念和比喻,写40多万字.能写些什么呢?我是带着这个疑问来读陈力丹的新著《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的。但是,我很快就进入了马列思想的活的境界。通过这本书的分析,他们不再是需要仰头看的崇拜者,而是与时代和具体的生活经历融为一体的思想家或政治家。他们的新闻和宣传思想.其实是从许多教训或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各有很具体的阐发背景。  相似文献   

13.
漫步书海     
小时候,我听家父说,《四库全书》总纂纪昀先生曾书一联:“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这道出了读尽天下图书后的豪气,令人钦羡不已。于是我从小就喜欢到废纸摊头翻捡廉价旧书,以期遇到纪昀先生未见之书。小时花父母的钱不心疼,现在自己谋生,买书就颇费踌躇了。我家里本来也是有几本书的,那时我尚小,父亲惜书如命,只在我大考后作为一种优待,一种赏赐,允许我洗了手,从书橱里拿出一册《西游记》或《三国演义》,生吞活剥地读。从那时起,就已吊起了我读书的兴趣;然而等不得我真正能读懂它,那些书就在浩劫之年被抄走了。  相似文献   

14.
正多年前,在家里接到一个长途电话,打来电话的那位没寒暄几句,就问我是否看过《夹边沟记事》这本书。我说还没有。他告诉我,这本书很值得读;接着说起书里一个"上海女人"远赴夹边沟寻找饿死的丈夫的故事,我听得出他讲这故事时有点动情。最后他问我,要不要帮你搞一本书来,我说,不用,我会有办法的。打电话来的人名叫解思忠,时任"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是国家副  相似文献   

15.
我想,人对所读诸书的喜爱是可以有各种缘故的。缘故不同,爱的性质与程度也就难分高下。因此,若问“最爱”哪本书,这实在说不准确,只能说说我所喜爱的书中的一本。此书即是顾颉刚先生所著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我喜爱此书,与它的内容倒没有多大的关系。说句老实话,它究竟写了哪些内容,现在已记不清楚了。保留在思想之中的,主要是很多年前读  相似文献   

16.
周杰 《报林求索》2009,(8):60-60
<正>徐志摩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是徐先生人生最重要的舞台,可他却用一首诗歌轻描淡写后离开了我们,读先生的诗歌,憧憬康桥和属于先生的那个年代。书合人去,先生真的很自私,他把美好、洒脱留给了后世,把故事、人生、爱情,自私地告诉了康桥。  相似文献   

17.
立言之惑     
一不留神,跟前的朋友都开始出书了。让写书评的,让做宣传的,让包销的,种种愿望和要求不一而足也很难满足。通常状况下,他们则是送我一本书就把我打发了。对于这些要求“斧正”或是“指导”的著作,一般都不在我的阅读范围之内。最痛苦的是,他们还要我谈观后感,于是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下去。  相似文献   

18.
害怕读书     
我对书的感情有点深,深得也许是有点病态了。我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最大的房间是书房,上万册书围了一圈,把我困在其中,也是乐在其中。坦率地说,写作有很多功利的目的,而阅读完全是精神需要。人的精神层面很宽阔,你怎么填满它?我就是靠阅读。我读文学书只占四分之一,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很多闲书乱读。尽管我对世俗生活一直保持一种警惕,希望自己不要太物质化,可似乎有点防不胜防。这个时候,也许洗干净手、焚上香火读一本书能拯救我。  相似文献   

19.
害怕读书     
我对书的感情有点深,深得也许是有点病态了。我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最大的房间是书房,上万册书围了一圈,把我困在其中,也是乐在其中。坦率地说,写作有很多功利的目的,而阅读完全是精神需要。人的精神层面很宽阔,你怎么填满它?我就是靠阅读。我读文学书只占四分之一,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很多闲书乱读。尽管我对世俗生活一直保持一种警惕,希望自己不要太物质化,可似乎有点防不胜防。这个时候,也许洗干净手、焚上香火读一本书能拯救我。  相似文献   

20.
《文字学概要》引书指瑕蔡永贵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裘锡圭先生的学术著作《文字学概要》(以下简称《概要》),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一本文字学著作,也是近些年来我读得最多的一本书。早在读研究生期间,此书还未正式出版,我就曾捧着讲义本《概要》,先后在西安和北京两次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