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自澳大利亚杰出小说家托马斯·基尼利的小说《辛德勒方舟》。电影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迫害的真实历史事件。影片中呈现的诸多片段和《圣经》中为人耳熟能详的篇章形成了鲜明的呼应。通过对两者的类比阅读,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辛德勒的拯救者形象及他为犹太人所做的义举。  相似文献   

2.
小说《辛德勒名单》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托马斯·基尼利的代表作.文章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辛德勒名单》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特质,进而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荒诞的处境及其做出的自由选择对《辛德勒名单》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一部优秀的电影音乐不仅要和影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还要给观众赏心悦目的愉悦和满足。《辛德勒名单》的主题音乐在电影中每次出现时,都与电影画面完美结合。在这里,音乐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音响背景,不仅配合画面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而且还赋予观众一种深沉而长远的“生命思考”。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基尼利的《辛德勒方舟》充满对大屠杀历史和犹太人命运的关切,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大屠杀记忆隐喻,成功建构了全球视野下公众对大屠杀事件的共情心理与关怀伦理。《辛德勒方舟》在对大屠杀记忆的艺术呈现中,再现了后现代语境下记忆、历史与话语交互渗透的大屠杀记忆现状,传递出基尼利对于历史苦难的铭记与反思,承担起作为大屠杀见证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本节课以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为背景,基于多种媒体技术,通过观看、聆听、哼唱、比较、模仿、演奏等音乐活动,引导学生欣赏《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并体验影视音乐在表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丰富作品故事情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人际传播中,除了使用语言符号之外,还要大量依赖于非语言符号。在很多特定的场景,非语言符号承载和传递的信息比语言符号要大得多,非语言符号在影视作品中被大量运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反省历史浩劫的人道主义之作,通过解读其中的色彩符号、声音符号、体态符号以及物体符号所传递的信息来理解和感悟这部巨作厚重的内涵,藉此更深入了解非语言符号的特性及其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7.
《辛德勒名单》是苏教版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三篇课文中的一篇.板块名为“人性在复苏”。这是一篇选教课文,临近期末.备课组提议由教师视自己的课时数多少决定上还是不上。尽管我所任教的是理科创新班,语文课课时比其他班少.但我还是决定上。因为电影《辛德勒名单》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从思想性来看.还是从艺术性来看,《辛德勒名单》都足以载入世界电影史册。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材分析《辛德勒名单》是史蒂芬·蔡利安根据托马斯·基尼利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全本共129个镜头,教材节选了101-117共17个镜头,主要讲述辛德勒贿赂纳粹将军、营救犹太人的情节。这部分是电影情节的高潮,它利用电影语言的优势,多线并进的结构,展示了辛德勒解救犹太人的全过程。阅读《辛德勒名单》全剧可知,"那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之外,即是深渊。""名单"是整个营救工作的关键,是整部电影剧本的主线。而教材节选的部分,以镜头的解说辛德勒权衡良久最终作出决定要尽力  相似文献   

9.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配乐巧妙的手法运用和出色的诠释力为影片增添了很强的表现力。其主题音乐手法使观众记住它摄人心魄的旋律和旋律后面那段惨烈的人性悲剧,而族性表达的音乐、人物描写的音乐对深化主题、刻画人物性格、渲染气氛、表现时代感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崔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4,(4):112-113,117
当代影视媒体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愈加密切。文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借由与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中获得。以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与由它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比较研究影片与小说在人物形象、象征意象和情节三方面的异同,来探讨《妻妾成群》与电影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侧重点和得与失,以及借此所体现的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由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创作,该作品名称汉译为《辛德勒名单》,是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音乐。因为作曲家熟练的作曲技法,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影视配乐,更成为了一部音乐的经典之作。因此值得我们作曲学习者们分析与研究作曲家在创作中所应用到的相关作曲技术理论。  相似文献   

12.
对<辛德勒名单>影片中的色彩运用进行简略的分析,整部影片中的黑白基调,红衣小女孩的形象塑造,以及全部的色彩在全片的相互作用.导演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对色彩的运用以及人物刻画所做到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康拉德的小说《间谍》及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炸弹风云》之间的比较为例来阐释电影改编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借助于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来具象化地讲解小说,可以改变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电影《辛德勒名单》在情节发展和对比中影显了人性美丑,体现了人性复苏之美.细节对人物内心的表现,情节和悬念的巧妙设置,都使影片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6.
张艺谋从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作为今年最重要的电影改编案例,因涉及"文革"背景和改编者对原著的"大幅削减"引起争议。通过对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细读,对小说内容进行细致比较分析,得出电影《归来》的改编主要采取了淡化政治影响、淡化个人与时代关系、简化家庭人物关系等策略,投射了当下社会的文化特征及创作者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小说的电影改编不等于用影像去复述原文本.电影《少年派》导演李安通过改编原著小说,用内敛、含蓄的电影语言,将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文化智慧融入到影片当中,证明了自己作为“当代第一华人导演”的超凡实力.文章通过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揭示了电影导演对小说所做的寓言式改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电影《白鹿原》入手谈其改编与小说创作的不同之处,探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时代语境、意识形态、创作理念之下二者产生差异和碰撞的原因,并对电影改编的得失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20.
阿占  张佐娟 《文教资料》2011,(32):23-24
电影《罗生门》主体改编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小说用一种近似于意识流的手法写作而成,叙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凶杀案,用主角的非常主观的视角去揣测当事人的心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非常成功。黑泽明用了四种手法讲述了一个杀人的故事,这样就很完整地将小说中的"意识流"的妙处展现了出来。改编后的故事,其电影元素受到了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