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学术界一致认为,魏源治经好求圣人的微言大义,其著《诗古微》主要目的在于阐发三家诗所蕴含的《春秋》微言大义,抒发自己的政治思想。魏源《诗古微》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阐扬,主要体现在发掘《诗经》四始的微言大义;调整十五国《国风》的次第,从而阐扬《春秋》尊王大义;发掘《诗经》当中的"夷夏之辨"思想。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有汉一代,今文经《诗》学昌盛,齐、鲁、韩三家均立博士。时代的需要及三家《诗》学自身的特点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然而,官办经学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学术危机,日益繁琐的师法家法严重束缚了其自身的发展,《鲁诗》的抱残守缺、《齐诗》的阴阳灾异、《韩诗》的“引《诗》证事”“微言大义”是三家《诗》衰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盐铁论》引诗用诗约75次,以《雅》、《颂》为主,体现了昭宣时期《诗经》解读对美刺时政的重视,具有鲜明的经世治国目的。《盐铁论》所据诗说以齐、鲁、韩三家为主,可能兼有《毛诗》,可见昭宣时期的《诗经》传授与武帝时期一样,仍以三家诗为主流,但当时士人对《毛诗》也有接受。《盐铁论》中论辩双方不主一家诗说,王先谦以《盐铁论》证《齐诗》义,阮元以《盐铁论》证《鲁诗》义,这类观点宜予矫正。  相似文献   

4.
《白虎通义》作为白虎观会议时众多经学大师讲论异同,由汉章帝亲自定决,班固最后编辑的一本经学著作,其中的引《诗》、说《诗》反映了在汉朝长期并立的四家诗的内容,而并非是一家之言;从《白虎通义》中的引《诗》、说《诗》与白虎会议与会者的关系来看,《白虎通义》中的《诗》学思想反映了当时与会各家的学说,是汉章帝对四家诗说的一种折衷与汇合。班固作为与会者和最后编纂者,也可能有自己的思想渗透在其中,但并不能代表《白虎通义》中全部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魏源的《诗古微》是清代今文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前人对于三家诗佚文、遗说的搜辑、考订的基础上,论述了三家诗和《毛诗》的异同,发挥三家诗的微言大义。《诗古微》刊行后,历来为治经学者所重视。尽管由于门户之见,诸家对手《诗古微》的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他们都认为魏源作《诗古微》是专主《齐》、《鲁》、《韩》三家诗而排斥《毛诗》。例如:梁启超谓魏源“《诗》主《齐》、《鲁》、《韩》”“而排斥毛、郑不遗余力。”(《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刘师培谓“魏源作《诗古微》,斥《毛诗》而宗三家诗”。”(《经学教科书》)章太炎谓“魏源作《诗古微》,全主三家”。(《经学略说》)马宗霍谓魏源“说《诗》斥《毛传》,宗三家”。(《中国经学史》)周予同谓魏源“著《诗古微》,攻击《毛传》及大、小《序》,而专主《齐》、《鲁》、《韩》三家”。(《经今古文学》) 笔者近年来对于魏源的生平、思想及《诗古微》作了一些研究,认为上述观点失之偏颇,似乎还有商榷的余地。本文拟初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并祈学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6.
魏源的《诗古微》是清代今文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前人对于三家诗佚文、遗说的搜辑、考订的基础上,论述了三家诗和《毛诗》的异同,发挥三家诗的微言大义。《诗古微》刊行后,历来为治经学者所重视。尽管由于门户之见,诸家对于《诗古微》的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他们都认为魏源作《诗古微》是专主《齐》、《鲁》、《韩》三家诗而排斥《毛诗》。例如:梁启超谓魏源“《诗》主《齐》、《鲁》、(韩》”“而排斥毛、郑不遗余力。”(《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刘师培谓“魏源作《诗古微》,斥《毛诗》而宗三家诗”。(《经学教科书》)章太炎谓“魏源作《诗古微》,全主三家”。(《经学略说》)马宗霍谓魏源“说《诗》斥《毛传》,宗三家”。(《中国经学史》)周予同谓魏源“著《诗古微》,攻击《毛传》及大、个《序》,而专主《齐》、《鲁》、《韩》三家”。(《经今古文学》) 笔者近年来对于魏源的生平、思想及《诗古微》作了一些研究,认为上述观点失之偏颇,似乎还有商榷的余地.本文拟初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并祈学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7.
汉四家对《诗经》的解说,运用的是“取《春秋》,采杂说“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包括用史说《诗》、用礼说《诗》、用谶纬说《诗》、用美刺说《诗》、用稗文野说说《诗》、用神话传说说《诗》.虽然在解《诗》过程中,四家各有侧重,但是这些做法,还是为各家所共有.  相似文献   

8.
魏源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清代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在经学方面,他著有《诗古徽》和《书古徽》。《诗古微》和《书古微》都以“古徽’为名,表明他对《诗经》和《书经》阐发的是古代今文经学家的微言大义.《诗古徽》是为了发挥西汉齐(辅固)、鲁(申公)、乾(韩婴)三家对于《诗经》的古义,而对于汉毛公《毛诗)和后汉卫宏《毛诗序》、马融《毛诗博》、郑玄《毛诗笺)有所訾议。《书古微》是为了阐发西汉伏生、欧阳、大小夏侯的古义,而批驳马融、郑玄古文经学“凿空无师傅”的“肥说”。两书的目的,都是为探讨西汉今文经师的师承与…  相似文献   

9.
贾谊《诗》学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近出土文献,分析了贾谊引用《诗经》与四家诗的异同,注意到贾谊说《诗》以“雅”,“颂”为主的事实,说明贾谊的《诗》学继承了春秋官学中“以诗为教”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在汉代《齐诗》的传承谱系中隐而不彰,但他却是奠定《齐诗》阴阳五行基本性格的重要人物;董仲舒提出以《诗》作为汉代宗庙祭祀制度的法度,使《诗》成为构筑汉帝国政治权力的知识基础;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说强调把理解的情境性和文本的微言大义结合在一起,其所持的经学立场与后世诗学和文论所注重的主观阐发的倾向有异。  相似文献   

11.
朱熹的《二南》学术,在从经学迈向文学后,又从文学走向理学.是文学、理学二元一体的解释学。就文学的一元来说,朱熹认为《二南》诗篇是里巷歌谣,是低社会地位诗人抒情的咏叹,他还把自己认为是文学表现手法的赋、比、兴运用到解释中;就理学的一元来说,朱熹认为《二南》是文王王道政化后的诗篇。体现着文王王道新民之功的社会、人心、人外自然和谐及其三者之间的大和谐:家齐、国治、天下平、其民睥璋、庶类盛多。整体上看:作为诗歌,《二南》诗篇能指的多样性、意义的含混性,决定了朱熹关于他的文学、理学二元一体解释的合理性;二元的冲突也导致其解释上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性,如《操有梅》等表达男女情感之诗,就不是所谓的“中和”之音。  相似文献   

12.
方芳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9):127-128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杂考各说》汇集对《诗经》学基本问题的考证,"诗入乐"说、"国风次序"论、"周南召南"考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梳理诸说源流,体现马说的优劣之处,从而弥补对于马瑞辰诗学理论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周初政局,内忧外患。王之子召公在周公的劝说下,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同周公一起,平灭三监叛乱,挽救了即将倾覆的周王朝,南片江汉,经营了周的南国;负责营建东都洛邑;提出了“敬德”“殷鉴”思想;扶立康王继位。召公是周初一位重量级的政治人物,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其历史地位应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4.
赵子栎是北宋的一个杜诗学者 ,曾编过《杜工部草堂诗年谱》。关于他是否注杜 ,历代均无文献记载。但南宋蔡梦弼的《草堂诗笺》却引有赵子栎注 1 9条。我们通过认真地比对、辨析 ,发现所有的“赵子栎注”均为北宋另一著名杜诗学者赵次公的注。清人惠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所引“赵子栎注” ,乃从蔡本转引 ,故亦不足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对于《召南·采蘋》主旨的理解,历来纷争不断,有“大夫妻能循法度”、“教成之祭”、“美邑姜”、“女子祭祖”、“女奴置办祭品之劳动”等几种观点。而结合周代的礼乐文化来看,我们发现该诗体现了笄礼和婚姻的重要关系,《采蘋》是对周代笄礼制度及其仪式的诗性表达。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实施1400多年,深深地影响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女性,她们是科举社会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尤其在重文兴教风气盛行、盛产进士的苏南区域,更是如此。明清时期,苏南家族的女子随着科举制的变迁,对科举制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明代江阴梧塍徐氏的两位母亲,清代江阴缪氏、昆山龚氏、常州西盖赵氏家族的多位母亲,直至清末吴县叶氏家族、无锡城中薛氏家族和天授胡氏家族的多位女子,堪为典型之例。通过对她们相关言行的描述与分析,大致可以勾勒出科举制变迁之下苏南女性关于科举制及教育的认知与行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公",原本是爵位,最早指部落首领、诸侯君主。至东周时代,有社会地位的人物如贵族功臣也有"公"的称号,在秦汉时期平民百姓也能被称为"公";与此同时,"公"作为对统治阶级的恭敬尊称,在周秦汉三代逐渐演化为社会交际中的常见尊称、特殊詈称和特殊蔑称。本文以《史记》中的公字作为研究视野,试析公字称谓在周秦汉三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论惠周惕《诗说》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周惕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惠栋的祖父,他的《诗说》是研究《诗经》的一部著作,在诗经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诗说》主要涉及了关于《诗经》的这样一些理论问题:《大雅》、《小雅》区分的依据;《诗经》中所谓的正变问题;《二南》所指涉的具体对象;汉学和宋学关于“赋”、“比”、“兴”看法的对错。这部著作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代诗经学的方法与成就,同时又在某些方面开启了清代《诗经》研究的风气之先,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它是某些惠氏家族经学研究特色的渊源所自。  相似文献   

19.
《尚书·金縢》记录有天降异象一事。后世学者在进行解读时对于天降异象的时间争议颇多。孔安国等学者认为周公蒙冤,避居东方之后天降异象,即发生在周公死之前;司马迁等学者认为周公死后天降异象。通过考察、分析《尚书》中带有"昔"字的文言句式,得出天降异象发生在周公死后。  相似文献   

20.
"共和行政"就是指"共伯和行政"。共伯和应是卫国国君卫武公和。早在"国人暴动"发生前,共伯和就已经掌控周王室大权,"国人暴动"发生后,共伯和对稳定危乱时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王朝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以后,共伯和主动退位,周宣王即位,共伯和又回到了他自己的国家——卫国,得以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