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年阶段的文学社活动时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文学社通过人物专访、热点采访、行善厚本、文化寻访等活动,训练儿童作文"诗外功夫",在儿童心灵深处播撒精神的种子,让他们对生活有更深切的体察,进而获得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地、高尚的品格,促进"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功夫在诗外     
在担任初二(5)班班主任之前,我就知道这个班有个叫李冠群的学生。原来,他还在上初一时,由于老师发现有人不交课堂作业,便决定进行一次作业大检查,当时,已经有近两个星期没定作业的李冠群,眼看补作业已来不及,干脆使一招“偷梁换柱”——把别人作业本拿来,  相似文献   

3.
黄敏 《今日教育》2008,(6):50-50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书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做照本宣科的"机器人先生",而是要做厚积薄发、生动有趣的教书先生;要把教学变成快乐的输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以致用,学而有成。  相似文献   

5.
陆游提出并阐释的“诗外功夫”一说,对于诗创作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诗外功夫”大抵指作家心灵修养和生活实践两个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诗外功夫”引申理解:“诗穷而后工”;“情真景真,其词必工”;自然天成为工。  相似文献   

6.
7.
文章要写得又快又好,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几方面的积累。”要有厚实的文化底蕴,灵活的训练方法,才能一气呵成,写出文采,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8.
吴生泉 《时代教育》2007,(8Z):72-72
面对作文课,一些学生如临大敌,常常应付了事。不少教师对此束手无策。若将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的尴尬,统统归咎于教学要求或者应试教育,则是认识上的错误。教师不妨尝试在作文课堂教学之外多下功夫,力求取得“柳暗花明”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关于诗的本质和作用目的,中国古代向来有"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说法,通常认为"言志"是对政治理想的表达,而"缘情"则是自然情感的抒发。但在很多时候,"志"与"情"又似乎没有明确的界限。"温柔敦厚"作为儒家文学观的核心思想,无论在思想还是方法上都对文学创作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那么它对"言志"与"缘情"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发愤著书"与"诗缘情而绮靡"是遵照"温柔敦厚"之旨还是对其的突破呢?本文从"言志"、"缘情"的含义入手,对它们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陈章明 《考试》2004,(2):11-12
一首诗的诗题往往起到提示全诗中心的作用,因而对诗题必须认真分析,不可轻易放过。如杜甫诗《望岳》:  相似文献   

11.
写作内容,来源于五彩缤纷的生活,指导学生选择材料,应是“功夫在诗外”——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留心观察生活.而教师,更应该注重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在日常工作中,我结合班队工作的实践,利用“展会”和“队会”以及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丰富  相似文献   

12.
唐朴祁的《读〈画蛋〉有感》,是一篇优秀的作文。作为一个理科的考生,为什么能在个把钟头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诗教?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下定义。我们从他的一系列论述和教育实践中可以这样概括:诗教,即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教学或谈话,让学生感悟或创造诗情画意。这在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和心智启迪。苏氏认为,诗的意境存在于词语里,没有诗意的语言是不可思议的。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向孩子们揭示语言中的诗意,使他们从语言中看到美好的事物。他说,富有诗意的词语包含着一种刺激思维和记忆的巨大力量,是思想感情的翅膀借以翱翔的空气。在他的学校,学生一连几年每天傍晚都到教师那里去听童话和自编童话。他们从词语的运用中感受其中的思想和美,共同…  相似文献   

14.
方渔 《语文知识》2003,(9):12-12
我国古代的诗歌,题材、格式繁多,其中最奇特的当数宝塔诗和枣核诗。宝塔诗是杂言体诗的一种,常以一个字开头,接着每句或每两句增加一两个字,诗的排列格式如同宝塔,故称宝塔诗。通常从一字句递增至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如令狐楚的宝塔诗《山》:  相似文献   

15.
"诗缘志"与"诗缘情"的诗论研究由来已经,"诗缘志"自从诗歌的相关文论定义出现的时候就存在,而"诗缘情"则是后来的发展演变出现的。关于二者关系的的界定方面多是认为二者是先后关系,区别巨大,甚至是对立关系。本文主要对两者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二者虽不是对立关系,但是也不是可以划等号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6.
教师以教育学生为目的而写的诗歌,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像启蒙课本《神童诗》就是典型的成系统的“教育诗”。 二十世纪初期,徐特立在湖南长沙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他经常在办公室前廊挂一块黑板,一早起来,先在黑板上写一首七言绝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此种做法,在当时很受学生欢迎。(这些诗总称为《校园百咏》,今仅存十首)例如,徐特立本人平时上课有个习惯,总是爱用别的教师未用完的半截粉笔写字,学生笑他,他为此写诗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  相似文献   

17.
“认识毫升”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升与毫升”中的教学内容。但教材配套的教具以光盘为主,学具中缺乏与容量、容量单位有关的材料,自备教具、学具也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往往无法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产生对“升与毫升”的丰富体验。  相似文献   

18.
开学初,按照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惯例,又到了制定班级公约的时候。这一天,我安排几位班干部来教室协助老师制作每位同学的“公约执行扣分表”,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这几位班干部显然没有发现我的到来,正在一边画表格一边兴奋地聊天呢!  相似文献   

19.
“砧”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捣衣工具,由捣衣活动而兴起的捣衣诗基本上都是思妇诗,二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形成“捣衣-思妇”诗。“砧”是这种“捣衣-思妇”诗中的主体意象,从本接受角度看,这一意象既有化价值又有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丹凤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26-27,30
"荆轲刺秦"可谓中国的一部英雄挽歌,在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尤其对《全唐诗》中有关荆轲的诗作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时世的兴衰对荆轲主题诗的影响颇大。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同题而作说明该文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