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了Au/SrTiO3(001)/Au异质结界面Y、Zr、Nb和Mo元素置换掺杂与电子传输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通过分析各通道原子的电荷差分密度以及投影态密度,发现Au/SrTiO3(001)/Au中导电通道的开关状态对于不同界面掺杂金属元素差异明显.当Y和Zr分别置换界面层Ti(1)原子时,尽管界面电子态有局域化现象,但并没有改变理想界面模型导电通道的关闭状态;当Nb、Mo分别置换界面层Ti(1)原子时,电子掺杂效应使原来理想界面模型的导电通道从关闭状态转变为开放状态,从而提高了异质结界面体系的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第一原理研究了Au在ZnO两个极性表面(0001)-Zn和(0001)-O的吸附,分析了单层Au吸附在ZnO极性表面上的态密度和吸附构型.计算结果表明:ZnO极性表面上单层Au吸附层能提高Zn原子在(0001)-Zn和(0001)-O面上的吸附能分别0.41 eV/原子和0.42 eV/原子;同时Au吸附层又比Zn吸附层更加活跃,总能计算可以看出Au处于顶端的构型比Au扩散构型更加稳定,使得Au恒处于顶端,很好的解释了Au在ZnO纳米结构生长过程中充当表面活性剂的角色.理论计算与实验中发现Au颗粒总是在生长出的纳米结构的末端这一现象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3.
应用朗道——德文希尔理论研究了生长在(001)SrTiO3上的BaTiO3/SrTiO3超晶格的热力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生长在(001)SrTiO3上的BT/ST双层超晶格的层比例,可以得到不同的热电响应和电滞回线。  相似文献   

4.
用横场伊辛模型研究了钛酸钡钛酸锶(BaTiO3/SrTiO3)超晶格的热力学性质,并考虑了界面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内应力对BT/ST双层超晶格的热电响应和电滞回线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计算方法,研究了N掺杂SrTiO3体系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通过分析N位于不同掺杂位置的SrTiO3晶格几何结构和电子态密度的变化发现:N掺杂SrTiO3使得其晶格结构发生畸变,但是N杂质原子位于不同掺杂位置导致其最近邻原子的相对位置变化存在明显差异;N掺杂SrTiO3不仅导致其费米能级进入到价带中,而且使得其光学带隙窄化,从而提高了其光吸收性能.但是,位于不同掺杂位置的N杂质原子2P态电子对N掺杂SrTiO3体系整体电子结构变化的贡献作用明显不同,从而导致其光学带隙窄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运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G(d,p)水平上对3种8-羟基喹啉衍生物进行了几何构型优化和能量的计算,探讨了3种8-羟基喹啉衍生物的电子结构、前线分子轨道,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了分子的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引入取代基后,键长和氮原子上的电荷发生明显改变,与金属的配位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相似文献   

7.
文章比较了XC-72活性碳载Ir(Ir/C)、载Au(Au/C)和载Pt(Pt/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和抗甲酸能力,发现Ir/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要差于Pt/C催化剂,但Pt/C催化剂的抗甲酸能力很差.Ir/C和Au/C催化剂都有很好的抗甲酸的能力,但Ir/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要远好于Au/C催化剂.因此I,r/C催化剂适用于作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FAFC)中的阴极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文章用密度泛涵理论(DFT)和广义梯度近似(GGA)研究了铁、钴和镍在纤锌矿结构氮化硼(w—BN)(001)B面上排列的纳米线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计算了原子的磁矩和态密度,发现在w—BN(001)的B1址的铁和钴纳米线具有高自旋极化的特性,并与孤立的铁、钴和镍原子线的电子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这种高自旋极化材料在微电子器件中可以用作自旋过滤器.  相似文献   

9.
运用卡里普索结构预测程序方法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GENEC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Al_nI(n=212)团簇的平衡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结果显示:A1_nI团簇的基态构型随着n的增加由平面结构向立体构型演化,形成了I原子的戴帽结构;I原子的掺杂使AI_nI团簇的稳定性增强.电荷分析指出I原子总是占据负电荷,并且I原子内部发生sp杂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我们已发表的苯硫醇在Au(100)上吸附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结果进行了模拟.根据STM结果,苯硫醇在Au(100)表面形成(√2×√5)的结构,最小重复单元为Au(100)-(√2×√5)的-1BT.分子模拟结果表明,BT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导致邻近的BT分子方向发生变化.如果考虑分子方向的变化,得到的最小重复单元应该是Au(100)-(√2×3√2)-2BT.(√2×√5)的结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的夹角为75°或105°;(√2×3√2)结构是一个矩形,相邻两边的夹角为90°.在重复单元Au(100)-(√2×√5)的-1BT和Au(100)-(√2×3√2)-2BT中,苯硫醇的覆盖度都是0.33.通过分子模拟结果与STM实验结果的比较,证明分子模拟结果可以作为实验的一种重要补充,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金属表面缓蚀功能膜自组装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晶界在影响SrTiO3晶体电学性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理解晶界结构与电子结构的关系,建立了3个晶界模型和SrTiO3原胞,应用Material Studio的CASTEP模块对它们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进行了模拟运算,分析了晶界的存在和晶粒取向度的不同对Ti和O原子的电子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晶界处会形成明显的缺陷态,而晶粒取向度与晶界角度的不同与缺陷态的性质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发现对了解陶瓷中的晶界电子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对在Mo(110)衬底上生长Fe薄膜进行系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紧邻界面的Mo原子层向外驰豫,而Fe原子层则表现向内驰豫.Fe/Mo(110)系统的键合表现为各向异性,在平行于Mo(110)表面方向,各个原子之间都表现为金属键,而在垂至于Mo(110)表面方向,Fe原子之间、Fe原子和Mo原子之间却表现为金属键.Fe/Mo薄膜中,Fe原子的磁矩大于体材料Fe原子的磁矩,以铁磁方式排列,并且在紧邻界面的Mo原子诱导出少量的磁矩,这些磁矩与Fe原子以反铁磁的方式排列.  相似文献   

13.
利用第一次性原理计算Al4团簇的重心吸附在NaCl表面上两种桥位,两种空位,在Na原子顶位及Cl原子顶位的结构、平均每个Al原子的吸附能、最低的Al原子和NaCl(001)表面原子之间的距离和磁矩。结果表明,Al4团簇的重心吸附在NaCl表面上Na的顶位是最稳定的结构,吸附能最大,总能最大,最低的Al原子和NaCl(001)表面原子之间的距离最小,但团簇的磁矩为0tzB,其他位置Al4团簇则保留其在自由空间的磁矩。  相似文献   

14.
本探讨了金属离子-溴化物-罗丹B(Me-Br-RB)体系浮选-原子吸收测定法,并摸索了本体系浮选的最佳条件。这个Me-Br-RB体系可以同时浮选海水或矿样中痕量的Au,Bi和Cd,富集高达100倍,回收率为90-100%,溶液不需分离可直接以空气-乙炔焰原子吸收法测定Au,Bi和Cd的各自含量,结果令人满意。本分析法简单、方便、灵敏、准确且选择性好。同时还探索了Cr(Ⅲ),Mn(Ⅱ),Ca(Ⅱ),Mg(Ⅱ),Zn(Ⅱ),Cu(Ⅱ),Co(Ⅱ),Ni(Ⅱ),Al(Ⅲ),Fe(Ⅲ),Au(Ⅲ),Bi(Ⅲ)和Cd(Ⅱ)十三种离子的浮选行为。  相似文献   

15.
溴化铜与4,4′-联吡啶(Bipyridin,bpy)合成二维网状铜配位聚合物[CuBr(bpy)]n,经元素分析、IR和X-射线衍射表征分子结构,该化合物晶体学参数:四方晶系,空间群I41/acd,晶体学数据:a=1.44019(11)nm,b=1.44019(11)nm,c=3.8505(3)nm,α=90°,β=90°,γ=90°,V=7.9865(11)nm3,Z=32,Dc=1.994g/cm3,μ(MoKα)=0.71073cm-1,F(000)=4672,R1=0.0281,wR2=0.0641[对I〉2σ(I)的衍射]和R1=0.0522,wR2=0.0746(对所有的衍射)。共收集8980个数据,其中独立衍射点1386个,可观察衍射[I〉2σ(I)]点984个用于结构精修。中心铜原子与吡啶氮原子和溴原子进行配合,形成变形四面体构型,每一个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形成二维网状结构,网络结构间又以氢键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单原子催化剂Ir在MoS2表面的fcc、hcp两个吸附位和NH3在单原子催化剂Ir1/MoS2上的四个吸附位的6种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和能量计算,得到了Ir原子最稳定的吸附位以及NH3的优势吸附位;并对最佳吸附位进行了电荷密度差和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Ir1/MoS2体...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密度泛函计算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进行结构优化,系统研究了H、O、N、S和C原子在Au(111)表面的吸附能、稳定吸附位点、吸附结构及扩散能垒等信息.现有计算结果如下:C、S、O、N和H原子的最稳定吸附位置均为Fcc空位,吸附能由弱到强的顺序为H相似文献   

18.
NH3和PH 3结构相似,性质却明显不同。影响因素:(1)中心原子的结构因素:①中心原子的共价半径和离子势。在电子构型相同和阳离子的电荷相等的条件下,离子势()为:φ=rz或其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阳离子的半径(r)。②中心原子的电子组态和屏蔽作用。内层电子数少的N原子的屏蔽作用弱于P原子的屏蔽作用。③有效核电荷(Z*),电负性(x)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有效核电荷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N原子强于P原子,这与电负性变化所得的规律完全一致。(2)亲质子性能:在氨和膦分子中,尽管s轨道上都具有孤电子对,但亲质子的性能不同。(3)热力学原理。从等电子体——NH 3和P H5的一些热力学数据可知,气态NH 3的稳定性比PH 3强得多。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250 GeV/c下K++Al(Au)和K++Au反应的B—E关联,用Q-νKν(Q)分布拟合实验数据得出r0=3.5fm(K++Al),4.1fm(K++Au).对同一实验,进一步分析B—E关联的角关系,得出a=0.53±0.13fm(K++Al),0.33±0.21fm(K++Au).在c,m,s系中,π介子发射源在碰撞轴方向被拉长.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六甲基磷酰胺(HMPA)与UO2(NO3)26H2O反应合成了UO2(NO3)22HMPA,研究配合物的电子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及’HNMR谱。结果表明,在配合物中,U原子采用八配位,两个酰基上的氧原子与铀成直线,占据极向位置,来自NO3的四个配位氧和另外两个来自中性配体的氧处于平面位置,整个配位多面体呈六角双锥构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