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苗伟 《未来与发展》2011,(10):12-14,11
文化环境与人类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利益、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是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连的社会历史现象。文化环境既是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又可以成为制约人及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正因为文化环境对人具有双重效应,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进步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的影响因素,在对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构建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1127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因子分析法验证假设,结果表明:科研环境、评价激励机制、人才流动体制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文化环境对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有正向显著影响;创新文化环境在科研环境、评价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人才流动体制机制对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的影响不受创新文化环境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以为中国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管理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工业绿色发展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调节3种类型环境规制政策变量的参数,模拟工业绿色发展系统在不同环境规制政策模式下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适度降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强度可以在污染小幅增加的情况下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市场型规制可能会暂时降低工业绿色发展指数,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中国工业的绿色发展;提高自愿型环境规制强度,可以在保持工业增长水平的情况下减少污染排放与能源消耗;但单独使用各类环境规制工具,都会在取得一定规制成果的同时产生某些负面效应,而3种规制工具的组合使用则可以取长补短,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据此,提出健全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合理设置市场型规制工具的强度、强化自愿型环境规制工具的运用等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选择科学合理的碳税政策是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碳税开征的环境复杂,从国际环境、立法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碳税的影响各有利弊。虽然碳税的开征存在着意识、制度、技术等方面的现实障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适宜的障碍跨越方式,同时使政府在碳税设计、时机选择、法规完善、征管建设、协调机制等方面发挥必不可少的功用,让我国的碳税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从70年代以后,大致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发展的特点: 1.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是中国环境设计界(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室内、环境景观、环境美术等)设计师们环境意识觉醒的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是中国环境设计概念崛起和发展的年代。  相似文献   

6.
在黑龙江省的信息产业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与该省的风险投资支持系统是分不开的,从黑龙江省经济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科技环境和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利用风险投资推动黑龙江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价值链理论,将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开发和技术转化两个阶段,利用我国29个省市1995—2011年间的数据,建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基于金融发展视角分析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与技术开发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如果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环境规制与技术开发之间仍呈现倒“U”形关系,企业可以容忍更高强度的环境规制水平;环境规制不能有效地促进技术转化,如果基于金融发展视角,低强度的环境规制不能有效地促进技术转化,适当强度的环境规制可以促进技术转化,高强度的环境规制不利于技术转化.此外,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的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技术开发与技术转化,对于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因此实施环境与贸易协调发展战略,运用环保手段发展绿色贸易,加快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从根本上破解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资源环境难题,应对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陈国娇 《科教文汇》2008,(23):215-216
传统经济增长类型和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等因素,造成了对环境要素的破坏。要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首先理清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不能以损害未来的发展为前提,人与环境、现在与未来应该是谐调的。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对立统一中的辩证:环保与经济的和谐与双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经济增长类型和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等因素。造成了对环境要素的破坏。要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首先理清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不能以损害未来的发展为前提,人与环境、现在与未来应该是谐调的。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高洁  刘玉洁  封志明  潘韬  杨艳昭  张皓 《资源科学》2018,40(6):1209-1221
水土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是衡量人地关系协调程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开展水土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研究,可以为有效调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提供科技支撑。本文以西藏自治区为例,首先兼顾资源、环境和生态属性,构建包括水资源、水环境、生产性用地及生态用地在内的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规定或相关研究结果,率定不同指标的关键阈值,进而从高到低依次划分出红色、橙色、黄色三个预警等级,在此基础上选取2005—2014年作为研究时段,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构建的西藏自治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和草地退化程度等指标的变化对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影响较为明显,需加强应对和调控措施;区域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10年间呈上升趋势,由橙色预警区间降至蓝色预警区间,西藏自治区水土资源承载状况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每年因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总量的5%以上,同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损害。科学评估区域应急能力,加强区域应急弹性建设是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路径。DEA方法能够避免设定先验的评价指标权重,而且还能对投入冗余及产出不足进行分析。本文构建基于DEA理论的区域弹性评估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测度中国大陆各省区2001—2009年的"区域弹性指数"。研究发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区域弹性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实施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注重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对区域弹性的提高具有正外部效应。  相似文献   

1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资源科学》2018,40(4):655-663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人口总量为出口界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行了展望,总结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认为: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认知并未统一,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研究侧重单要素评价,而对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较为薄弱;在开放的系统下如何剥离要素流动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率定社会经济系统对当地资源环境压力,透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将区域社会经济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予以集成,开展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余春祥 《中国软科学》2004,(2):130-133,129
环境、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本文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对经济发展环境容量、资源承戴力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界定,以此为基础,对云南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戴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科技资源概念的基础上,认为科技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是科技人力、科技财力、科技组织机构三大资源.围绕三大科技资源,对甘肃科技资源的配置现状及其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甘肃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省会城市——兰州一头独大,科技资源配置极为不均的现状,不利于科技支撑甘肃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甘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及趋势,提出优化甘肃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7.
温军 《资源科学》1999,21(2):36-43
通过研究分析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机理,认为民族地区已陷入“人口迅速增长-文化素质过低-经济发展迟缓-民族问题严峻-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失衡-政府决策失误-生态环境恶化”的艰难困境,走出困境的未来抉择是:制定科学人口战略,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改善人口文化素质;切实发挥资源优势,尽快摆脱贫困落后;改变民族自我意识,促进民族共同繁荣;强化城镇经济职能,发挥市镇极化作用;优化发展主导产业,培植区域发展活力;规范政府行为职能,理顺区域管理机制;选择持续发展战略,确保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的职能也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化。一流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其大学职能的显著特征,也是汇聚办学资源、实现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分析部分一流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指出当前存在的质量有待提升、服务发展不平衡、协议落实不足等问题,提出在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要破除旧有思想观念、开发校内既有资源、着力优化服务体系、推进政府、大学、企业协同治理,以全面提升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保部门必须主动参与各级政府的综合决策,自觉地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泽红  董锁成  汤尚颖 《资源科学》2008,30(9):1336-1342
对比区域相对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理论值与实际人口和经济量,有助于了解案例区相对于参照区的发展状态,并能为合理调控案例区人口和经济规模以及确定其未来开发策略提供指导性认识.相对资源承载力测算普遍采用加权线性和模型,其弊端主要在于过多的权重选择和对不同类型资源之间匹配关系的忽视影响了测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基于此对传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几何相对资源承栽力模型,并利用新模型,以全国为参照区,对湖北省1978年~2006年相对资源承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湖北省正处于人口超载,经济发展不足的阶段,经济发展不足制约了对人口的容纳能力,未来应成为国家重点开发的省份和经济活动集聚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