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新年过后的新学期第四册的第一篇课文是《祝福》,本来不准备在热闹温馨的新年过后上这篇课文,可《祝福》的氛围不也如我们过年那么热闹吗?而且在那热闹的氛围中,在人们欣喜的心情状态下祥林嫂却惨死于大雪纷飞中,这样更反衬出了祥林嫂的悲剧,真让读者从心底里边痛恨吃人的封建礼教。然而我在痛恨、同情之余,《祝福》文中的一些语句、一些现象又引起我对现实的思考,使我又惊叹于鲁迅对当时社会乃至对后来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高度概括。一、远离故乡之后再回故乡的隔膜感“我”算是知识分子,到外面见过世面,回到故乡后又受到家乡人的礼遇,可“…  相似文献   

2.
我教《祝福》一法江苏/张华国鲁迅名篇小说《祝福》,虽是短篇,容量却很大。我过去教学这篇课文是费时(三课时),费力(满堂灌),效微(学生消化不了)。本次教学作了新的尝试,颇为得法。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说:“同学们,读了《祝福》,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  相似文献   

3.
《祝福》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优秀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祥林嫂被当时的黑暗礼教和黑暗社会逼得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故事。对于小说,学生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因为它有很强的故事情节,能吸引人。因此在学这篇课文以前,我的教学构思是: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看《祝福》的电影,然后再对课文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正>《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小说创作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学过这篇课文的学生,对于"祥林嫂"和"封建礼教"这些词汇一定非常熟悉,学生也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下,说出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是封建礼教造成的。但如果我们多读几遍文本,就会发现其实小说中关于祥林嫂和封建礼教的关系不是这么简单,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清楚的。例如,祥林嫂去撞香案到底是遵从礼教还是反抗礼  相似文献   

5.
吴斌毅 《考试周刊》2009,(35):33-33
在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里怒砍门槛。在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课文《祝福》后面的练习让学生讨论增添这个情节是否妥当。我以为这个情节不妥当。  相似文献   

6.
《祝福》塑造了一个受尽封建礼教摧残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控诉入木三分,使人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社会。而在同情祥林嫂的同时,我们更痛恨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元凶、对祥林嫂进行精神摧残的刽子手——鲁四老爷。这里,我们认真分析一下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数字,  相似文献   

7.
张巧霞 《成才之路》2011,(21):29-29
我在讲鲁迅的小说《祝福》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我特地组织学生看了电影《祝福》的片断,想以此激起学生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痛恨,对受封建礼教残害的牺牲品祥林嫂的同情。但是,令我非常吃惊的是,学生在课下竟以祥林嫂为取笑的对象,竞相以洋腔怪调来表演祥林嫂向别人叙述阿毛被吃的片断,每当有一个学生表演完,教室里都会麻木不仁地爆发出幸灾乐祸的笑声,这笑声让我感到震撼,看来我们今后的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大情感教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正>《祝福》是典型的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的小说。当所有人都开开心心地说着新年"祝福"时,却无人关心祥林嫂的死去。在这样的氛围下,祥林嫂的死,显得尤为孤独。短工随口通报祥林嫂死了,笼统地丢下一句"穷死的",然而她可能是在新年的寒冬里冻死的,也可能是饿死的。再仔细想,整个鲁镇人对她嘲笑、讽刺、嫌弃,把她的命运和她的人格捆绑在一起进行道德审判,又分明是这些人把祥林嫂推向了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祥林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典型,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张元录同志《我对<祝福>的教学意见》一文(见青海师院《中小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二年第一期),批评有些教师“牵强附会”地制订《祝福》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认识封建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吃人本质”和“让学生体会祥林嫂是一个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反抗典型”,认为在这篇课文里,“既找不出政权、族权、夫权的吃人本质”,也得不出“祥林嫂是一个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反抗典型”的结论。于是,经过“实事求是”地分析,张同志认为“祥林嫂是一  相似文献   

10.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每读此文,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就会引起我的同情、激愤,使我们对黑暗旧社会摧残妇女的封建礼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是一个悲剧,但作者为何要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安排在“祝福”中呢?小说为何又要以“祝福”为题呢? 根据课文情节,我认为:“祝福”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祝福》始发于 1924年,距今已有 70多年了,却并未因历时的久远而失去魅力与光辉,不仅祥林嫂这个名字流传得妇孺皆知,而且学术界对这篇小说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如此短小精炼的作品,读者却总也"品"不完、"道"不尽,可见其张力之大。笔者在重读这一经典作品之后,对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同样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通过"我"之口,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短暂的一生里所发生的凄惋悲怆的故事。祥林嫂在经历了丧夫、被迫改嫁、再丧夫丧子、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的种种苦难之后,孤独而凄凉地死在鲁镇人们一派热闹祥和的"祝福"…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文章较难读懂 ,《祝福》又是一篇较长的课文。如何使学生较快较易地理清头绪 ,把握文章的内涵呢 ?我试选了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作为突破口。首先 ,以肖像为红线串连课文情节。课文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来展示作品的内涵 ,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祥林嫂的经历。文中几幅肖像清晰地勾连了祥林嫂的一生。“三年前的花白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现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祝福》第二课时。考虑到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大致把握了《祝福》的基本内容,这节课我想作点尝试,改变一下多年来的老教法。于是,我这样开始了开场白:"同学们,课文的情节、结构大家已经搞清楚了。昨天我们又重点赏析了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通过这三处肖像描写,我们既了解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体味了鲁迅先生文笔的精妙与构思的精巧。今天我们就做一件事,替祥林嫂找找活路,好么?""好!"学生纷纷响应。"大家先认真看看书,准备一下,5分钟后  相似文献   

14.
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我首先饱含深情地介绍了这个历史故事的时代背景和梗概.我讲得激动,学生也深受感动.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愤怒。打开课本后,我问:“既然林则徐痛恨那些外国商人,收缴、销毁他们的鸦片,为什么还请外国商人观看销烟的场面?”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高中教材里的传统名篇,但每次阅读都能咀嚼出一些新的味道和感受。不觉又想到了祥林嫂的“工钱”。  相似文献   

16.
程秀全 《现代语文》2013,(11):52-53
鲁迅《祝福》一文,有人分析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因为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是“新年才过”“此后大约十几天”“开春事务忙”的时候被婆婆家抢去被迫改嫁的;是在“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狼”的情况下失去了儿子阿毛的;是在春节将临,“显出将到新年气象来”,家家户户准备祝福的时候死去的。  相似文献   

17.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中国文学长廊中著名的悲剧女性形象。地辛酸坎坷的遭遇已家喻户晓。但是,中学教师在教授《祝福》一文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读到祥林嫂的遭遇时.不仅不为之流泪,有时还觉得可笑。对学生此时的发笑,很多教师都摇头叹息,认为现在的学生情感太冷漠,那么.让人同情的祥林嫂为什么不能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在宁波听特级教师黄孟轲上《祝福》一课,感受到其明显彰显了小说文本中"我"的作用。我以为,这种解读更加接近鲁迅写《祝福》的初衷。我在该课的基础上,试补充一些材料和分析,以期对《祝福》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祝福》一课的常规教学无非有这样几种方式:突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来表达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对鲁迅作品语言的赏析;把欣赏的重点落在鲁迅小说中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上;把文章的主题定位在"祥林嫂的命运就  相似文献   

19.
张晓辉 《文教资料》2010,(24):15-17
《祝福》作为《彷徨》的首篇,体现出鲁迅创作的转变,即从《祝福》开始,鲁迅的创作倾向由注重外在的启蒙转向内在自我情怀的抒发。因此,通过《祝福》来分析作家的创伤性记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我"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鲁迅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面对近万字的《祝福》,阅读过后初步能对祥林嫂的悲剧有直观的压抑之感,若想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一步浸润《祝福》的悲剧感,需要寻找到祥林嫂“死亡”的三重奏:祥林嫂的悲剧之悲不仅仅是她最终在鲁镇新年的祝福声中走向了死亡的结局,还有封建礼教和人心凉薄对她生的希望的蚕食,更有甚于被忽略、被遗忘的终极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