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美学的诗歌意境理论史上,司空图的地位无人能比。他是诗歌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就他的整个理论来讲,他像前人一样认为意境是诗的本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界定了意境的内涵,开创性地划分了诗歌意境的类型。这三方面奠定了他在中国关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诗论家、诗人,虽一生屡遭离乱,但其诗歌中很少反映混乱的社会状况,而以写景为主。意象是以象征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意象的选用反映了诗人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情。司空图在诗歌中最常选用菊、鹤、松这三种意象,偏爱描绘清淡自然的画面。联系司空图的意象观,其诗歌中菊、鹤、松意象的选用,蕴含着司空图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心理,该文化心理正是晚唐诗人的典型心理。  相似文献   

3.
谭言红 《海外英语》2013,(21):228-229
司空图是中国晚唐杰出的诗论家,他的诗论系统地体现了以道家为主,兼糅儒家的诗学思想,并总结了唐代诗人及以前的诗歌创作经验;而蒲伯是英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吸收了古希腊哲人与诗人的思想精髓,遵循冷静,节制,典雅等古典主义创作原则。该文以两位诗论家的自然观为研究中心,以各自诗歌文本及诗论为中心轴,探讨他们在不同哲学本体论基础上所蕴含的诗意和诗思,概括各自创作与鉴赏过程中的独到之处,并总结他们诗歌美学思想的融合与分歧。  相似文献   

4.
5.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释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这其中既有前人的经验,也有司空图本人独到的见解。"含蓄"这一风格,虽在前人的著作中已有涉及,但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以象取物,不拘一格地将"含蓄"这一风格赋予了更多的审美内涵与特点。对司空图"含蓄"这一审美范畴进行溯源,并且对《含蓄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可见出更多被忽视的审美意蕴,以及窥见司空图对含蓄作品的标准和要求。对"含蓄"这一审美范畴的地位的探讨,可重新审视"含蓄"的审美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在其诗文集中多次对李白、杜甫的诗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二人并驾齐驱,将唐诗推向顶峰。在当时李、杜特别是杜甫的诗歌还未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司空图对二人的高度赞赏,体现了其极富前瞻的诗歌审美鉴赏力和兼容并包的审美情怀。梳理唐代文人及唐人选唐诗对李杜诗歌的选录与评价,结合二人流传至今的代表性作品,对司空图的评价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7.
论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空图的理想诗境就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是整部《诗品》的实质,是司空图诗歌理论的核心。这不仅从《诗品》的各品中体现出来,而且也从司空图的其他诗歌理论中也可见出。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阐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品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王维的山水诗创作,对王维山水诗所体现的空灵蕴籍的"冲淡"美进行剖析,并联系王维山水诗的创作思想,探讨其"冲淡美"所蕴含的情思和神韵。王维的山水诗是作者欣赏大自然能使自己的愤愤不平,怀才不遇的心灵得到净化;以达到调整失落的感觉,失衡的情绪,减轻尘世带来的不幸与痛苦。诗人把自然作为知己,向大自然倾诉着生不得志的怨愤。  相似文献   

9.
在唐末动乱不堪的时局下,诗坛也呈现出颓丧凄凉的格调,被认为是“典型的衰世之音”。然而在司空图的诗歌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些突破时代局限、“不类衰末”的亮色。诗人通过清新灵动的意象、巧妙的意象组合和静中生动等方式,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机、涌动着生命活力的意境,在唐末诗坛上呈现出异样的风采,给人以希望和慰籍。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界多把司空图看作"以味论诗"的代表,认为"味外之味"的见解出自司空图,这实为后人对司空图诗论的误读。文章从文本出发,追根溯源,探求异同,试图还原司空图"味外之旨"的原貌。  相似文献   

11.
司空图的诗学思想是对王维等人诗歌创作艺术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叙事化倾向的反 拨。司空图有关诗歌意境创造及其审美特征的论述,对抒情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有重要价值。不过,他 的诗学思想只是总结了抒情短章的艺术经验,用这种理论要求一切诗歌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司空图的有关理论,同时阐发司空图对柳宗元一篇序文所作的巧妙而微婉的补说。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诗歌的基本风格虽“清淡”,这种风格的形成,就诗作的表现手法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浓景淡写,二是浓情淡出,浓景淡写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清词淡语”写浓景,“舍艳取淡”写浓景,“淡笔轻点”写浓景,浓情淡出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即:用缓出的形式言激情,用浅出的形式言深情。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诗味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晚唐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司空图强调诗歌深刻悠远的“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了诗歌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司空图从“离形得似”、“不着一字”的角度分析诗歌“味外之旨”产生的途径,既丰富了诗味论的内涵,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部分爱国志士希冀通过改革寻求新的出路,这在诗歌近代化过程中有着鲜明的表现。此阶段文学期刊上的民间文学体式主要表现为乐府歌行和说唱文学两大类,它们本身具有的形式特点为诗歌近代化提供了诗体上的借鉴,也为其做足了语言上的准备。对这部分作品的重新认识和发掘对于还原近代文学史的原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是其与友人论艺的见证,生动体现了他力主“味外味”的诗歌意境、推慕“纤”、“冲淡”风格的审美思想情趣。其诗歌美学理论与诗论家司空图的诗歌散论及其风格论专著《二十四诗品》符契妙合。  相似文献   

18.
清丽派散曲是我国古代诗体文学中“雅化”一类的流衍,既是元曲雅化的集中体现者,又对明清散曲的雅化起了示范作用。迄今为止,对元代清丽派散曲列类研究的专论还很少,文章拟就清丽派散曲的思想倾向及其在中国文学吏上的地位和影响,作些尝试性的述论。  相似文献   

19.
印度诗歌及泰戈尔对我国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通常认为新诗是西洋诗歌的横的移植,忽视东方诗歌,特别是印度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事实上以泰戈尔为代表的印度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较大。它不仅是新诗革命的潜在动力,还较大地影响了新诗革命的态度、新诗的形态及新诗的诗体方式,小诗体正是泰戈尔诗歌直接影响的结果。泰戈尔的做人方式和作诗方式对郭沫若、冰心等人的影响较大。他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他的强调诗的哲理性的诗现和散化式的诗体方式,对中国新诗诗体的建设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时代潮流和诗歌翻译等原因,中国新诗人也误读了泰戈尔,以为他写的都是无韵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