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在经济管理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对于经济管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实用性是高校与企业的关注焦点。本文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校企合作的意义入手,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经济管理教学中的校企合作提供借鉴,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2.
高校校企合作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 《现代教育科学》2014,(11):124-127
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的深化,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日益密切,校企合作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之一。它体现了我国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对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校企合作,即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互换,将企业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以及产品和人才技能需求与高校的教育体制、科研和教育产品互相结合,通过契约关系形成紧密的协调、互动和分享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各方面对高职教育如何不断地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如何创新和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以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不断深化产学合作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教育,更需要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实施双赢战略,加强校企合作,深入探究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仅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更能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优势,为社会提供大量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改革变化,为符合我国当下的社会发展形势在不同时期对我国人才的培养提出不同要求.在新时代的社会教育改革中,教育部提出了协同育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鼓励高校加强与政府、各行业、各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将产学研充分有机结合,通过对现有的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进行整合应用,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文章通过对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下对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背景进行分析,探究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模式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6.
贺雯 《现代企业教育》2014,(12):121-12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企业也发展起来,而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我国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而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大多与社会实际需求人才相脱离,校企合作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和浅短性,本文就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进行分析,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同样也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校企合作就是高校为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推出的最新举措,本文将结合信息化教学管理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基本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希望读者能够对信息化的校企合作管理结构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即高等职业学校与其相关科技企业之间紧密合作,以校企双方合作项目为平台,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教育条件,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培养师资等,实施教育教学和实训计划,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校企合作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高校、...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中,高校要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无疑,校企合作是主要载体和途径.近几年,宁波各高校在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教师产学研能力、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合作构建培训体系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校企合作使学校、政府、企业、学生乃至经济、社会多方达到了共赢,促进了学校、企业以及宁波经济社会的联动发展,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及成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高校体育院系与企业之间必将开展越来越深入广泛的合作,常用的合作模式有赛事合作、校企共建高水平运动队、校企共建经济实体、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等。当前高校体育院系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法律保障措施不力,企业在与教育合作方面思想不成熟,高校体育院系的认识不到位,管理制度弹性不够、合作深度不够,没有做到真正融合等。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便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目前高校中的校企合作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校企合作是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的探求和尝试。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对高校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要想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地管理.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使高校教育可以稳定健康地发展.本文针对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可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办好职业教育,已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期刊登三篇文章,涉及立足区域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结合职业岗位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以及校企合作办学实践,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实现校企共赢,不断深化产学合作的实践过程,供各高职院校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要真正肩负超培养各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就必须强化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应用型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作为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在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校企合作逐步受到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重视。校企合作通过开创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双方相互支持、不断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重要途径,逐步实现高校教育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学历教育的同时使教育和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愈来愈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此种形势下,我国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式等做出了积极的变革。当前,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各大高校青睐。校企合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兼具高校及企业两者的优势,对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充分挖掘、利用教育资源,且顺应教育及市场规律,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进而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越位置。本文结合实际,对校企合作间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浅析,以期对提高我国人才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行业更新换代加快,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职业为导向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建共享"的深度合作模式,坚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应用人才、复合人才,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7.
加强校企、校政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校企、校政合作之路,实现教育与经济相结合,是地方高校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可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队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科研项目开发等方式与企业和政府紧密结合,实现各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谋求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西安理工大学在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中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在校内开展雅思培训,不仅节省了培训费用,方便了学生上课,而且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英语水平,取得很好的办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医院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我校对护理人才的培养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在新的环境及新的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供学校领导及管理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技能人才是指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他们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也不同于中职教育的毕业生,具有鲜明的特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校企双赢的需要.目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有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员工培训形式、定向培养模式等,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招生、教学培养、就业、科技研发等各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