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正> 在政治理论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教员在台上讲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些学员在台下嘀咕:那是虚的;教员讲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有的学员认为那是空的;教员讲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些学员认为那是假的……这种现象,在理论上叫做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存在着一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这种心理,是当前搞好教学的一个严重障碍。科学认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正确对待这种现象,是我们目前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在接受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冷漠、拒绝或反感、讨厌等心理和行为表现。这种心理现象,多见于青年期。逆反心理的出现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增大了宣传教育的难度。面对这种由历史、现实诸因素造成的情况,我们既不能对学生埋怨指责;也不能因为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而放手不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认识“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并从这种心理状态存在的现实出发,讲究教育的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政治理论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消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教育有程度不同的逆反心理 ,严重地影响着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 ,长期困扰着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有人认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 ,有人认为这是大学生的一种本能。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和分析 ,发现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固然有种种原因 ,但既不是学生心理上的本能 ,也不是不能克服的“不治之症”。最主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问题。只要改进教学方法 ,讲究教学艺术 ,“逆反心理”是完全可以消解的。一、引发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学生对政治理论教育有逆反心理是个非常复杂的问…  相似文献   

4.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学生专门跟教师“作对”,比如练习动作时,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出现错误时,教师对他提出批评,他却不但不听,还与教师顶嘴,令教师十分头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它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一般人相反情绪体验的心理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如粜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消除不利因素,防止这种消极心理反应的发生。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由于  相似文献   

5.
在一部分中学生中,存在着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生理心理均发育不成熟而导致的心理原因,二是客观原因,包括教材教法方面的问题,也包括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影响。要将学生的逆反心理调节过来,应从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正确解析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优化教学环境、完善教师形象等多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心理状态及个人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易出现挫折、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这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青少年时期必然存在的,是青少年的某种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的特点、表现形式,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进行科学教育,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位之高不言自明,但近年来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要对象,大学生却出现了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究其原因,包括除自身原因外的许多其他因素:教材难易是否得当,教材内容与现实是否脱节,教师教学素质是否过硬,对学生认知心理是否有正确的把握等。长期对思政课逆反心理的大学生,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产生消极影响。探讨这一问题,既有利于大学生思政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大学生思政课逆反心理现象的分析,提出建议对策,以深化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往往面临着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这种心理的存在,不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也会造成部分学生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对立情绪。因此,分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研究克服逆反心理的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较为复杂。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的因素,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内容陈旧、失实、序列不当。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极大妨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深刻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永林 《辅导员》2014,(10):94-94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关系到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等基本理论的重大问题,又是学校正式组织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实践程度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效果。在现在的中学里,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从事政治课教学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距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感受到学生的消极情绪,对抗情绪。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1.
郭永林 《辅导员》2014,(15):94+108
正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关系到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等基本理论的重大问题,又是学校正式组织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实践程度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效果。在现在的中学里,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从事政治课教学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距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感受到学生的消极情绪,对抗情绪。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逆反心理与德育实效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德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德育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的心理误区和德育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学校德育表现出逆反心理。这种抵触情绪若得不到有效疏通和引导,就会影响德育的实效性,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德育过程中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从而运用心理学理论,从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心理规律出发,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接受教育中的心理过程特点,进而调整德育内容、方法,使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身为教育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着种种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恐惧心理、逆反心理……最为常见的是逆反心理。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形成在教育教学中起了消极作用,而予以克服、消除无疑是势在必行。此文阐述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要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5.
逆反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一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方产生和当事人的意志和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和行为。逆反心理是社会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不系统、未定型、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无论是青年人、中年人或老年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青年人尤为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教育者相反的思想、理论观点及相反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等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6.
王洁 《山东教育》2002,(9):50-50
在幼儿教育方面,尽管一些家长和教师想了许多办法,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对幼儿心理的研究,缺乏对幼儿的全面认识。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实际经验,谈谈怎样把握幼儿心理,正确实施教育。一、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与幼儿建立友好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17.
所谓逆反心理,即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产生的抵触、不顺从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进入高中,特别是寄宿在学校,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思想上不再依托他人而存在,产生了一种思想独立的心理需要,开始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曲直,对老师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番.这种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高中教育中比较普遍和棘手的问题.造成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成因.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在转化后进生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也有的教师虽然做了许多工作,甚至煞费苦心,但效果甚微。原因何在呢?笔者发现,在对待后进生方面,一些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既给教育后进生增添了主观上的困难,也会使后进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增加工作难度。本文拟就某些教师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如何克服做初步探讨。一、定型心理。有的教师认为,后进生是“出窑的砖——定型了”,是“朽木不可雕。”有的教师在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总企图通过几次谈心、家访、教育活动就立竿见影,后进生一旦出现反复,就指责讽刺,甚至轻易做出“不可救药”的结论。当班里出现了事故,立即就认为是后进生所为,班里出现了好事,却想不到他们。这种看人处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时常表现出逆反心理,即与学校或教师的要求反其道而行之。这种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逆反心理状态以及进行有效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逆反心理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现象。但其产生逆反心理却有其一定的原因,对于教育者而言,认识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心理实质,寻找解决逆反心理的良策至关重要。文章从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提出解决逆反心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