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当前 ,高校的德育工作已呈现出诸多的困惑和不适 ,究其原因 ,除学生思想复杂、多元化等外因之外 ,我们应反思我们一贯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存在着内容上“重大德、轻小节”、手段上“重管制、轻教化”、制度上机械化等偏差。我们的对策 :一是以人为本 ,从人格养成做起 ;二是由管制转向教化 ;三是注重教师的“人师”功能  相似文献   

2.
过去的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仍存在较大距离。如何增强德育工作效果,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注重德育创新,完善德育工作体系,精心构建德育立交桥,深化德育改革,是搞好德育工作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使课改成功进行和实现德育工作效果的最大化,必须下大功夫落实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对德育工作模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等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3.
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考中普高和中专的落榜者,他们的文化基础和道德素质相对较差,但这部分学生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尽管他们对文化课不感兴趣,但对专业技术学习,生产和技能的训练则有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他们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行为上经常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但他们又很朴实;经常是自己违犯了纪律,主观上却还没有意识到,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由于存在以上差异,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与普通中学、中专相比较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苦,必须采用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具体途…  相似文献   

4.
姚美华 《考试周刊》2008,(53):218-218
学生的思想状态决定了有必要加强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的学生往往是一个"自我的人","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人",价值取向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且普遍厌恶"假、大、空"。他们喜欢和乐于接受一切新鲜的事物,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它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性意义:德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德育应注重方法创新;道德评价上应引导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6.
孔墨伦理思想发展的逻辑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孔子的后学,墨子继承,发展并超越了孔子的伦理思想:在道德起源问题上,同孔子 注重先天道德论的倾向不同,墨子更注重后天形成说;在理想人格问题上,较之孔子的“圣王”,墨子的“兼士”具有更多的现实性欤生;在义与利,人与我,志与功的人生矛盾上,孔墨的思想虽然存在巨大差别,但其根本精神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复杂的,他们对所犯的错误,往往在表面上并不在乎,有时是心理上的不安,存在着要求进步的愿望;他们自暴自弃,但有时又对好学生存在着羡慕的心理;他们超然自得,有时又会苦恼不断,他们在遗憾的同时存在着冲动的契机。由于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时断绝不了与外界负面  相似文献   

8.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它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性意义:德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德育应注重方法创新;道德评价上应引导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9.
秦大忠 《湖南教育》2002,(12):21-21
凯洛夫曾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德育内容?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开展德育,增强德育渗透的有效性。进入初中后,伴随生理的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已逐步趋向主导地位,但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形象思维。到高中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明显增长。因此,对于初中生,教师要灵活运用直观教具和生动语言为学生思维提供感性材料,在德育的内容上,偏重于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对于高中生,教师要注重分析比较,在德育…  相似文献   

10.
张连水 《甘肃教育》2008,(17):46-46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很好,但职业中学德育课的现状却是“课难上,师难当”。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的“读书无用”、“向钱看”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也有职业学校德育课缺乏吸引力,教师自身思想认识片面、方法简单等因素的存在;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顾自己讲课,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没有做好调动学生“注意与兴趣”的工作。如何让德育课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使他们感兴趣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11.
李斌 《中国德育》2005,(6):25-26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以提高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它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教育者深入研究教育对象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注重他们对道德内涵的“顺应”和“同化”,引导和激励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实践,实现自我超越,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邓艺海 《教育导刊》2003,(12):54-56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等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学校道德教育就是把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人们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和良好风尚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外显为学生自觉的自我道德行为,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道德的内化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隐性过程,因此,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不能只是一个停留在说教和纯道德知识灌输的过程,而应是一个长期的“春…  相似文献   

13.
德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学生做人。要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首先要做一个讲“良心”的人。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注重良心的培养,孟子强调“良知”,王守仁说良心是自立做人的标准。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也讲良心,也提倡良心、培养良心。特别是当代青少年受着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最值得人们忧虑的就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有的青少年只崇尚实惠,不讲良心;只图个人快乐,不顾别人痛苦;追钱逐利,不择手段;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花了不…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感悟、认识、体验、身体力行 ,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外国的历代教育家们所处的时代和立场虽然差别很大 ,但他们在十分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体育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和主张强化德育这一方面却是一致的。如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指出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15.
灌输式教育和灌输教育思想他们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灌输式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已经由来已久,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存在着很多弊端但也有它所形成的必然性.在我国,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之说以能够长期存在,主要是因为政治化、社会化、知识中心主义等盲目教学观的影响.在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要正确审视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出适应当素教育发展的新型模式,即要具备主动参与、加强互动沟通、地位平等、注重思想教育、情感交流等的特征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固然有其深刻的、复杂的社会和家庭因素,但仅学校教育而言,明显地反映了德育过程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从德育过程,剖释学生“双重人格”的成因,并提出消除学生“双重人格”的教育策略。 一、德育过程的偏差:忽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发展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善于做表面文章、作虚假现象的学生: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表面接受,但口服心不服;有些学生在语言上是“巨人”、在行动上是“矮子”;也有学生在教师面前一套,一旦出了教师的眼界就是另一套;还有学生犯了错误也能“认错”、“检讨”,可过后…  相似文献   

17.
一个学期的劳动课实践和相应的调查表明,中专生在初中小学阶段参加劳动的机会很少,对劳动的认知度较低。为此提出:在学生中开展劳动实践课活动有其必要性;组织劳动实践活动要注重“四个差别”、突出“三个结合”,进一步提高活动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要不断更新,要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普遍聪慧多才、爱好广泛,比较注重自我,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能力弱、对网络依赖等问题,他们自信又比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其个性的变化,多从学生的角度和需求出发,进行换位思考,移情体验,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闪光教育”弘扬孔孟“善本”思想,发现、延伸和拓展学生的闪光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闪光教育”的时代背景、理念、内容和过程,对于构建科学而合理的德育新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外界信息的吸收、消化、处理有很大的差别。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点。他们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目标上的自我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和思想将发生急剧变化。因此大学一年级时期,是他们一生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