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鱼》(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这一课,教材中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鱼,然后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画一条鱼。是让学生先观察鱼的特征再来画鱼,还是先让学生画一条鱼再来观察鱼的特征?我在两个班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生物》第一册 (下 )及中等师范学校《生物学》第一册动物部分 ,在“鱼纲”这一章都安排有“观察和解剖鲫鱼”的实验。其中第二步为观察鱼的呼吸 ,要求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如何配合动作完成呼吸作用的 ?让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开和关闭这一现象 ,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 ,让学生通过现象来理解鱼是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来维持生命的 ,就比较难了。对此 ,我将这个实验作了改进 ,具体操作如下 :方法一 :取两只 1 0 0 0毫升的烧杯 ,分别标出 1和2 ,各注入约 70 0毫升的水。将 2号烧杯中加入距离水面约 0 .5厘…  相似文献   

3.
质疑与改进     
小学生在学了《自然》第五册第十四课《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之后,课后设计了一道实验演示作业,要求学生在做完实验后回答以下问题:“用手电筒在同一高度垂直照射桌面和斜射桌面,看看照亮的面积是否相同?你能用这个实验解释为什么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吗?”小学自然第五册《教师用书》对上述问题给了这样的答案(见102页):“通过实验,学生会看到:当手电筒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高年级的美术、音乐教学中,欣赏占着一定的分量。凡·高的《向日葵》、八大山人的《伤心鸟》与《瞪眼鱼》,为什么有的人看了激动不已,而有人却木然?人体素描,为什么有的人能体会到其美感与艺术的圣洁,而有人却嗤之为低级趣味?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一位日本的指挥家听罢赞叹道:"这样的音乐,要跪着听!"然而,为什么有的人听了去无动于衷?这一切,都因为,在欣赏美的眼睛与耳朵背后,需要有健康、美好的灵魂,需要有一定的鉴赏目光。  相似文献   

5.
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的各科《考试说明》作了修改和调整。 这是今年高考情况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什么必须在今年修订《考试说明》呢?修改的依据和原则又是什么呢?《中国考试》编辑部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函、来电,要释疑,势必涉及到《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的修订与变化、高考各科的内容、知识点分布情况和能力要求等科学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邀请了参加高考各科《考试说明》修订工作的部分学者和专家,摆写了各科《考试说明》修订的依据、原则及为什么这样修订的情况分析,以帮助广大读者对新修订后的高考各科《考试说明》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那么,为什么非要于今年修订《考试说明》呢?众所周知,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也就是说,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所学习的教材以及对教学的要求,都是以这个教学大纲作出相应的修改才是适宜的。 这里涉及到了《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关系问题,《教学大纲》规定了各科教学的要求和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并对达到各科目标要求昕应掌握的教学过程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学习的内容、知识点的分布作了规定;高考则是通过测验这种手段,来测验或检查、选拔那些  相似文献   

6.
学生作文虚假的严重问题由来己久。为什么痼疾难愈?主要原因恐怕是语文教学界在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最近读到吴志平老师《正确认识学生作文的“虚假”》一文(本刊2001年第7期),笔者感到吴老师的观点有许多可商榷之处,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必要进行讨论。 作文有许多要求,有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基本要求是什么?是写真实!为什么?作文的基本要求是从作文练习的目的来提出的。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表达不仅是语义形式的问题,更  相似文献   

7.
一、看图学文《南湖》为什么要写党的“一大”召开情况和游船? 二、教学看图学文时,怎样处理“图”和“文”的关系?《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文关系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种子的力》中,作者为什么要赞扬种于和小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1、使用养鱼缸的目的是养鱼,为什么要在缸中种植水藻等植物呢?这要从鱼的新陈代谢的类型谈起:一方面它的同化作用的类型是异养型,要以水藻等植物为食物,在获得食物的同时获得能量供给它正常的生命活动。另一方面,它的异化作用方式是需氧型,要靠水藻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它提供氧气。2、为什么要不断地从外向养鱼缸中补充氧气呢?因为一般养鱼缸中鱼的密度比较大,且鱼的运动量也不小,将导致水中溶解氧比较少,另外水中的植物也要不断进行呼吸作用,所以水中的生物需要消耗大量氧气。  相似文献   

9.
《自然》第五册第2课《动物与环境》属实验课型,以蚯蚓为例研究动物和环境的关系。动物的种类很多,各种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一样,举一个实例来研究,儿童比较容易了解。为什么以蚯蚓为例?因为这种材料到处都有,容易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初次教时,我只是设了一个疑,让学生研究这种“特殊”物体是否占据空间。打算让学生通过实验说出“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可是实验做完后,我问:“为什么纸没有湿?”只有个别学生说是纸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费了许多周折才把学生引到“空气”上来。 第二次备课,考虑到了学生因素,实验前,先设问:杯子里除了纸以外还有什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说:老师手里的烧杯  相似文献   

11.
教学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面对《补充习题》中的如下习题,有不少学生是这样解答的:奇怪,怎么会列出这样的算式呢?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我找来个别学生进行面谈。师:你为什么第一步先用56÷8?生:我是根据左边的两个条件来算的。  相似文献   

12.
补充质疑法所谓“补充”,即在原文中补上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然后比较、分析,从而品味语言。例如,《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韩麦尔先生似有千言万语可并未说出。他到底还想说些什么呢?不妨让学生想像后补充上一段话,比较后定会感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探究质疑法即从文章主题、选材、详略处理、环境设置等方面入手,探索研究其妙处。例如,《孔乙己》中为什么将孔乙己的故事设置在鲁镇的酒店这个背景中?通过探究学习,即可透过作品看到那…  相似文献   

13.
1.你知道杨悦收到的那本她心仪已久的书是谁送的吗?杨悦最终原谅齐麟子了吗?《微风吹拂》2.熊妈妈塔娜莎用什么方法救了自己的孩子?《塔娜莎》3.为什么“我”最后告别了石蛤岭?《告别石蛤岭》4.教授抓住小朱皮特人了吗?为什么?《飞碟遇难记》5.主人公找到“蓝鸟”了吗?为什么这样说?《寻找蓝鸟》6.小野给了正雄几颗蓝色纽扣?为什么要给他这些纽扣呢?《蓝色纽扣》7.小老鼠帮红鞋子找到伙伴以后,为什么会希望也有一只小老鼠在家里等着它?《红鞋子》8.为什么国王最终会选择捧着空花盆的雄日来继承王位呢?《捧着空花盆的孩子》9.为什么最终全城…  相似文献   

14.
猫为什么嗜食鼠和鱼 小语第八册(五年制)有一篇课文《猫》,其中讲到猫的性格。这里介绍一点关于猫嗜食鼠、鱼和舐毛的知识。 猫是鼠的克星,而又特别喜欢吃鱼。为什么猫有这样的天性?科学家发现,鼠体含有合成牛黄酸的能力,而牛黄酸能提高动物夜间的视力。惯于夜间活动的猫偏偏没有自身合成牛黄酸的能力。显然,如果猫长期补充不到牛黄酸,势必得“夜盲”症,所以猫为了摄取牛黄酸,提高夜视力,就一定要捕食老鼠。同样,鱼肉中也含有大量牛黄酸,所以猫也爱吃鱼。  相似文献   

15.
安琪信箱     
往学校门房跑得最勤的是我,你问为什么?因为,我在等待我的《少年文艺》。每月8日找我的人最多,你问为什么?因为,我的《少年文艺》来了,他们排队等待。去年下半年过得很空虚,你问为什么?因为,《少年文艺》我没订,书店恰巧也卖光。  相似文献   

16.
当你读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诗句时,想过吗?木材为什么能变为木炭?木炭中的碳(元素)是怎么来的?如果得不到解答,你不妨做做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数学教学大纲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正迅速走进我们的教学。那么,为什么要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呢?它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如何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有了一些粗略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新大纲》及《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1~6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求大体上都在150万字左右。为什么要对课外阅读提出这样量化的要求?如何来达到这个要求?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有关学校不同年级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就自主性课外阅读中潜在的误区进行揭示,并试图运用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热带海洋中,生活着一种肥皂鱼。他每天从早到晚游来游去,悠闲自在,好快活啊! 一天, 小海虾来找肥皂鱼玩儿。“你为什么叫肥皂鱼咧?你爱吃肥皂吗?还是洗澡时喜欢用肥皂?”小海虾问。“肥皂是不能吃的,我洗澡时  相似文献   

20.
吹风扇可以凉快,这是孩子们早已从生活中感知到的常识。吹风扇为什么凉快,学生也能说出其中的一点道理,“风把热气吹走了,就凉快吧?” 省编自然第二册教材《怎样才能凉快》的一课,从我省的实际提出更进一层认识的要求,即通过实验研究,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