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2006,(3):79-79
上海消息:3年前,一场“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让上海出现了排长队看国宝的空前盛况。2005年年底,这种场面再现,一场国宝荟萃的“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古书画藏品展”于12月30日至2006年2月4日在上博开展。共展出从晋代至元代的书画精品103件,其中绘画67件,书法36件,无一展品与3年前的国宝展重复。这之中故宫博物院所藏61件,上海博物馆所藏42件。这些作品都是名家大师的传世名作、存世罕见的孤本珍品以及新近入藏的精品重器,足以使这次展览成为继国宝展之后的又一次书画盛典。  相似文献   

2.
《收藏》2008,(11):113-113
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和文物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传承与守望——翁同 家藏书画珍品展”将于12月10日日至2009年2月1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行。  相似文献   

3.
《收藏》2008,(12):144-151
“传承与守望——翁同稣家藏书画珍品展”于2008年12月10日至2009年2月1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行。翁氏家族及其珍藏的历史尤如一面镜子,折射了19、20世纪中国的动荡。翁氏的书画收藏主要成形于清末,它们堪称传奇,不仅是因为这些收藏件件都是精品,涵盖了900年的中国书画史;并且它们的收藏者和继承人均地位显赫。这次展出的作品,经历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朝代更迭、战火硝烟,在翁氏继承人的悉心保护下,远渡重洋,竟然丝毫未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第六代继承人翁万戈先生于1948年被迫将家藏转移至美国,距今已整整60年,这次是将其中的书画收藏首度在国内公开展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传承与守望”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4.
王照宇 《收藏》2007,(4):76-77
中国的书画作伪历史悠久,据文献考证,早在两晋(265-420年)以及南朝的刘宋(420-479年)期间就已经出现。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举世所重,时人多有苦心搜求者,“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  相似文献   

5.
张海成 《收藏》2009,(10):80-82
现在一说书画鉴定就是徐邦达、谢稚柳、史树青、启功、杨仁恺,使得年轻后生望而却步,望而生畏,望洋兴叹,望梅止不了渴。其实哪有那么神秘!学问都是人做的,谁也不是生下来就对唐宋元明清烂熟于心。  相似文献   

6.
自唐宋元明清以来,中国一共出现过500多位状元。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前三名)多是一代才俊,其文化修养和书画造诣也非同寻常。但专门收藏状元、进士字画的藏家还为数不多,且市场上状元、进士字画一般价值不高。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作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文献价值、收藏价值,非一般书家画家可比,对于初藏玩家而言,确是个好契机。  相似文献   

7.
《收藏》2006,(11):165-165
澳门艺术博物馆每年都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合作,举办大型方物展。9月9日至11月19日,由澳门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澳门基金会、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澳门日报》联合主办“乾坤清气——故宫、上博珍藏表藤白阳书画特展”。9月8日,展览开幕仪式在澳门艺术博物馆四楼中国书画馆。中国陶瓷馆举行,澳门特别行政区代理行政长官司欧文龙,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部长刘晓航、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黄松甫、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贺一诚、民政部署管理委员会主席刘仕尧、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纪天斌、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朝远等出席仪式。  相似文献   

8.
康路  王默之  刘千瑜 《收藏》2011,(7):124-129
翁万戈(原名翁兴庆),1918年7月28日生于上海,是晚清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五世孙,一生醉心于中国文化,爱好艺术,著有《陈洪绶》《翁同龢文献丛编》《美国顾洛阜藏中国历代书画名迹精选》等,退休后在亲自设计修建的"莱溪居"专心整理家藏。2000年,他将与他一起漂泊在外的翁氏收藏中国古籍善本永久传存于上海图书馆。2008年,他以91岁高龄护送家藏回京举办了"传承与守望——翁同龢家藏书画珍品展"。2010年7月11日,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大会组委会派康路、王默之、刘千瑜(以下简称采访者)远赴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在翁万戈先生的莱溪居中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6,(15)
正2016年6月18日至8月18日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厅自6月18日开始,浙江省博物馆推出了其精心策划的系列展《金石书画》。该展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掘、梳理金石书画馆藏。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这一展览打开了一扇通往金石书画历史深处的大门。余绍宋先生主编的《金石书画》,创刊于20世纪30年代,作为当时杭州《东南日报》的特种副刊,在近代金石书画类报刊中,颇具影响。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金石书画》系列展览,采取与刊物同步推出的模式,初步拟定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1日,本刊隆重推出中国收藏界年度金榜(2004-2005)之“中国当代书画拍卖成交价金榜”和“中国当代书画拍卖成交量金榜”。这两大金榜的数据来源于嘉德、翰海、佳士得、苏富比、中贸圣佳、北京荣宝、上海敬华、朵云轩、华辰、崇源等国内外各大拍卖公司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之间当代中国画拍卖成交数据。这不仅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市场的数据平台,对科学把握当代书画市场的发展趋势无疑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在两大金榜的评选当中,我们看到近两年当代书画市场有了令人欣慰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代书画拍卖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公司设立的专场不多,市场人气不旺,占整个市场的成交份额较小,人为炒作以及赝品泛滥等现象。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当代书画市场从长远看有理由看好,它丰富的资源性,人们对当代艺术的认同感,与古代和近现代书画相比价格的优越性,都将使当代书画未来具有良好的成长空间。本着科学分析、数据说话的原则,我们特约艺术评论家牟建平先生根据两大金榜相关数据对国内当代书画市场及上榜的部分当代中国画家进行点评和投资分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