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两个歇后语:大肚子踩钢丝——铤(挺)而走险,孕妇走独木桥——铤(挺)而走险。“铤”是“挺”的谐音,但“铤”不能写成“挺”。“铤”是快跑的意思,而“挺”无此意。“铤而走险”的写法是正确的。其意为: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也表示不顾危险地做某事。其出处为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而“挺而走险”是个错误写法,汉语中没有这个词。然而在很多网络和报刊中,不少都把“铤而走险”错写成了“挺而走险”。  相似文献   

3.
谢章铤《说文闽音通》正卷共考证261个词语,考证了一批福州方言本字、记述了一批福州方言词语、记录了一批福州方言字音,并引证文献解说字义,辨明这261个词语中的古今字、俗体字、假借字,在闽方言词考证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某些失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晏子春秋》中"酣""酲"二字字义的分析,以及对后世不同时期文献中这两个字的字义的分析,并结合《说文解字注》《王力古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查阅,更加直观具体的理解"酣""酲"二字字义的发展变化情况和一字多义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一年级学的字多为常用实字,字义好理解,字形是难点。到了二年级,好些字不但字形复杂,而且字义也很不好讲,又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干巴巴地去以词解词,怎么办呢?我认为讲究出现字的方法,常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疑、凝”两字,字形复杂,字义也较难。我用做实验的办法带出生字。先点燃一支蜡烛,蜡遇热融化了,蜡液一滴一滴掉在黑色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困境,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字理提高学生准确高效掌握实词字义的能力,并最终理解文章内容。其中核心教学策略有字形构造策略、字源寻义策略、字义流变策略、字理联想策略等。  相似文献   

7.
关于"卉"和"森"在《说文解字》中的归部问题,学术界有些争议。对这两字的形义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卉"的字义更偏向于"艸"、"森"的字义更偏向于"林",故分别归入《艸部》和《林部》。可见,它们的归部原则是字义所重。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自汉代起"打"字义项与应用的基础上,以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为关键时间节点,介绍了"打"字分别在这些时段产生的新义项,研究了"打"字义项在古代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对"打"字的古代义项做出了全面地叙述。  相似文献   

9.
字义教学,它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对学生正确掌握字形,正确运用词语,培养读写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字义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三要”“三忌”。三要:一要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教学字义时,对学生生活经验里有的或口头语言中常用的字,教师不必多作解释。而学生生活中陌生的、口头语言里没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一些重点字书对“懒”字的解释,结合文字演变的规律,分别从“懒”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出现的时间及其文化内涵作了一些说明和考证。  相似文献   

11.
“丁”字笔画简单,但历史悠久,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针对“丁”字的本义,学者们也各执己见、意见不一。文章从“丁”字的字形演变、构造、字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丁”字进行了多方位的考释。  相似文献   

12.
转注字是“六书”之一,是汉子六种表义方式之一种。它是一种字,不是一种字义。朱骏声则认为转注字就是引申义。本文对朱的转注观进行了剖析,指出:朱把文字的字义中的引申义作为转注字,是把文字这个概念和字义中的引申义这个概念等同起来。这是混淆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朱的转注观点是受清儒们的“四体二用”框框所囿,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合一些重点字书对"乾"字的解释,结合文字演变的规律,分别从"乾"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词性,以及其文化内涵作了一些说明和考释。  相似文献   

14.
汉语的“虫”字与日语的“虫”字在字义上“小同大异”。汉语的“虫”字具有泛指动物与专指蛇和有脚的虫等日语的“虫”字所不具有的字义。而日语的“虫”字则具有对于人的腹痛、意识、预感、情欲等的指涉功能。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是造成汉、日语的“虫”字字义“小同大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辨“木”     
“木”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字义不断发展变化。本试对“木”字作考证,推敲,展示其意义丰富多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简化字中有一些字的声旁是卖(卖),实际上应该是賣,这是隶变后字形相溷造成的。经传中多不见賣字,而常见儥字,实则二者为一字之分化,賣字后以假借字形鬻或粥行,儥字则仅见于经传中且鲜用,他们所代表的字义逐渐被买和卖取代,这是因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内容及编排 归类识字分三部分编排,采用按事物或字形、字义归类的形式分为:(1)看图归类识字;(2)形声字归类识字;(3)形近字比较归类识字;(4)基本字带字归类识字;(5)量词归类识字;(6)反义词比较归类识字;(7)部首归类识字等。 二、教学要求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拼音识字。 2. 掌握192个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用已有的识字知识分析记忆字形,能理解字义,会默写。 3.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口头运用。 4. 能认识形声字,分辨形近字、同音字,认识反义词。  相似文献   

18.
“度”“渡”二字音同形似,部分字义相通,都有“过、度过”的意思,在使用时很容易混淆,因而掌握其区别要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司母戊"大方鼎之"司"字改释为"后"字。甲骨文时代,"司"、"后"各有字形,字义也判然有别。《说文》司"从反后"是就秦篆说事,是秦篆造成的讹误。  相似文献   

20.
庄泳程 《教师》2019,(15):27-28
"文化"二字,从字义来说,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文"之字义,一在纹理,二在天文人文之规律,三在真善美的统一,恰好对应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汉字造字规律、汉语言表达规律、汉文化精神内涵;"化"之字义,在于感化、教化、内化、潜移默化,对应了语文教学之根本方法。可见,从"文"入手,以"化"为径,文以化之,化之以文,是语文教学规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