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月几时有     
中国文人写中秋的诗词很多,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宋人胡仔对其评价极高,认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胡仔为南宋诗评家,生于北宋,对苏轼坎坷一生,要比后人了解得具体而且深刻,因而话说得有点偏袒,不免抬爱。但细细琢磨胡仔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在人们脑海里,  相似文献   

2.
明月几时有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就业压力增大,让很多家长和学生担心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境况中。因此,很多家长在帮孩子报志愿时,往往希望能给孩子选择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  相似文献   

3.
苏轼 《学苑教育》2019,(3):97-9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4.
同学少年您为同学们树立的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讲评作文时,我会先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自己写的文章读一遍。读后,我常常会问两个问题:"有谁被自己的文章感动了?""有谁被自己的思想触动了?"连自己都无法感动或触动的文章,无论文辞如何,都难称佳作。同学少年不能被自己的文章感动,是否意味着同学们对自己的生活、认识、情感和思想等缺乏一种敏感?举个例子吧。讲读古典诗词时,诗文中有很多写月的句子,如"一夜飞度镜湖月"、"月满西楼"、"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写出了文人们浪漫的情怀、柔柔的相思、浓郁的别情或酸楚的心志,同学们也非常喜欢。于是,我就让他们以"月亮"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三天后,作文交上来了,内容大多是罗  相似文献   

5.
很多诗歌脍炙人口,但是究竟好在哪里,要么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要么讳莫如深,故弄玄虚,说不清楚或者不想说清楚,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恶习。我总觉得不肯金针度与人是不对的,所以今天不揣鄙陋,为大家论说之。比如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究竟好在哪里呢?我们说,关键是苏东坡在这首词里展现了一个纠结的灵魂。"我欲乘风归去"是要从现实生活中超拔出去的渴望,"又恐琼楼玉宇"则是对于红尘生活的恋恋不舍;"高处不胜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一直都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尤其是古诗,语言文字方面常用处理文言文的方法来教学,思想感情方面则用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方法来教学,长期以来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于傲洋在《试论诗歌教学的三个阶段》中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三阶段教学法,设计了一套准备——参与——发挥的诗歌教学模式,张厚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5课。)【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  相似文献   

8.
正人们遭遇离愁困扰时,常借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排遣苦愁和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加之,明月是诗人们吟咏离愁的常见意象,或许我们会认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抒写离愁主题。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单从词序兼怀子由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表达思念之情并非此词创作的原始动机,只不过是作者真实意图兼有的副产品。况且,时值中秋之夜,苏轼偏偏不先述及此夜的常见主题——离别,劈头便问明月几时有,将话题引向沧桑,更足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说:"真正好的散文,不在于它写了什么,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手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周克武的<月是故乡明>就是这样一篇好文章.  相似文献   

10.
古词内蕴丰满,引人遐想,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似一朵仙葩,浸润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学生解读古词如同在与词人进行一场隔空对话,互诉衷肠。然而,要实现这一场情感触碰并不容易,一方面要将学生逐步引入文本世界中,充分了解文本意象;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渗透文学鉴赏方法,给学生自主探究古词蕴味的机会,抓住文字背后的词人心声,体会写意文字的魅力。一、感"天"——解读困惑古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入门的快捷方  相似文献   

11.
丙辰中秋苏轼因人世间处处是分离、失意的人,就对宋时中秋月圆,世人团圆、世事圆满的节俗思想产生了质疑。通过探究,词人理性的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人世间悲欢离合时刻共存,所以中秋月圆时刻,有人分离、失意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苏轼由宋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悟到了人要笑对“悲欢离合”的人生、人世,对宋时世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给予了提升拓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描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3.
余俊 《现代语文》2005,(12):25-25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相似文献   

14.
15.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是千古名篇。其中,手足之亲情切切,词境旷达意悠悠。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该词作一次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6.
及物性系统用于不同类型语篇、文体分析的例子屡见不鲜,然而在古诗词鉴赏中的应用却不是很多。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角度出发,试图对苏轼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及物系统分析,体会词人的思想观点,探讨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古人写词,多由感而发,要么出于生活的磨砺,要么出于仕途的跌宕,总之是情感的宣泄.苏轼所作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一篇“痛中含笑”、饱含生活沧桑的佳作.全词托物抒情,作者借写月色怀念远方的亲人,用虚境来写实感,极具艺术魅力.在鉴赏这首词时,可用“磨难中的微笑”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文本.  相似文献   

18.
王惠丽 《现代语文》2007,(9):112-112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平时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大致应该从选材、构思、写作、修改几个环节加以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汉文化史上最有特色的文人之一。他的思想与人格融入了儒、道、佛三教而又各臻其妙。这首词集中体现了道家的浪漫主义及旷达思想,是苏词代表性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20.
《四川教育》2000,(12):40-40
试用修订版教学大纲强调学生在习作时畅所欲言。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教师指导学生作时要不要让学生选健康的、表现社会积极向上的内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