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007年初春,一个令西安交大人自豪和振奋的消息从海外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中国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姚熹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领域专家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迄今为止,我国仅有茅以升、王淀佐、郑哲敏、宋健和徐匡迪等6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外籍院士在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期间,将按严格程序选举产生。 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周光召就上述问题介绍说,选聘外籍院士,是符合国际科技界惯例的重要举措。而选好外籍院士,有利于促进中国科学的国际化进程。他说,这是中国科技界进一  相似文献   

4.
5.
6.
叶培大教授1915年10月18日出生于上海,1933年进入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物理系就读;次年夏,考入国立大学北洋工学院电机系;1938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留校任电机工程系助教;194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946年回  相似文献   

7.
田刚,1958年出生于南京市,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西蒙讲座教授,同时担任包括《数学学报》等多种世界性数学杂志的编委;自1998年起,为教育部“长江计划”在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  相似文献   

8.
柳百新院士,材料科学专家,1935年6月出生于上海市,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六年制)核材料物理专业并留校工作至今.他历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81年~1982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访问研究学者,1993年起应聘任国际期刊J.Nuclear Materials顾问编委会委员,1994年起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1998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9.
黄春辉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无机化学专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黄教授主要研究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前者涉及到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和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她在分子基功能膜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原理引入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在具有二阶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10.
11.
黄南柱同学是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的学生,是我们学校发明兴趣班唯一的韩国籍学生,兴趣班的副班长。他从三年级开始就参加学校发明兴趣班,他虽然中文说得不是太好,但是对发明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在我国,迄今有34位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专家,即双院士,他们是:  相似文献   

14.
15.
赵光达,1939年出生于西安市,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所教授。199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获中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周培源物理奖。  相似文献   

16.
高玉臣,男,汉族,1937年5月生于长春市,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固体力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现在北方交通大学力学研究所工作.  相似文献   

17.
肖健 实验核物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科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基本粒子物理实验方面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早年对中性重介子和超子作了许多研究,负责筹建了北京、云南落雪山的中国早期的宇宙线观测站,并领导开展了宇宙线强度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8.
钱学森 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科学家。原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中因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  相似文献   

19.
《保定师专学报》2009,(6):F0003-F0003
师昌绪(1920-),金属学及材料科学专家,我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之一。河北省徐水县人。1934年考入河北省立保定师范学校(现保定学院)。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48—1955年留学美国,获欧特丹大学冶金博士,而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55-1985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高温合金及高合金钢研究,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等多项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黄祖洽湖南长沙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理论物理学家.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0年该校研究生院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核理论、中子理论、反应堆理论、输运理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积极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原子弹理论的研究工作,对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设计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第一个重水反应堆作了理论计算并纠正了苏联专家设计的临界大小数据.近年来在氢分子激发态的相互作用,及浸润相变理论及噪声在随机系统中的影响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