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一针见血地道破季氏的野心:“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中的地指出“僭越”是天下大乱的根源。通过分析探讨,学生对孔子“礼治”的治国主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秦蔚 《现代语文》2006,(12):104-104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选自《论语.季氏》。向来,人们对于《论语》的阐释总是重视书中所表达的儒学思想,即把《论语》作为经书来加以研究。其实,《论语》这部书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也有很高的价值。仔细研读《季氏将伐颛臾》,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对话情景却宛在眼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据此,《论语》的文学价值可见一斑。《季氏将伐颛臾》一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就季氏将吞并颛臾一事而展开的辩论。文章开头所述是,季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做好攻打吞并颛臾的准备。于是孔子的两个学生,也就是季氏的两个家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见”,…  相似文献   

3.
万莉同学问:《季氏将伐颛臾》最后一句“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应该怎么理解?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弄清楚孔子在为谁“恐”?季氏有什么“忧”? 有人认为孔子是在替鲁国国君“恐”。因为孔子认为季孙氏所忧虑的,不在取得小小的颛臾,而志在取代鲁哀  相似文献   

4.
在《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中,子路和冉有一起去拜见孔子,告诉他“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师徒之间在该不该讨伐颛臾的问题上展开了三次对话,可每次孔子只单独点出冉有之名进行猛烈批责,对与之同来的子路则无—“明”字指斥。  相似文献   

5.
《季氏将伐颛臾》文题中有一个非常醒目的词语“伐”,由于可诠释为“攻打”,所以一般研究文章(包括与新版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理解本文主题时,往往认为该文的主题是孔子用以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不义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下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政治主张。其实,仔细研读并认真探究,我们便不难看出这种说法是望文生义的,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大同世界”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论语·季氏篇》的第一章《季氏将伐颛臾》,对孔子的这种“大同思想”就作了较集中的阐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就较明确地揭示了这种思想的内涵。《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并非纯粹的语录体,而是具有较完整的故事和结构的。可分两段。第一段,写冉有、季路谒见孔子,告之以“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明确表态反对。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开头,冉有、季路将季孙氏要攻打颛臾的消息告诉其老师——孔子时,孔子马上说道:“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两位爱徒身为季氏家臣却没有尽到责任的不满与批评。这里,既不谈孔子用语之简练精辟,也不论其见解之深刻独到,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和房屋有关的文化知识。古代房屋一般是朝南修建,由外而内的次序(或由南而北)是:门、庭、堂、室。门,就是大门,如现在的院子门。门的外边或里边,有屏,又叫“萧墙”(今之照壁)。《论语·季氏》,即高中的篇目《季氏将伐颛臾》中,“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向自己的学生,当时是季康子家臣的冉有、季路,尖锐地指出,鲁国的权臣季康子的目的是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祸起  相似文献   

9.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的《季氏》篇。这篇文章通过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季氏将进攻颛臾这一事件的对话,表达了孔子反对“动千戈”、提倡“修文德”的政治主张。文章极富于论辩色彩,这一特色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语言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恰当运用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原意是瞎子走路不稳而不扶持他,摔倒了也不搀起他。文章用以比喻季氏遇到危险和困难,冉有不仅不设法挽救,而且任其胡作非为,说明作为人臣的冉有,子路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原意是虎兕从笼中跑出来,龟玉在匣内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许多国家被奉为“天纵之将圣,地擎之素王,人奉之先师”,在多数人心目中是儒雅的圣人.可是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他一改.温文尔雅的风格,三次直呼“求”,语气极其犀利,强烈而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第一次对话中,听到冉有半遮半掩地说出季氏将要对颛臾国用兵,孔子顿时大怒:“求!”似乎冉有还有话没说完,就被孔子的“求”所打断.孔子一向反对武力,也将这一政治理想托付给门生.可是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孔子的教诲,反而主张使用武力.因此,“求!”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的责怪.这里朗读“求”应该直呼而出,短促有力.  相似文献   

11.
识“仁”读文解德政——《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设想]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语录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对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将伐颛臾的一场对话,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相似文献   

12.
《季氏将伐颛臾》(以下简称《季氏》),以其精湛的论辩艺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一、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季氏》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孔子与冉有和子路的对话,极有层次。第一段,写孔子批评他的等学生冉有和子路,为什么不制止季氏谋伐颛臾。第二段,写孔子反驳冉有说谋伐颛臾他们没有责任的托辞。第三段,写孔子批评冉有的两面派态度,并指出季氏伐颛臾的政  相似文献   

13.
一、“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冉有季路是被孔子召见而非主动拜见《论语·季氏》(高语三册)中“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横线处《教参》译为“冉有、季路去见  相似文献   

14.
在《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中,子路和冉有一起去拜见孔子,告诉他"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师徒之间在该不该讨伐颛臾的问题上展开了三次对话,可每次孔子只是单独点出冉有进行猛烈批责,而对同来的子路则无一字指斥。他们二人同是孔子门徒,皆是季氏门客,俱去拜见孔子,告诉老师"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为什么孔子独责多才多艺的冉有呢?  相似文献   

15.
《考试》2007,(9)
《季氏将伐颛臾》是孔子和学生冉有、季路围绕是否讨伐颛臾展开的一段对话,通过这段对话表明了孔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态度,从中可以体现出孔子的以下两种思想:  相似文献   

16.
叶晓凡 《考试周刊》2011,(32):49-50
一、案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一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中"经世济民"版块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在鲁国王室衰微、三桓叛上、四分公室的年代里孔子和弟子冉有的言论。文章有三次对话,体现出孔子的治国主张。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其所反映的是孔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本文被选入《语文读本》,要求学生在学了《子路、曾皙、冉有、公两华侍坐》之后进行阅读,以便学生能对《论语》有更多的了解,并要求学生能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形成一定的语感。但由于此类文章离学生时代较远,理解起来比较费力,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运用心理分析法,却收效明显。我这样说的理由何在呢?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之友》2010,(7):36-37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相似文献   

19.
一九九三年下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题于后面括号内。)1.“揭起萧墙”这一成语的出处是()。(1)《季氏将伐颛臾》(2)《寡人之于国也》...  相似文献   

20.
黄瑛 《语文知识》2001,(12):59-59,69
新编高中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日”句中的“见”字,课后注曰:“拜见“。课后练习题三又把它与“曹刿请见”中的“见”相比较,也意在说明这个“见”是拜见的意思。我认为:这个“见”不是一“拜见”,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