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校园文化开发的背景 福州寿山石雕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时期已经问世,历经唐、宋、元、明各代的发展,至清朝更为昌盛,名家辈出,流派繁多,在艺术风格上基本形成“西门”和“东门”两大流派。“西门”派以刻制各种印章为主,作品纯朴浑厚、潇洒超脱,备受金石画家欣赏;“东门”派则以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花鸟圆雕为主,作品精巧玲珑、矫健华丽。福州东城鼓山镇樟林村离市中心较远,是福州鼓山附近的一个村,是近年来寿山石雕加工的一个集中地。村庄百来米的道路两旁,全是寿山石店铺,而店铺内进,就是寿山石雕的加工作坊。我校所处的位置就是目前福州乃至福建寿山石及其石雕加工交易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寿山石雕刻艺术博大精深、雕刻手法各具千秋;寿山石的因材施艺、俏色雕刻手法更具艺人慧眼、匠心独到,寿山石雕刻创作艺术家们对雕刻艺术的孜孜追求、推陈出新必将赋予寿山石新的生命,赋予寿山石文化新的韵味,将会使寿山石这朵奇葩开得更加绮丽多彩。  相似文献   

3.
我校地处闻名于世的福建寿山石的故乡,历史悠久的寿山石文化影响了一代代的家乡儿女,以她独特的寿山石文化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效益。为此,学校近年来响应区教育工委和区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创“一校一特”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独特的寿山石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宏扬历史悠久的寿山石文化,珍惜这不可多得的与不可再生的寿山石资源,结合德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素以盛产各种名贵的工艺雕刻石驰名世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著名的四大章石,福建福州郊区红寮乡寿山村的“寿山石”,浙江青田县的“青田石”,临安县昌化镇康山的“鸡血石”,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巴林县的“林西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质地细腻、微透明、色泽明润,具蜡状光泽,手感润滑,用来制作章石、笔架、雕像、摆件等倍受中外旅游者,特别是文人墨客的钟爱。其中被称之为“石帝”的“田黄石”(寿山石的精品),竟比黄金还贵。  相似文献   

5.
我园坐落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晋安区内。晋安区是寿山石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寿山石及寿山石印文化资源。基于我园所处的地理优势,我们开展了“印学艺术——童印”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获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金融市场投资风险不断加大,艺术品市场转而成为资金的“避风港”.有着“天遣瑰宝”美誉的寿山石亦借势成为收藏新贵.其卖价之高,涨幅之快,令人炫目.通过寿山石一级市场及拍卖会存在的乱象及寿山石高价之下部分艺术家异化现象的研究,探究寿山石市场繁荣背后的隐忧,并呼吁回归到艺术层面而非市场层面思考寿山石的文化价值,倡议为寿山石提供更为有序、广阔而持久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三羊开泰     
《教师博览》2008,(4):F0004-F0004
福州的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寿山石雕,因选材于福州市北郊寿山乡的寿山石而得名。寿山石,质地温润,色彩斑斓,晶莹剔透,为历代藏石家所珍爱,是石雕创作的上等原料。  相似文献   

8.
晋安区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弘扬寿山石文化和闽越国文化,积极发展以腰鼓为龙头的民间文化,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群众性文化的蓬勃发展。2000年,晋安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寿山石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暨经验交流会”在晋安区召开,新店镇被文化都授予“中国民间艺术(腰鼓)之乡”称号。晋安区晋京评选“国石”位居“候选国石”榜首。文化之韵——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文化艺术活动巡礼  相似文献   

9.
1991年出土于澄海樟林古港附近的鸡笼山麓的一批陶瓷残片,不久前完成了分阶段性的清理工作。清理结果表明,出土物中包括了带有190种款识的清代陶瓷标本;出土地点的性质,很可能是明清时期闽粤赣边经济区内部,贸易中心城市潮州城与外贸港口樟林之间水陆转运过程损毁瓷器的堆积地;而这些瓷片在特征上与明清外销瓷“汕头器”相吻合,说明了有清一代的樟林港是“汕头器”的输出港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福州市浦下幼儿园在福州市晋安区教育工委、教育局提出的"着力开展一校一特的校园文化"精神倡导下,通过深刻、理性的思考,以晋安区独有的寿山石文化为背景,形成了以"中国印"为主线、以"童印工作室"为学习载体的幼儿园"童印艺术"特色课程,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1.
特色乡土文化包含丰富的地理教学素材,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载体。依托福州特色乡土文化资源——寿山石文化,选择寿山国家矿山公园和三坊七巷为研学地,以“寻矿石”“访产业”“赏非遗”为研学主题,从研学准备、研学时间及路线选择、研学目标、研学任务及活动、研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寿山石文化形成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理解保护自然资源和传承非遗技艺对寿山石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培育学生的乡土意识和守护乡土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试论素描艺术与教学西北民族学院美术系林斌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就高度地重视素描,他们把素描称之为:“绘画的源泉”“灵魂”,是“造型的精髓”,是“学习自然的重要手段”,是“建筑、绘画、雕刻之父”。当时的素描主要是帮助画家对周围事物的造型、人体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木刻艺术是木板上的雕刻艺术,客家石窗是石材上的雕刻艺术,在有刀力美、材质美、印痕美和形式美感的木刻艺术中寻觅客家石窗的艺术语言,再现客家古窗的凝固之美、传播客家石窗的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苏少版小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走进博物馆——非洲雕刻》一课,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欣赏,体会非洲雕刻粗犷夸张、节奏感强的艺术特色。对于大多数五年级学生来说,非洲艺术是一个全然陌生的艺术类别,怎样引领学生走近非洲雕刻,让他们充分感受非洲艺术的独特风格,成为这节课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在教这一课时将比较运用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园地八”的习作要求是:《我的舞台》把“我”学戏的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你可能也学过某一门艺术,比如,吹、拉、弹、唱、书法、绘画、泥塑、雕刻。请写一写你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  相似文献   

16.
苏少版小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走进博物馆——非洲雕刻》一课,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欣赏,体会非洲雕刻粗犷夸张、节奏感强的艺术特色。对于大多数五年级学生来说,非洲艺术是一个全然陌生的艺术类别,怎样引领学生走近非洲雕刻,让他们充分感受非洲艺术的独特风格,成为这节课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在教这一课时将比较运用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类比法,初步感受非洲雕刻的魅力。雕刻是为人们所钟爱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从远古时代的石刻、玉雕到古代的象牙雕刻、木雕,再到现代的街头雕塑,它是人们表达情感、满足宗教需要、叙述历史事…  相似文献   

17.
"高雅艺术进校园"由国家教育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财政部于2005年联合主办,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采取组织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演出,组建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赴中西部高校讲学等形式,将高雅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旨在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艺术教育环境;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制订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总则第三条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这一条阐明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薛元朵 《云南教育》2007,(10X):46-47
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从常规管理、打造书香校园到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一种进步,意味着越来越向教育的纵深发展。然而近年来,不少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却是在“建”字上大兴土木,以为校园文化是“建”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白春荣 《河南教育》2009,(12):18-18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办学品位的综合体现。创建健康向上的中小学校园文化,是每一所学校应该重视的事情。校园文化的特色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怎样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把“艺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这一问题当课题,在实践中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