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视、广播的不断发展,新闻频道越来越多.有些国家的有线电视开辟了24小时的新闻频道。观众随时打开电视机都可以看到有声有图,最新的电视新闻;网络发展迅猛,覆盖面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再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这一来,留给纸传媒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据统计.近年来,世界各国看报纸的读越来越少。有些老报人甚至预言,十年之后.报纸传媒的读将比现在减少一半;特别是可读报时间比日报少的晚报。读会比日报减少更多。在报纸传媒的激烈竞争中.我国各大城市的晚报纷纷采取对策,除了锐意革新晚报内容外,其中普遍使用的一招是提早出报,给读更多的可读报时间,有些晚报每天的出报时间接近日报,甚至比日报出得更早,成为“晨报”。这一来,“晚报”也就徒有虚名了。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有煤矿工人七百万之多,而山西就占七分之一强,煤炭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面对如此众多的煤炭企业,如此庞大的煤炭职工队伍,作为煤炭之乡的屈指可数的行业报——《山西煤炭报》,怎样为百万矿工做好这道“班后餐”,这是在目前我国进行报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在强手如林的报业竞争中,能否争得一片天地所必须认真严肃考虑的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进步,矿工队伍知识结构在发生着变化,对《山西煤炭报》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报纸来说,这道百万之众共享的“班后餐”,要想做好,其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贴进群众生活,走进人们家庭的报种,频频登场亮相,“产品多样化”给行业报纸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把美术编辑称之为报纸的美容师,确实形象。一张报纸的“仪表”能否给人以美感,与美术编辑的“梳妆打扮”是分不开的。正像人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仪表美一样,随着报纸的发展,也越来越讲求版面的形式美了。纵观国内报纸不难看出,《新闻出版报》《楚天周末》等报的报头,新颖别致,有强烈的现代感;《现代人报》《羊城晚报》等南方一些城市报纸的版式,点、线、面的大胆应用,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而那些装饰性的插图和刊头等,赋予情趣,体现出形式美和时代感。事实说明,一个形式美的报纸,能以它的直观性争得读者的第一视觉、第一印象,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体竞争的激烈,报刊应对视听媒体的挑战,必然推出更多更好的新闻图片,以照片的记录本性和给读的视觉感知,进一步丰富版面,做到图并茂,迎合读的需求。本人在担任中国冶金报记和江西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特约通讯员的20年时间里,为适应报刊改革、发展的需求,一手握笔、一手抓相机,“双枪”出击,取得一定的成效,累计在各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多万字,并发表新闻照片200余幅。本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谈谈记要当“双枪将”。  相似文献   

5.
张正柱 《新闻前哨》2001,(12):32-32
同党报和社会报纸相比,行业报不仅在新闻资源、广告发行,还是读者数量、社会影响等方面,都稍逊一筹。行业报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压力越来越大。党报有政治上的优势,社会报纸能够抓住读者的爱好,它们的新闻线索多、时间快,它们的发行量要比行业报大得多。另外,党报和社会报纸还可以通过在本部以外的地方印刷,以最快的速度把报纸送到当地读者手中。在这方面,地方报纸更是得天独厚,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显然,实现上述这些“快”的必要条件,行业报都很难做到,行业报并不具备“快”的优势。 但是,作为各行各业的宣传舆论工作主…  相似文献   

6.
1997年,本人曾以《宜图则图,宜文则文》对贯彻“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作了一点的思考。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和考察,我认为就此还有作进一步探索的必要。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方针的贯彻落实,不只给版面增强了视觉上的美感,更给报纸宣传增强了活力,提高了报纸的宣传效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肯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报纸出现了一味地追求图片的“大”和“多”的现象。大到一幅图片占一个整版,多到让人感到该报纸成了专业性的“摄影报”、摄影专刊。我认为,贯彻“并重”方针,是要让图片新闻在报纸上得到充分运用,要同重视…  相似文献   

7.
从“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婕 《新闻窗》2006,(4):45-46
“图文并重”时代来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报界在经历“单报种时代”和“多报种时代”之后,开始步入“厚报时代”。“厚报时代”的来临,以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报纸的阅读方式逐渐从传统的精读方式过渡到速读方式。报纸要做到向速读方式的转变,除了文字新闻信息的简洁化、“快餐化”外,还要更多地采用非文字的方式,以视觉画面传递新闻信息。因而,图片、图表和插图在版面上的充分运用,  相似文献   

8.
我们通常把机关报与都市报都称为“综合性报纸”,却往往忽略了它们是“不够综合”的报纸!它们分别占据着两个大的细分市场。仍按通常说法:机关报是“干部报”,都市报是“市民报”;机关报是“工作报”,都市报是“家庭报”:机关报是“严肃的政党报”。都市报是“大众化的通俗报”。不过,这两大报种开始出现相互渗透趋势,特别是源自受众定位调整,以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都市报向主流报迈进,传统党报也在适应市场中转型,增加社会新闻板块和生活服务板块,新闻彰显“软”、“近”、“实用“的平民姿态。  相似文献   

9.
资讯时代的媒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独家新闻”的空间越来越小,无论是电视还是平面媒体,比“惊曝”,比“刺激”,比“视觉冲击力”已成为媒体间搏杀的重要手段。寻找“卖点”、“猛料”以吸引受众眼球,也成了一些记者的新闻策划人每天殚精竭虑之事。  相似文献   

10.
从“热点问题”到“热点新闻”──组织《汽车业再历磨难》系列报道的前后靳向东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报业结构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专业报、企业报、大专院校报作为我国报业中的一部分,正在迅速崛起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生力军作用。为了充...  相似文献   

11.
吕晓明 《新闻传播》2004,(10):47-47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改革、发展与竞争的需要,“视觉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现场短新闻”)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有日渐增多之势,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尽管目前国际上对“视觉新闻”尚无统一的定义,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视觉新闻”专指纸质媒体运用形象化、立体化的表现手  相似文献   

12.
在报刊业的激烈竞争中,一家专业报要生存、要发展、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认清自己的性质和特点.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弄清专业报的“专”字.不“专”不行专业报姓“专”,这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大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新兴的部门和行业相继诞生.在现代社会里,社会变动和发展的频率日益加快,人们对新闻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加.人们已不满足只了解综合性新闻,也要了解专业性新闻,专业报便应运而生.因而社会分工是专业报诞生的本源;反映社会分工的信息,是专业报的使命所在.专业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离不开“专”字.  相似文献   

13.
去年,曾写过“三个还是”的文章,即“还是后面的思索”一文,今天言犹未尽,还想写一下新增出的“两个还是”。(一)中国报还是外国报。常读中国体育报,发现该报的“外国新闻”越来越多,时时有“国际新闻”版、“篮球经纬”版等,利登的均是外国体坛的大小事情,包括明星隐私,而且大幅、大幅照片的刊登,视觉冲击力挺强,但内容却贫乏、改革开放了,外国新闻要不要报道,当然要报道。但也应适可而止。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严格执行中央指示,以地方新闻为主,是正确的。现在改革开放了,多增加一些国外新闻,也无可厚非,但仍应有个限度…  相似文献   

14.
李强 《新闻爱好者》2006,(10S):53-53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名记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报纸改革大潮扑面,不少报纸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革新都使读者耳目一新。一些纸质媒体通过不断的改版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扩版”热潮,旷日持久,使得一些报纸变得越来越厚,被人戏称为“本儿报”。“报纸杂志  相似文献   

16.
地方报纸如何强化“地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传媒观察》2005,(11):60-60
就同一个地区而言,随着近年来新闻媒体事业的快速发展,地区外的其他媒体纷纷伸出“触角”,受众对于媒体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这就意味着地方媒体的竞争将曰益激烈。面对越来越多杀出的“程咬金”和渐渐拥挤的地方报纸市场,土生土长的地方报纸必须扬长避短,从定位、采编等各个方面不断强化报纸的“地缘效应”,突出地方特色,巩固并扩展“势力范围”,成为家乡人爱读的“家乡报”。  相似文献   

17.
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要写好标题,首先要抓住文章的本质,从文章的内容里寻找让人过目难忘的标题来。下面是笔者作题的一点心得。写出“视觉”。笔者写过一篇反映一座深山变电站里职工生活的稿件,我认真推敲后,取名《深山安居乐业图》,被《中国电力报》采用。写出“嗅觉”。我觉得我们家乡的一种风味食品——熏肉很有意思,遂写一稿,仔细琢磨后,写出《大别熏肉喷喷香》,后被《中国食品报》刊登。写出“感受”。在城市里呆久了,总觉得少点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报坛,从来没有这样“火”。看吧,街头报摊上,各种“小报”(如电视报、文摘报、周末报、晚报等)五光十色,竞相以醒目的标题、大幅的照片、超常规的版式和趣味性较强的文章招徕读者,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大报”(如日报、行业报、专业报等)不甘示弱,纷纷采取对策,其中较普遍的招数是出“扩大版”、“星期刊”、“周末版”,全面拓展报道范围,对版面编排方式也作了大刀阔斧的更新。一时间,在报摊和邮政发行两条线上,“大报”与“小报”展开了激烈竞争,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19.
樊成 《新闻采编》2005,(3):46-47
图片新闻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1988年,美国学者曾做过一次有趣的试验,他们利用显微型摄像机拍摄了读者读报时视觉移动的路线,结果发现大多数读者拿起报纸视线的第一落点是大幅图片。加拿大《公民报》摄影部主任斯蒂夫说过:“任何一家报纸如果不能满足读者对直观图象越来越高的需要,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相似文献   

20.
中国“钢报”□王纪民“钢报”是冶金行业企业报的统称。目前我国冶金企业“钢报”已达200家。企业报命名无外乎两类,一、企业(行业)简答;二、企业(行业)产品商标。由于办企业报没有排名法“规矩”。所以同一类企业(行业)报便会出现两类报名,有的是企业(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