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琳  王继武  易同民 《今传媒》2011,(11):120-121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长沙和西安设立临时大学,国统区各高校则被迫内迁,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内迁的大学才纷纷回迁。在解放战争时期,高校校报以宣传战争形势、鼓舞师生斗志为主要内容,陕西高校校报在时局动荡中生存、发展,各校校报信息量的增大,逐步凸现出新闻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西北大学是一所全国知名的高校,也是西北地区创办较早的高校之一。史载该校民国中曾经过三个阶段,即张凤岁羽创办时期、刘镇华再建时期和抗战中数校合组时期,其名称,第一阶段叫“西北大学”;第三阶段初名“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旋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最后又叫“国立西北大学”;而第二阶段,即俗所谓“刘记西北大学”,据说也叫“国立西北大学”。如:  相似文献   

3.
国立中正大学筹建于抗战时期,是战火硝烟下诞生的文化堡垒;是最接近于抗战前沿阵地的高等学校,组建了冲锋向前的战地服务团;并创办了抗战最前沿的文史学术期刊《文史季刊》。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西南联大建校七十周年。她的校庆日是11月1日。 西南联合大学是与中国抗战共始终的一所著名大学。1937年平津沦陷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即后来的西南联大),到第二年2月南下昆明,到抗战胜利后复员北上,前后共计9年(1937年11月1日~1946年7月31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韩文宁 《档案与史学》1998,(3):64-65,80
提起抗战中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它是由平、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组成.  相似文献   

6.
在抗战爆发后的高校内迁中,西北联合大学师生历经艰难困苦,终驻足于陕西城固。在整个迁移整合的过程中,西北联大师生努力传承大学教育之精神,播撒学术研究与现代文化之种芽,为近代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体系之形成奠定基础;避居秦山巴水间而弦歌未断,在物质生活的清贫中始终精神饱满、乐观平和,呵护联大的生机和活力,彰显"勤朴、公诚"之校训;在富有战时教育特色的军事训练生活中,以对"自由"和"教育"的向往和坚守,令这一块大学精神和传统的生发地保持了一份难得的独立。  相似文献   

7.
姚名达是我国现代著名目录学家、史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目录学之父。他在江西国立中正大学教授中国通史时,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爱国心和抗战热情。抗战爆发后,姚名达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7月,姚名达率领江西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奔赴浙东抗日前线为军服务,英勇牺牲,成为为抗战捐躯的第一位教授。2014年9月,民政部将姚名达列入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  相似文献   

8.
宣传抗日的《抗战大学》月刊李峰(一)刊物的诞生《抗战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在厂州创刊,是当年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统战性质的大型月刊,宣传中共中央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主张,积极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它的前身是广州“北新书店”编印、出版的...  相似文献   

9.
曾丹 《采.写.编》2017,(5):156-157
1935年,结束军阀混战,国民党奠定黔政.两年后,全面抗战随即爆发,原本偏安一隅的贵州成为抗战大后方.许多高校等机构内迁,文化名人入黔,在全力抗敌的同时,贵州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抗战时期贵州地区最大的抗敌社会组织的主要刊物,《抗敌》主要通过对青年学生、农民群众、妇女群体抗战的宣传,对贵州整体抗战舆论的建构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淑贞 《兰台世界》2022,(7):125-129
20世纪30年代末,因抗战时局变化,福建协和大学内迁至武夷山麓邵武地区,学人对知识的渴求,固未因枪炮止息,却在学术旨趣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彼时“象牙塔”的学术追求,到此时农学科系的设置。协大学子苦中作乐,演出《胜利的前奏》《凤凰城》和《牛头岭》等抗战剧目,有的更直接投身前线抗战活动,为保家卫国的事业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抗战爆发后,重庆在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中心的同时,也有自然而然成为了中国新闻传播中心和新闻教育中心。当时全国5个正规高校的新闻系,即有3个迁往重庆,加上后来在战争期间创办和复办的新闻院系,共有5个分布在重庆;即使当时西迁到成都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和西迁到曲江的广州国民大学新闻系,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与以重庆为中心的战时新闻教育的版图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大学图书馆的行政地位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初期,多为隶属于校内某一部门;自国民政府《大学组织法》颁布后,大学发展逐渐规范化,大学图书馆也有很大发展,很多直接隶属于校长;全面抗战爆发后,大学图书馆遭到浩劫.国民政府于1939年5月颁布“大学行政组织补充要点”后,大学图书馆进入隶属于教务处的一律化阶段,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除个别私立大学外,大多数大学图书馆都保持隶属于教务处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孙云畴先生生于1917年.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重教之家,先考入北京大学,后因抗战,随北大先后辗转长沙、昆明,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相似文献   

14.
西南联合大学的使命与抗日战争相始终.抗战背景下联大人的阅读特点表现为独特的阅读形态,丰富的阅读类型,崇高的阅读目标.读书与救国关系的思考及时代特征影响到联大人的阅读视野和对学术使命的认识.抗战烽火下西南联大得以弦歌不辍跟联大人的阅读坚守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陕西教育界表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一边是刺耳的爆炸声,一边是报国御辱的读书声。从抗战初期仅有的1所高等学府,发展到抗战结束时的16所高校,陕西的抗战教育史再一次证明,只要使命在肩,不屈不挠,任何外来企图亡国亡种的势力都无法征服一个五千年文化一脉相传的民族,陕西的不屈不挠,使之成为了民族文化的振兴之地.  相似文献   

16.
大学出版社是教师、实验室(或图书馆)之外的第三大教学资源。大学出版社既隶属于其所在的高校,有发挥高校功能的使命。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责任,主要体现在对教师及学生的培养上,这同样也是大学出版社的责任。大学出版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功能通过其出版物而实现,其中又以专著和教科书与教师及学生的培养关系最为密切。本文以访谈、问卷及理论分析来论证大学出版社与高校人才培养间的关系,分析我国大学出版社在人才培养功能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出版社规划出版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大学文化是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高校档案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8.
姜庆刚 《图书馆》2012,(5):134-135
抗战期间湖南藏书家叶启勋与金陵大学李小缘、商承祚之间有学术上的交往,通过几位先生之间的书信,可以反映出当时叶启勋的治学及叶德辉遗稿保存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抗战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办学近九年,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大学”.西南联大图书馆在极其艰苦的岁月里,为联大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通过对西南联大图书馆的工作进行梳理,以期对现阶段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专题研究背景党的十七大以后,在中央有关领导和相关部委及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委适时提出开发传承抗战文化、服务祖国统一的重大任务.重庆市委宣传部编制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9年6月,重庆市委召开三届五次全委会,把实施这一工程写入了《重庆市委全委会决定》之中,从而使此项工程成为写入《决定》的"第一个文化工程",作为建设长江上游文化中心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2010年5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按照《纲要》要求,将以重庆图书馆前身——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抗战历史文化遗址)为载体,联合重庆市有关高校、图书馆等单位,建设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