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与西方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文化习俗做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中国文化重天人合一、戏曲和音乐艺术等蕴含和谐之美的艺术精神与民族审美特征;西方文化重天人相分及其戏曲和音乐重视听愉悦与刺激效果的写实之美,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文献学、民俗学等学科价值,而且开了德国学者研究与传播中国戏曲音乐等艺术“中学西传”的先河。本文从艺术学和中西艺术史的跨文化视域出发,运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解读等方法对卫礼贤《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进行考释,阐发卫礼贤传播与研究中国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囊括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诸因素,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构成完整的艺术形态,所以中国戏曲又看作是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仅仅是这样,中国的戏曲和西文的戏剧如歌剧、话剧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了,但实际上,中国戏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与西文的戏剧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包括风格在内的分野,便构成了中国戏曲所独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规律,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陈昌友 《文化学刊》2011,(4):180-185
这里所说的戏曲是指中国戏曲,而京剧又是中国戏曲特色的集大成者,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综合性、虚拟性、写意性等特点,而它的程式化艺术方式比大多数地方戏曲更严格、规范,说它是中国戏剧的总代表是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美 体现在她 具备的唱、做、念、打、舞、翻等诸多程式化动作上,充分发挥综合艺术的优势,于细微之处体现其精神。在戏曲表演艺术中,除了唱词念白之外,“做、打、舞、翻”等统称为“做工”。 “做工”中又细分为圆场工、水袖、髯口、  相似文献   

5.
一切艺术都要求有民族风格,戏曲中的布景艺术,当然也要求有民族风格。布景是离不开绘画的。作为中国戏曲这一种特定演出形式来说,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绘画,才适合于中国戏曲舞台布景的风格?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是可以采用中国民族绘画形式的。所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戏剧的特点是以演员扮演人物,以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具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在这个基本点上,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始终寻求保持着表现生活的独特法则,  相似文献   

7.
美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深度,没有这种深度,艺术实践将是贫乏和肤浅的;追求艺术实践美的取向是艺术教师始终怀有寻找精神家园的永恒冲动.了解艺术教育实践美的标准和外显特征,使我们认识到艺术教育实践的美是"真"、是"善"、是思维方式、是精神追求、是一种"情感智慧".  相似文献   

8.
程式化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一种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程式但戏曲却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艺术。戏曲的形式美集中的表现在它的程式上。无论剧本创作、演员表演、音乐伴奏、人物造型以及道具的运用等等,无不具有一定的规格和固定的程式。但是,如何正确使用程式合理编排程式动作,避免程式动作的僵化是当前戏曲艺术的关键所在。“程式”并非一层不变的。一些新的程式足以鲜明地、艺术地很有力量的表现现代人物。  相似文献   

9.
关嘉禄 《文化学刊》2011,(1):183-185
秋月扬辉,丹桂飘香。2010年9月19日上午,由国家京剧院、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中国戏曲音乐学会联合主办的"纪念京胡大师费文治诞辰97周年研讨会"暨《费文治京胡伴奏琴谱集》首发仪式在国家京剧院畅和园实验剧场隆重举行。作为一个京剧爱好者,又是费玉明的结拜兄弟,  相似文献   

10.
杨晓青 《职业圈》2007,4(7S):81-182,200
美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深度,没有这种深度,艺术实践将是贫乏和肤浅的;追求艺术实践美的取向是艺术教师始终怀有寻找精神家园的永恒冲动。了解艺术教育实践美的标准和外显特征,使我们认识到艺术教育实践的美是“真”、是“善”、是思维方式、是精神追求、是一种“情感智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 从奴隶制社会以祀神为 主的巫舞,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俳优、优舞,到汉代的角抵、百戏直至唐代的参军戏、歌舞戏,逐渐有了艺术综合的趋势。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初的完整的形式,而元杂剧和金元南戏的出现,使这种形式进一步完备。  相似文献   

12.
正她是越剧舞台上华容婀娜的俊小生,也是商业舞台上韬略雄心的俏木兰。十年的越剧生涯,她用"艺术之美"为弘扬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青春;转战商海,她投身房地产,用"建筑之美"赋予原本冰冷的钢筋水泥以灵魂与生命;回归文化,她让中西艺术在赛丽美术馆中交融、生发、延展……同时,她热衷于慈善事业,立志成为慈善家。夏赛丽说,"追求艺术之美、建筑之美、低碳之美、生活之美、信仰之美贯穿我的学习、创业生涯"。在她看来,  相似文献   

13.
日本报人噪听花在20世纪初客居中国期间对中国戏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然而,无论是中国的戏曲学界还是日本的中国学界,听花及其著述都未能充分进入学者的视野。听花确立了戏曲研究的"通史"观念,肯定了戏曲的艺术价值,并且在研究中体现出了比较的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听花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都有突破学界成规与束缚的独到之处,其研究成果摆脱了纸上谈兵的空泛与单薄,拥有源自实际经验的切实与丰厚。这种独特的研究视野和方法恰是因听花独特的身份而形成的,他不是以纯文学艺术的眼光,而是以一个报人兼学者,同时又是以一种社会学家甚至是民俗学家的眼光来进行考察和研究的,而这些内容实际上都与戏曲的发展和特点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于戏曲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听花中国戏曲研究的价值也正因如此而尤为值得注目。另一方面,听花对于改变戏曲观念、提高戏曲地位、推广戏曲艺术以及收集和保存戏曲研究资料,都作出了切实的贡献。听花的中国戏曲研究,是日本近代中国学中具有创始之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戏曲是一门特殊而复杂的艺术,它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世界。戏曲中的人物,既不是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地下冒出来的。而是人生活中(历史的生活或现实的生活)引发出来的。然而,戏曲中的人并不等于生活中的人。如果说生活中的人是“自在人”;那么,戏曲中的人则是演员运用戏曲的表现形式、夸张、虚拟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人类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另外两种也早已消亡,只有中国戏曲代代相传深入人心。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综合融铸了中华民族自  相似文献   

15.
一切艺术都是对美的形态的表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花鸟画艺术在这点上最具汉文化特色;那就是对“意境美”的充分表达。花鸟画艺术同山水画一样皆是通过对意境的表达来反映内涵的,来抒发作者心中之情和心中之爱的。对自然美的抒情性表现是花鸟画意境美的本质所在,画家首先要从生活中发掘意境美,然后把它转化为“我”的思想,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刻划成典型的“物象”,感物言“情”,在艺术的表现中“即兴描绘”创造出意境美。  相似文献   

16.
北京戏曲博物馆设在北京湖广会馆的昌阁、乡贤祠里。在这里,可以参观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及名家传记、戏曲物、戏曲服饰、戏曲乐器等。展厅里陈列有诸多京剧名家的演出剧照。其中《瘦云轩受贺图》、《立言画刊》、内廷供奉腰牌、宫廷御用唱机、中国四大名琴等,可谓梨园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中,诞生了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戏曲程式的运用,更是戏曲表演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将戏曲人物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通过唱、念、做、舞(打)等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还以生活为视角,从表演出发,创造出一系列堪称世界一绝的戏曲程式动作,贯穿于传统表演艺术的手、眼、身、法、步之中,以强化演员的表演和舞台人物性格塑造。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戏曲程式是中国戏曲艺术所独有的,传统戏曲中最具魅力的,也是最具表现力的舞台艺术手段之一,是我国戏曲艺术殿堂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8.
《幽梦影》中的"美"品类繁多、丰富多彩,书中有既有自然之美、读书之美、艺术之美、交际之美,又有道德之美、哲学宗教之美。可以说,《幽梦影》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把审美的生活样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书中也隐隐约约透露出了审美生活的一些问题,如有限性、虚无性、瞬间性等,这又使这部书具有了一种忧郁和反思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是“以歌舞演故事”。歌化之为唱、念,舞则化之为做、打。唱、念、做、打综合成为戏曲表演形态。著名导演焦菊隐曾就戏曲界所谓的“千斤念白四两唱”评论说:“对于戏曲念白、唱腔固然很重要,而做功却应当是戏曲艺术里最基本的、最不可缺少的,是其他三功所绝对不能脱离的表演手段。”这不正说明了做功即戏曲的舞蹈与人物的形象创造是多么的密不可分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沿着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戏曲这个轨迹去研究,通过对戏曲翻译传播研究来了解认识中国戏曲传播动态过程。研究将采用实证素材的方式来阐释中国戏曲在外文世界里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