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径流小区法研究了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与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同降雨类型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量具有很大差异.裸露地(对照)小雨时也可能产生水土流失,而大雨以上降雨会产生严重水土流失;具有一定植被覆盖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果园和锥栗林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大幅度减少;而植被覆盖良好的杉木林即使大雨以上降雨也仅产生极轻微的水土流失.降雨量与径流量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降雨量越大,径流量越大;而降雨量与土壤流失量的相关性明显小于降雨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影响土壤流失量的因素比径流量复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取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水稻种植地(水田)和玉米种植地(旱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以及不种植作物的荒地(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1)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全磷含量最低;旱地土壤的全氮含量最低;(2)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的C/N、C/P、N/P均最高,且与荒地、旱地土壤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氮随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全磷随着有机碳和全氮的增加而降低;C/N随着全磷的增加而降低,N/P随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武夷山进行实地考察,选取了竹林(坳头),杉木林(桐木关西侧),茶园(挂墩)3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并通过室内理化分析实验,测定剖面土壤的有机质总量、全氮含量及其机械组成,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理化分析实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竹林、杉木林和茶园的土壤机械组成以壤质土为主;(2)茶园、杉木林、竹林的土壤黏粒含量差别不大;(3)在A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茶园〉杉木林;而在B层中,土壤有机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杉木林〉茶园;(4)在A层中,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全氮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茶园〉杉木林;而在B层中,土壤全氮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杉木林〉茶园;(5)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含量,不同的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通过对土地变更调查及乐清市历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和社会机制是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的情况,接着介绍了一些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并对其中有些应用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模型。最后结合黄石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应用上述方法对其评析,得出黄石城区1996~2002年这六年间的土地利用发展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滨州市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铜的累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滨州市果园、菜地、棉地、麦地、林地以及自然土壤6种土地利用类型共93个土壤样品的调查分析,探讨了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铜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滨州市农业土壤铜含量均值为22.31 mg/kg,显著高于区域土壤背景值,土壤铜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累积趋势.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铜含量由高至低的顺序为:果园、菜地、棉地、麦地、林地.果园土壤中铜的累积问题最为突出,土壤铜平均含量达27.17 mg/kg,极显著高于自然土壤、林地土壤、麦地土壤和棉地土壤.菜地和棉地土壤铜含量极显著地高于自然土壤.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II级标准.5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中,果园和菜地土壤铜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32.17%和30.70%,表明这2种土地利用类型受到人为扰动较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3-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在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及原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但变化较大;耕地、未利用地呈现下降趋势,而园地、林地与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土地利用综合度指数稳定在245246之间,虽利用强度较大,但仍有提升空间;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逐渐变大,而优势度指数逐渐变小,说明土地利用程度增强,土地覆被破碎化趋势明显;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退耕、三峡库区水体淹没是导致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应强化土地的科学有序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川中丘陵区石灰性碱性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林地、旱地、水田和撂荒地土壤腐殖质组成和性质,并探讨土壤腐殖质与土壤全氮含量关系.结果表明:(1)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腐殖质含量均为林地最高,其次为旱地、水田、撂荒地.根据我国土壤肥力分级标准,林地、水田、旱地表层(L1)土壤腐殖质含量中等,撂荒地含量偏低;(2)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和亚表层(L2)土壤腐殖质组成中,均以胡敏素碳相对数量最高,除水田亚表层土壤胡敏酸碳含量高于富里酸碳含量外,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富里酸碳的相对数量均高于胡敏酸碳相对数量;(3)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H/F值均小于1,表明川中丘陵区碱性紫色土为富里酸型土壤.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的腐殖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旱地>林地>水田>撂荒地.同种利用方式下,旱地、撂荒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无显著差异.水田、林地亚表层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均高于亚表层;(4)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 899、0. 790、0. 682、0. 909,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县级是中国行政管理的基层单位 进行县级尺度的LUCC研究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根据1990-2000年土地利用详查及变更资料,分析了梅江区土地利用现状、数量变化、区域差异 针对定量分析结果给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黑土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已迫在眉睫.文中从土壤持水能力出发对裸地(BL)、草地(GL)、农田(CL)和森林(TL)内不同深度(0~60 cm)的进行了分析并作出比较.结果表明:草地、农田和森林下的土壤,从层次上看都具有较裸地较小的土壤容重,较高的孔隙度和持水量,并且草地(GL)的土壤持水能力要优于其他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该文运用坡面径流小区法研究闽北裸露坡地水土流失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径流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拟合方程为y=-6.1447+0.5125x;降雨量是引起土壤流失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降雨量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与土地利用方式、人为干扰、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前期降雨和下垫面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土壤流失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远比径流量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延庆县上辛庄径流试验站两年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可以明显抑制径流、土壤的流失强度,并且可消弱坡度、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同时,30%的植被覆盖可能是该区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临界值;污染物的流失强度随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与径流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而降低,说明植被措施对污染物流失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径流泥沙而起作用的,但植被措施对不同污染物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作为技术支持,结合景观生态学格局指数的计算,研究了重庆璧山宏观水土流失的空间生态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占全县面积97.19%,土地以坡耕地、水田利用方式为主,同时二者分布有较大的侵蚀面积;各侵蚀等级均有一定面积分布,整体侵蚀景观多样性、均匀度较高,没有优势要素存在;各侵蚀等级的破碎化较为严重,轻度、中度侵蚀分布较为集中,因此璧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将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任务,需要给予更多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况及其危害。通过对水土流失成因的分析,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七条措施:退耕还林、修堤筑坝与改变耕作方式、小流域治理、香根草技术、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和健全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我国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及其内力地质作用的地位 ,并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水土流失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命与物质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与破坏。在现代社会,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社会经济生产的规模的不断扩大,植被破坏的急剧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构成威胁。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在对以往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之要求,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我国水土流失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李敏 《怀化学院学报》2001,20(2):108-112
湖南省四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分析该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特点及成因,结合该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论述该流域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土保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探讨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建议:提倡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鼓励发展“混林农业”,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9.
小良地区曾是一个典型的水土流失区,现已基本上得到有效治理,为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导致该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京。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该区的地形地势、岩土性质、森林植被、气象水文等自然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运用灰色理论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进行相关度分析,揭示了植被因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因素,在四大因子中居于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