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佛道斗争是唐代两教关系的主旋律。唐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以及宗教本身的排它性。使得佛道两教在获取上层支持和下层教徒两方面展开激烈的斗争。作为唐代重要道教文学之一的道教小说,其对佛教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唐代佛道之争的一斑。  相似文献   

2.
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儒、道、佛的参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蕴藏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儒道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体现,它们各自深深地影响着金庸小说,又相互渗透,共同在金庸小说中营构出了一种睿智而和谐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在佛道二教走向融合的唐代,其教义无不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唐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其中的一方面。唐代小说女侠形象的塑造从女侠的练成、女侠的行动及女侠的最后归宿中都可得以一窥。佛道文化对唐小说的渗透,使得小说中女性走出闺阁,增添了女性形象的奇幻色彩,使女性形象在文化殿堂里更加多彩。  相似文献   

4.
中古志怪小说有大量情爱故事,它们以不同的类型反映了与现实相背离的虚幻世界中爱情的丰富性,从而揭示并肯定了压抑在那个时代的人性美。这些故事,具有超现实性和历史文化性,受道教房中术、灵魂观及佛教化生观、情感观等思想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对佛老"异端",大加排斥,其反佛道思想在诗文中均有体现。韩愈的涉佛道诗令人注目,绝大部分诗作贯穿着韩愈辟佛倡儒的信念,或多或少表达了他排佛斥道的态度,传达出明显的反佛道特点。下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佛教与道教在其教化的历史中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形态。它们不仅为了争取教化的权力而进行激烈的论争,而且在若明若暗地相互吸收对方的教义为我所用。另外,它们还在客观上达成了强化儒家教化的“共谋”。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儒、道、佛的传承,证明了文化守恒的理论.文章从儒、道、佛的缘起阐述文化能量的一种力“秩序规律”,又从儒、道、佛的内涵“理念说明”阐述文化能量的另一种力,进一步阐述此两种力相互作用转化为文化守恒的能量.并以人生三大问题: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为视角,解析儒、道、佛文化守恒的审美意义.儒学的“正心”说,开启人与社会的真挚之美.道学的“静心”说,拓宽了人与自然的恬淡之美.佛学的“养心”说,提升了人与自身的空明之美.  相似文献   

8.
张祜与佛道     
作为中晚唐时期的下层文人,在张祜的身上仍然体现着整个唐代的共同特性:以佛道来缓解心灵的压抑。而这种共同性,也正是诗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江国香织是当今日本文坛上与村上春树齐名的畅销书作家。她的作品主要以当代都市爱情生活为题材,道出人们对情爱的渴望、矛盾和挫折,以及孤独、惆帐和寂寞的都市感觉。本文通过《沉落的黄昏》等小说分析其小说中体现的纤细小巧之美、四季自然之美和孤独幽怨之美,并探讨小说美感中所蕴含的日本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佛道诗占其存诗总数的五分之一,这类诗表现了孟浩然对佛道的向往及其领悟佛法大义的感受,尤其通过渲染环境的幽绝静谧传达出其坐忘入定之心,这类诗的成功是与佛道的妙悟对孟浩然的影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美学价值与该文化所持有的对待宇宙的终极态度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宇宙观是由儒、道、释三家思想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建构的。儒家文化的积极入世、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释家文化的彻悟境界,交织成了中国文化庞大的艺术网络,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欣赏美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要注意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他们能够在许多领域里创造美,欣赏美与创造美是辩证的统一;欣赏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创造美是欣赏美的物化结果。  相似文献   

13.
陈抟内丹思想中佛道互融痕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抟的内丹理论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总结继承了自<参同契>以来的道教传统的内炼功法,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说运用到<无极图>中,对道教内丹修炼原理和过程进行演绎,形成所谓"炼精化气,合三为二;炼气化神,合二为一;炼神还虚,一归无极"的逆炼返本的系统.同时,在方法论方面,大量地吸收佛禅旨趣.强调通过心性的炼养达到虚无境界,明确提出"存无守有"、"冥心太无"、"冥心凝神"及"静而生阴"、"<易>者,戒动之书"等主静去欲、明心见性的生命超越理论.  相似文献   

14.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语教学中忽视了审美教育。语教学中审美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信心和审美情趣开始。从阅读、欣赏、写作训练等方面着手,达到提高青年学生审美、创造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从大学生钟情之美学角度切入,锲入结构、音律和意境、神韵、情趣等美学范畴,阐释文学作品的结构关、情致美、神韵美和理趣美的主要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知人们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倾向以及人类创作心理、创作追求和创作规律,提出审美教育应当成为《大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价值选择和自觉的行为路径,而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赏析、理解和体悟,则是《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小说美学发端于"五四"时代,就其审美特征来看有四个方面:典型的性格,人物内心刻画的深度与广度,叙事写情方面的变化,叙事的角度.情节与心理的结合,要求小说的情节逻辑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取得一致,小说家应是社会心理学家,小说描写焦点从故事转向人物,从动作转向心理.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境界。审美精神与人素质有相通性。美学在与自然科学、人科学的比较中,充分显示了对人成长的作用。在特别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无疑是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当前审美教育出现的问题,从审计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施,构建审美教育理念、回复人性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回答了审美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诗文词坛的大家,作为受到儒学大家叶适和真德秀提携的传统文人,刘克庄对释道二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与僧人、道人交往颇多,并写下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诗歌,此类诗歌主要有歌咏人物、赠答、写景抒情等三类内容.在关注释道的同时,刘克庄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用释道来解释诗学,这些在他的论著中也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哲学的最基本问题本体论入手,揭示了我国佛教和道教本体学说在本质上的相同。提出无论是佛教的“性”本体论还是道教的“道”本体论,现代社会,我们都应该看到它们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