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物哀美"是日本典型的文学理念,也是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世界观的体现,在中国被理解为真情流露,触景生情之意。《源氏物语》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将物哀的审美情致发挥到了极致。而作为中国文学代表的《红楼梦》中也多次体现出物哀之美。这是两国长期以来文化互通,相互影响的结果。中日两国人民也是最具有物哀情致的真性情民族。  相似文献   

2.
杨波 《双语学习》2007,(9M):193-194
接触过日本文学的人都会经常碰到这个词:“物哀”,“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但是在对这个词的理解上经常会出现偏差,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对“物哀”一词理解上的偏差最为严重,本文就想通过介绍"物哀"的真正含义,来帮助大家去更准确的理解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传统文化体系和审美系统中,"物哀"始终是极其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并且这种理念不仅在日本文学中受到重视,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民族观念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浓郁的宗教色彩。本文基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进行了适当的解析,并探寻了其在日本文学中的美学意义,希望可以从美学角度对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物哀"这种审美情趣深深的渗透在日本文学之中,这种审美情趣不仅仅只融入日本的文学而且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并且时时刻刻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当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就会让民众内心充满无限的感伤,且这种心理已经根深蒂固,随即就成为了我们所要探讨的"物哀"等日本文学的审美范畴,为日本古典文学奠定了悲情的审美基调。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物哀"的文学内涵再着重结合日本文学传统介绍了"物哀"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物哀"是日本传统的审美追求之一,属于一种美学范畴,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这源远流长的历史,"物哀"是传统文学理念,它会因此"物哀"层层渗透在日本语言文学中。而"物哀"观念形成的原因在于日本自身的地理条件和民族观念,与此同时,它也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会让所有人感受悲伤,在日本的语言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中"物哀"成为整体的审美基调。本文会先讲述"物哀"的内涵后再讲解日语语言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相似文献   

6.
"物哀"作为一种传统的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在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对现代日本文学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也对日本人的性格养成及处世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从"物哀"的概念与意义入手,探究了"物哀"思潮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三阶段,分析了日本文学物哀思潮的发展历程以及日本文化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文学中,哀婉与幽玄是独特的审美范畴。哀婉与幽玄代表着对自然细致的感受与抽象化的情感,包含了对自然事物的喜爱、赞赏与无奈。这种复杂的感情融汇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之中,成了日本文人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这一方式在永井荷风的笔下尤为显著,他将自然审美作为创作的一部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而传递出寂寂哀情,体现出自然审美书写的趣味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相似文献   

9.
从《源氏物语》看“物哀”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生于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日本古代小说中最辉煌的现实主义巨著,代表了中古时期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反映了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统治阶级的社会生活,是平安时代贵族阶级的一幅画卷,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贯穿于全书的"物哀"情调,对以后和歌、俳句等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日本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物哀这种独特的文学理念,对物哀的理解是研究日本文学史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0.
接触过日本文学的人都会经常碰到这个词:"物哀","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但是在对这个词的理解上经常会出现偏差,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对"物哀"一词理解上的偏差最为严重,本文就想通过介绍"物哀"的真正含义,来帮助大家去更准确的理解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1.
表示“物哀”意识的“泪雨酒梦、浮云落樱、夕阳黄昏”等意象的运用,不仅赋予了日本演歌悲伤哀婉的意韵,也反映了日本人以哀为美、崇尚无常的审美取向.通过品味演歌中弥漫的淡淡忧伤,可以欣赏到日本传统文化中“物哀美”的余脉清香,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人的审美观、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后期散文创作的代表作《花未眠》,融合物我,把自然契入人类的哲学思考中,表达了艺术要尽可能地反映自然美的思想,进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类审美理趣,张扬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显示了作家后期散文创作秉承了日本文学“物哀”“风雅”的传统,达到了禅趣、哲理美与物哀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尽管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片面性,但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仍能发现大量的"物哀"现象,"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国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在日本文学美学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物哀”、“幽玄”是日本古典美学中的两个重要理念。他们对日本美学流变的影响是深远的。本着意分析了“物哀”、“幽玄”的表现及深刻内涵,它们既源于日本民族纤细温和的情感体验,又因受佛教的影响而渗入了理性因素,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5.
"物哀"与"物感"--中日审美范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物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物哀"观表明日本审美观念与直观感受、感性认识相关联,重视人的感情态度,突出悲哀之情。"物感"观表明中国审美观念与哲理思考、理性意识相关联,注重情理统一。"物哀"受"物感"的影响甚大。二者的共同点是事物形象与内在感情的交融,物象触发情感,情感移注于物象,达乎情景融汇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6.
村上的小说与日本传统文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受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很大。他往往用非日本的视角来审视、把握、感受日本社会的一切。不过他骨子里还是个纯粹的日本人,在他的作品中表现日本的情感和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的美学思想是极其自然的,让读者在作品的氛围之中感受到了这个东方作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能”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从“能”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幽玄和物哀。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日本人审美观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禅宗意识的深层渗透对于日本人美学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8.
“能”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从“能”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幽玄和物哀。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日本人审美观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禅宗意识的深层渗透对于日本人美学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红楼梦》和日本的《源氏物语》出自不同时代、不同源地、不同作者,但隶属东方文化体系,都从中国古代文学中吸取营养,都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都对后代乃至当今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论文作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在“情”的世界、“欲”的海洋、“悲”的色彩、“奇”的结构中将两部巨著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述,把大观园的男欢女爱、平安王朝的物哀审美意向,赋予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塑造了历久不衰的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20.
梁萌萌 《文教资料》2012,(13):25-26
川端康成作为具有日本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受前朝和歌、《源氏物语》等"物哀美"特质的文学影响较大。作品《雪国》是其"物哀"美学影响下的代表作,基调优美哀婉,情节平和含蓄,却让人在掩卷后不断回味。本文分别从"物哀"的形成与理解、《雪国》中的物哀之美及其中的现代意识三个方面来分析,从日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物哀"之美这一明显特质入手,结合《雪国》,分析这种独特的美丽与哀愁,以及包含于其中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