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弥渡山歌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历代劳动人民创作的积累,是弥渡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试从语音修辞的角度对弥渡山歌进行探析,意在研究弥渡山歌的语音修辞特点,从而使弥渡山歌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弥渡山歌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历代劳动人民创作的积累,是弥渡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为了使弥渡山歌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论文主要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通过运用词语修辞和句子修辞两种修辞手法对弥渡山歌进行全面探析,意在充分挖掘弥渡山歌潜在的修辞艺术价值,从而加强人们对弥渡山歌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3.
白茆山歌中多处运用了汉语常见的辞格,从语音、句式、意境、材料等角度列举分析了白茆山歌种种修辞格,有衬字、象声、叠音、排比、回环、顶针、反复、对偶、层递、设问、比喻、比拟、双关、起兴等.  相似文献   

4.
比喻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然而英语中并不存在与汉语“比喻”完全对应的辞格,双方在这一辞格的细分类上也存在不少差异。在进行英汉比喻辞格的互译时,应该注意喻体的转换或辞格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修辞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龙岩山歌是龙岩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用龙岩方言传唱的民歌。龙岩山歌中常用回环、比喻、比拟、对偶、同异、设问、顶真、摹状等修辞手法。在龙岩本地的中学课堂里讲讲龙岩山歌,用龙岩山歌帮助学生学修辞,既传承了龙岩山歌文化,又培养了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可以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汉语中历史最悠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辞格,其内容的丰富程度也是其他任何辞格所不能比拟的。随着修辞学的发展,比喻修辞格的生命力越来越强,类型也越来越烦杂。本文总结了自近代以来比喻类型的发展情况,并对比喻类型不断增多壮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容易混淆的辞格,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甲乙两事物相比,除了相同点外,比喻和比拟也有很多相异的地方,故比喻和比拟是两种相似而又明显不同的辞格。  相似文献   

8.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容易混淆的辞格,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甲乙两事物相比,除了相同点外,比喻和比拟也有很多相异的地方,故比喻和比拟是两种相似而又明显不同的辞格.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名词谓语句、名词作状语具有鲜明的修辞学意义,是两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古汉语比喻句式。重新认识“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是区分借喻和借代辞格的关键。其中,相似相关关系是借喻辞格的基础,借助想象思维。非相似相关关系是借代辞格的基础,借助联想活动。比喻引申义是比喻修辞逐渐固化充当词语义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围城》的语言艺术深得世人称赏,其语言魅力与其运用各类辞格有密切关系,在各类辞格中,又以获得"钱氏比喻"美誉的比喻辞格成就最为突出。"钱氏比喻"参与《围城》的环境描写主要表现在整体环境描写和较具代表性的场景的环境描写两个层面,这些比喻中都有一些独到的手法。"钱氏比喻"的主要作用:一是使景物具象化,二是形成文化嘲讽意味的幽默,三是形成滑稽的地域特色,四是体现环境隐喻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1.
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歌与民俗关系密切,民歌可反映民俗,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粤西雷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极为丰富,涉及雷州半岛人民的生产习惯、精神信仰、饮食习俗、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雷州半岛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特质。试图透过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这一活动窗口,来探究雷歌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渝西儿歌的主导思想是寓教于乐,渝西儿歌的艺术特色是童趣盎然。一些缺乏童趣的所谓儿歌,其实不是真正的儿歌,也不能真正为儿童所接受。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儿歌,是那种有别于儿童诗的,由民间创作并且主要在口头流传的儿童歌谣。儿童诗的发展方兴未艾,儿歌却和别的民间歌谣一样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态度应该是继承与发展,而对发展中的民歌演唱风格问题则成为当前民歌演唱传承中要突出解决的问题。了解中国民歌的特征下的唱腔风格,理解民歌作品的风格与歌唱声音风格的关系,培养歌唱者能演唱多风格民歌的能力.努力做到演唱风格与歌曲风格的统一,才能做到民歌演唱风格的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16.
湘西苗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多声部民歌,自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后一直受人们关注。湘西多声部苗歌同其他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一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在形成与流传、和声构成、织体形式、形态特征等问题方面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彝族民间歌谣以三段式结构为典型特征。这些歌谣在彝族情歌、酒礼歌、丧礼歌、山歌四个主要类型中都有十分明显的代表作品。三段式结构的彝族民歌有其深层次的民族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地灯是信阳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小戏,其唱腔部分叫灯歌。灯歌由运用加衬句、加锣鼓、人声帮腔、跺句到抢句子等各种艺术手段,发展成既有抒情性、舞蹈性,又兼备叙事性的具有戏曲特点的复杂灯歌形式。从简单的民歌形式演变为一种复杂的具有戏曲特征的歌舞小戏,展示了灯歌向花鼓灯、花鼓戏音乐演变的轨迹。灯歌在豫南花鼓灯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