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建立和谐社会的讨论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而存在于一些社会群体中的仇富心理无疑是夹杂于其中的不和谐音。本文对仇富心理产生的社会性根源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认为: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的现状是仇富心态的经济根源;对部分富人财富合理性的质疑是仇富心态的道德根源;社会分层结构的缺陷是仇富心理的社会结构根源;社会调节机制的失灵是仇富心态的制度性根源;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是仇富心态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李淼 《教育探索》2012,(5):80-82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性障碍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公的根源.城乡二元教育体制衍生出来的教育政策弊端加剧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不公.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分层和教育不公的恶性循环又使得我国基础教育不公持续扩大.只有改革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二元经济经构转换,因地制宜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弱化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辅以改革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公平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公平.  相似文献   

3.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追求公平效率有机统一具有更为重要的时代意义。当前在追求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现实的压力和问题,表现为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社会不公等问题,其主要根源是制度政策安排的缺失。要从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政治体制制度化水平、增强政府执行政策能力等方面保证公平效率有机统一的有效政策制度需求,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造成社会财富不公的根源,只有公有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财富公正。毛泽东立足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社会财富公正从财富的源泉以及社会有机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这些思想对科学处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问题、全面实现财富主体公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社会矛盾和冲突源于社会不公。如何化解由社会不公所引起的矛盾和冲突,成为我国政府和学者高度重视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代际不公"问题,其危害主要表现为阻隔社会阶层流动、败坏社会风气以及误导大学生人生观等方面,不容小视。从里格斯"过渡社会"理论的视角分析,"代际不公"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行政权力过大及制度的形式化严重,因此规范政府行政权力行使、完善监督体制以及加强法制建设是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社会双轨制结构的存在,是教育双轨性现象产生的根源,也是导致我国城乡教育不公的根本原因。只有逐步弱化社会双轨制结构,不断矫正教育双轨性现象,同时借助有效的措施推行政府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政府教育政策的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仇富心理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心理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民众问题。正确看待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了现在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滕朝阳 《教育》2009,(6):11-11
当下社会最大的隐忧,也许是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刻存在着的“马太效应”。道理说来很简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公平的教育可以使贫与富都不再变得世袭;而不公的教育不仅是社会不公的重要表现,而且将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乃是放任纵容教育不公的必然结果;问题的严重更在于,人们尚未看到有关部门终结这种“马太效应”的强烈意愿和有力行动。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的仇富心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的伴生物,其仇富心理的存在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从弱势群体的内涵及特征出发分析其仇富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苏所长刚刚带领课题组完成了一个数据庞大、模型复杂、结论丰富的研究项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预警系统研究报告的撰写.此报告上有这样一段话:伴随着我国收入分配观念和制度的变革.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产生了很多新问题,突出表现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一状况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穷人容易滋生仇富心理,而这种仇富心理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接着这个话题,我们就社会和谐与薪酬分配的关系与苏所长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12.
规范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财富的分配在个人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阶层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社会资源的低效利用、社会内需长期不足、并使普通民众滋生“仇富“心理,影响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稳定。为此,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限高“、“扩中“、“拔低“等对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3.
在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视角下,一部分人的精神腐化是社会仇富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矫正社会当前存在的“仇富心理”,可以构建先富阶层与后富阶层共同努力的“五项修炼”路径,从进行系统思考、塑造科学心智模式、达成互相谅解、实现自我超越以及培养共同愿景五个方面来努力。政府在这一路径构建中应积极介入、参与,发挥其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行政歧视是一种不公的社会现象,其存在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行政歧视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本文以农民工为例,分析农民工在公共政策制定及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行政歧视,并深入分析对农民工行政歧视产生的制度根源与伦理根源,从而提出制度与伦理相结合的原则是限制和减轻行政歧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不公平是目前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应当明确教育不公的种种表现及其对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制度原因,并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和谐发展的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转型加速期的中国,环境公平日益成为带有普遍性和敏感性的重大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的地区和群体间的环境不公,加大了区域环境风险,威胁国家的环境安全,加剧了社会不公,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要议题。加强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完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环境利益整合机制以及多元化的环境保护社会调控与参与机制,是促进和实现环境公平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期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冲突,必须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有传统和现实两方面,即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和民众社会心态的变化,其本质是群众态度和情绪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心态的反映。从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的社会心态主要有3种:社会不公平所导致的相对剥夺心态、阶层分化所导致的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弱化以及因政府办事不公而产生的社会信任缺失。因此,必须从社会心态的角度寻求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措施,即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和沟通渠道;调节收入分配,解决分配不公;加强执政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公平和效率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公平有社会公平和经济公平,效率有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公平以效率为取向的公平,效率是在公平基础上的效率。二者相互对应,相互统一,相辅相成。保障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结合,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更好地体制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缓解社会不公的压力,保证社会的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逆调节”的表现、成因及改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社会保障制度本应起到调节和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很好发挥这一再分配功能,在实际中还存在“逆调节”的现象,扩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逆调节”根源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缺漏,尤其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反差和不公。要消除社会保障的“逆调节”,维护社会公平,必须通过改革构建以社会公平为首要价值取向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根据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教育不公等问题,提出政府必须提供服务的平等性,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公平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