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知和运用: 何其芳画梦录中的颜色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梦录》是何其芳散文的代表作。对于这部集子 ,著名评论家李健吾曾这样评述过 :“他 (指何其芳 )用一切来装潢 ,然而一紫一金 ,无不带有他情感的图记。这恰似一块浮雕 ,光彩匀停 ,凹凸得宜。由他的智慧安排成功一种特殊的境界。”[1] “何其芳先生要的是颜色 ,凹凸 ,深致 ,隽美”。[2 ] 可见 ,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 ,是《画梦录》创作的重要特色。本文就《画梦录》颜色词的运用作一个粗浅的探讨。含蓄、委婉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精韵 ,托物言志是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但何其芳独辟蹊径 ,他致力于色彩词的运用 ,注重色与光的搭配 ,在两者巧…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是我国当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从诗人的角度来看,标志着何其芳一生进程的诗集是《预言》和《夜歌》。他的《生活是多么广阔》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两首诗堪称其心灵美的双璧,诗艺美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3.
尘衣 《初中生》2007,(4):4-8
我惊讶于他的山水画。我看到他的第一幅山水画是《黄山图》。当时,我讶异半天,想,山居然可以这样画——几笔疯狂的粗墨,山的旷达悠远就尽显其中,而那细致入微的迎客松,又为此画增添了如许逼真的细节——真是让人叹服。后来印象深的还有《千里江陵》《上善若水》等,《离骚》更是极致。这是我对他画作简单的理解。再后来,他的散文让我对他的好感又增加许多。正如他自己愿意听到的:他的散文比他的画更好。我就这么喜欢上了他,这个多么可爱的老人——黄永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画梦录》作于何其芳大学期间,这也是他最痛苦迷茫的一段时期。他找不到人生定位,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而只愿意将自己封闭起来用流美的语言画着自己的“梦”。这个梦其实不仅是他逃避现实所创造的新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他对寻找人生价值定位迫切的渴求。  相似文献   

5.
冯佳  周斌 《语文知识》2008,(3):16-20
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何其芳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这些成果包括深入分析“何其芳现象”,重新认识“独语体”,重新评价《画梦录》、《预言》等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科学总结何其芳文艺理论等几个方面。梳理何其芳研究的新成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卫 《高中生》2011,(3):12-13
《雨前》是何其芳的第一部散文集《画梦录》中极富魅力的一篇文章,代表了他所追求的抒情散文的独立、完美和纯粹的风格,是一篇如诗如画的精致美文。全文具有一种和谐的诗一般的意境,在情思缠绵之中使人体会到一种苦涩和难言的忧伤。我们可以分三个步骤对《雨前》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美术活动时,我让小朋友画意愿画《大树》,由于是意愿画,我就没提太多要求,想让他们发挥想像,画出各种不同的大树。大部分孩子画了粗粗的树干、绿绿的叶子,画得干净、漂亮。只有丁丁的画面乱糟糟的,大树东倒西歪,颜色也不对。我一拿起他的画,小朋友都大笑起来,有的说:“老师,让他重画一张吧,他画得太脏了。”我也就没好气  相似文献   

8.
何其芳(1912-1977),名作家、评论家。 何其芳早期散侧重以诗的语句抒发内心的感受,有意识地追求形式的适当和意象的美妙。他的第一本散集《画梦录》就以浓郁的诗情、精美的笔获得1936年度《大公报》散艺奖。  相似文献   

9.
大概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开始接触到漫画书《七龙球》和《灌篮高手》,被故事和画面吸引了。看到朋友画这些卡通人物,我也就学着他涂涂画画,后来把自我感觉良好的几张画带去给同学看,没想到还有人说画得好,就这样开始对画画有了初步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人民共和国的初期(1949-1952年)岁月里,作为新政权体制内的重要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如何看待对他作为马列学院文化教员的工作安排,以及他此时的文学处境和文学心境,一直是研究界没有深入探讨的学术问题。论文以1952年1月9日何其芳致巴金信札的考释为中心,试图考察何其芳的《预言》情结及其当代命运,并指出夭折的《预言》修订版在何其芳的文学生涯中的特殊意义,以及在现代思想史中的特殊价值,从而反观他在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工作境遇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五册《〈还乡梦〉自序》一文的注释中把何其芳的作品《画梦录》解释为“诗集”,这是不对的。何其芳以其热情奔放的诗歌享誉诗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同时他还是一位散文大师,《画梦录》就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中国现代散文120家札记》一书对《...  相似文献   

12.
李卉 《涪陵师专学报》2013,(4):69-73,136
自1930年代中期始,已有文章对何其芳的创作进行评论,民国时期的相关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何其芳早期作品《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的评论;对何其芳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评议;1940年代对何其芳散文及创作道路转向的评论。民国时期对何其芳散文创作的研究居多,有论者提出"何其芳体",因当时何其芳《画梦录》影响较大,成为不少散文写作者模拟的对象;而对何其芳创作道路转向,1930年代末期开始即有不少敏锐的评论者便已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一直延续到1940年代末;另外,何其芳创作的现代性、原创性及所受中外文化影响等论题,民国时期论者亦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13.
李超 《现代语文》2006,(12):67-67
品味何其芳的《秋天》,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故作哲思,也不像他以前的诗作那样拘守于个人狭小天地,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缠绵悱侧于男女私情。它以直陈其事的写法,表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那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眼中的秋天,创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摇荡着清远、恬静、轻柔的梦境。毋庸置疑,诗歌是何其芳最喜爱和最先运用的学样式,作为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何其芳的诗具有现代派诗的共同特征。这就是施蛰存指出的:“《现代》中的诗是诗,  相似文献   

14.
何其芳的散文创作是符合“表现自我”的内核要求的,同时也有一个明显的嬗变过程:他的《画梦录》和《刻意集》真实反映孤独者内心的寂寞与痛苦,也不失突破个人小天地而前进奋斗的希望,体现了人文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整合;《还乡杂记》则在个人感知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认知,表现为一种艾略特式的“荒原”意识。到了延安之后,何其芳彻底地埋葬了“小我”,抒写了一曲民族国家的神话,但却时常处在自我身份认同与艺术定位的矛盾冲突之中,突现了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获得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赞誉,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画梦录》成功的原因:一是作者的散文观念决定了他的作品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基本面貌;二是童话般的梦幻世界的制造,其所受西方童话和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影响巨大;三是艺术制作手段高超,尤其是"意象经营"的"诗的营构"的手段,它迎合了中国人特有的品味细节、幽回曲折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6.
金鹏 《学语文》2002,(5):16-16
“五·四”以来的现代散文大致可以划分为“独语”与“闲话”两大类。以何其芳《画梦录》为代表的“独语派”注重内心的自我满足,强调  相似文献   

17.
自1930年代中期始,已有文章对何其芳的创作进行评论,民国时期的相关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何其芳早期作品《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的评论;对何其芳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评议;1940年代对何其芳散文及创作道路转向的评论.民国时期对何其芳散文创作的研究居多,有论者提出“何其芳体”,因当时何其芳《画梦录》影响较大,成为不少散文写作者模拟的对象;而对何其芳创作道路转向,1930年代末期开始即有不少敏锐的评论者便已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一直延续到1940年代末;另外,何其芳创作的现代性、原创性及所受中外文化影响等论题,民国时期论者亦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18.
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红帽》一课是歌表演。歌曲《小红帽》教唱完毕,准备进行下一项歌表演。正在这时候,我发现许小权同学正趴在那儿画什么。我走过去夺过画纸,想训他一顿。可是,当看到他那充满灵气的画———把小红帽挎着篮子走路的形象画得惟妙惟肖时,我突然改变了想法: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长和兴趣,何不因势利导,让他在音乐课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将画融合到音乐中?于是,我拿起他的画向大家展示:“许小权同学画的小红帽好不好?”同学们说:“好。”我接着说:“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地表现歌曲。可以编…  相似文献   

19.
画我的坡     
约在1976年读中专时吧,我画了作品《迟到》,又画了小品《村童四季》。本科时画了《瑞雪》,后来又画《五谷》、《牛羊》。一路走来,我画中的人物渐渐成了“儿童”。我也画过别的,比如历史画、乡风民俗画、仕女美人画。但夜深人静时,我在灯下写文章画画,诉诸笔端的仍然是些孩子。  相似文献   

20.
散文集《画梦录》反映诗人、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何其芳青年时代在追求光明、失望之余难以摆脱的苦闷以及无力的追索,该文集获得1937年的《大公报》文艺奖金。此文集精美的彩来。流动的景物,新奇的比喻,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