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就这样,哈罗德伤心地回到了旅馆。他把消息告诉了弗莱达后气还没有消。“我要让他们停止筑这条路,”他说。“他们不能把路穿过我们的旅馆。”“我们怎么能阻止他们呢?”弗莱达问道。“他们在许多地方做过  相似文献   

2.
张慧娟 《师道》2015,(3):55-56
凛冽的寒风抽打着窗户,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不知道何时才停止。在寒冷侵袭下,每个人都把自己包裹着严严实实,而心也变得慵懒起来了。我坐在灯光下,无所事事,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几个月前。2014年9月1日,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人们依旧为了生活而奔波,依  相似文献   

3.
正父亲与子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绕不过去的话题。当一档电视节目把明星父亲拉回到照顾子女的琐碎、无力与烦躁之中时,我们追捧的已经不仅仅是对于明星生活的窥私欲,也在借此消解成长过程中错失父亲相陪的欢乐时光的遗憾。自然纯真的成长,还有父亲温暖的陪伴,浓浓的亲情是这个冬天每个人都难抵的咒。  相似文献   

4.
常识的判断     
一个世纪以前,农民的儿子可能不知道怎样钉马掌,但是他们知道如何磨长柄大镰刀以及如何使用它。他们具有的实践知识和观测能力,是当今小孩非常缺乏的。我没有一点鼓吹要回到过去的意思,但是我希望现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与他们处理方程式时所表现出来的熟练技巧相一致。既然用纸和笔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型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相当的比例,我也无意贬低它,但是把它当作科学教育的基石,我就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知将引起严重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潜藏着对工具的崇拜。每个时代都有备受欢迎的新发明。在拉普拉…  相似文献   

5.
努力与休息     
你能阻止地球不停转动吗?你能让季节的变化停止吗?虽然这些听起来很滑稽,但很多人却在努力,至少有人用他们自己的生活在尝试着。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里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是学习教材。但是有的人学了课本不能消化,不能把书本上的东西转化为能力,这样学得再多也等于零。实验班着重抓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学活用活教材能力,能迁移创新。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他们将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任务。但是我们不可能用二十一世纪的教材去教他们,不可能向学生传授二十一世纪的知识,也不可能培养学生掌握二十一世纪的能力,只有把重点放在“活”字上,学生能迁移,能创新,才能缩短学今日的教材与做未来的新人之间的距离。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永远的朋友     
你能阻止地球不停地转动吗?你能让季节的变化停止吗?虽然这些听起很滑稽,但很多人却在努力,至少是用他们自己的生活在尝试着。  相似文献   

8.
<正>台湾作家龙应台写道: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的确,即便是在人们反复强调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今天,有些路,我们也只能独自去走。有些路,的确只能一个人走,因为每个人的路不可能永远重叠。韩寒曾这样回忆自己:到了高二,自己的理科成绩全线"崩溃",他觉得自己不能跟同学一起挤独木桥、走同样的路,于是把自己的人  相似文献   

9.
如果我们把哲学的理路划分为理论哲学理路和实践哲学理路,那么,原本的马克思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的主体性哲学之超越的现代实践哲学。正是马克思的现代实践哲学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实践哲学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看来,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也不能简单地将一方还原或归结为另一方,但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的。理论认识归根结底是派生于生活认识,从而依赖于生活认识的,因而,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的东西,即便那些不实在的或根本不可能变为实在的东西,它们也源于生活。生活认识不仅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基本的经验,而且为理论认识对自身困难的克服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参照。理论认识有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之分,科学认识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的客观知识,哲学认识是人们的一种生活范导或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用“鸿沟”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用“代沟”来比喻大人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我们都认为,任何鸿沟都是可以逾越的,任何代沟都是可以填平的。但是对于那些犯过错误的人,对于那些失足过的青少年,人们却不自觉地在自己与他们之间筑起一道墙,人们已不敢也不愿意对他们施以信任、尊重,更不说爱与关怀。人们看待他们时那难以摘掉的有色眼镜使他们失去自信,也失去了对别人的信任;人们那轻蔑的眼光,怀疑的口吻、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使他们对社会由最初的渴望融入,变成了排斥甚至仇恨,他们远离人群,主动把自己置于社会的“大墙”之外。在社会生…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高校体育之所以使人感到是应试教育,主要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结果为目的,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追求,只注重学生的运动成绩,把成绩看作是体育课的最终目标。把体育教学的过程简单化、单一化,使体育教学实质上变为运动技术教育过程,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运动技术就能迅速地提高运动成绩,而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的因素,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高校体育用客观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是不恰当的,即便是运动员也有付出一生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的,我们并不能说他们没有尽力。  相似文献   

12.
寻找     
来去匆匆,好像所有人都用毕生的时间在这个世界上寻找。但他们又在寻找什么呢?我想,他们是在寻找金钱。金钱给予人物质上的满足、生活的奢侈,财富给予人太多的东西了。不,他们又不在寻找金钱,因为它们不能填满人的欲望,不能从根本上丰富人的精神,不能给人们完整的思想与健康。我想,他们是在寻找名誉。名誉是对于人的成就的见证。不,他们又不在寻找名誉。名誉只能证明过去,让人自满,让人的心开始膨胀。而且它还能使虚荣心得到满足。我想,他们是在寻找美丽的容貌。它带给自己自信的笑容,不会自卑。不,他们又不在寻找美丽的容貌…  相似文献   

13.
当市场范围仅仅局限于当地时,人们不会考虑产品的标准化。我们自己种小麦,自己养牛,自己做要穿的鞋。我们只把东西卖给那些熟悉的人,他们了解我们,或者至少知道有这个人的存在,同样,我们也了解他们,或者至少知道他们可能是哪种人。我们的东西可能被邻居们消费或被运到其他的地方,但是不管怎样,  相似文献   

14.
毋庸置疑,网络已经参与了我们的生活。不仅是生活中的工具,它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角色。影响着大家的生活方式。比如.过去我们去邮局寄信。现在我们在网上发电子邮件;过去我们花钱给朋友打国际长途,现在我们在网络上用即时聊天工具,既可以看见对方又不花电话费;过去我们去超市买油盐酱醋。现在我们在网上购物,还有人给送到家……这些都是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但是,一提起网络,身为父母的人大多有些担心,生怕孩子和网络沾上边。仿佛沾上网络的孩子都会变坏。  相似文献   

15.
科技的幸福     
对现代文明进程而言,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速度是快捷的,它们如“雨后春笋”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福音。因此,科学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它的认知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有人说,在没有科技或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同样拥有幸福和快乐。你不能说在通红的篝火旁跳舞的我们的祖先不幸福;你不能认为他们用兽骨做针,一针一线缝制兽皮是落后;你也不能体味到他们茹毛饮血的幸福滋味……可是,在享受着现代科学文明的今天来看我们的先人,我们是幸福的。的确,因为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人…  相似文献   

16.
对立(下)     
(六)我不经想象,如果我没有遇见过你,你的生活最后会变成什么样。是你把堕落的我从痛苦的深渊中拉出。By黎露假期就这样过去了,大家也就这样回到了学校。等到进入了教室时,有人才发现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真的没什么大事发生过啊?几个刚进教室的人这样想着。可是在下一刻,他们就发现了一个很不正常的事情。黎露竟然在认真学习!这个情景不禁让他们以为自己是否  相似文献   

17.
正每每走过深深的巷子,我的思绪便会回到那久违了的童年。我的童年,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那时的人们没有时髦的iphone5,还不知道什么叫作微博,但是我们的生活却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就算是拿起一块石子,也可以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那时的我们没有芭比娃娃,没有漂亮的衣服,但是我们却可以把绳子跳出许多花样,皮筋跳过头顶,我们没有玩具,一  相似文献   

18.
常识的判断     
一个世纪以前,农民的儿子可能不知道怎样钉马掌,但是他们知道如何磨长柄大镰刀以及如何使用它。他们具有的实践知识和观测能力,是当今小孩非常缺乏的。我没有一点鼓吹要回到过去的意思,但是我希望现在的工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热情的参与,听到了精彩的回答,感受到了思维在一些学生身上流淌,便想当然地以为,这一切,已然发生在所有学生身上.即便是那些沉默不语的学生,他们也一定在专注地倾听、投入地思考.真相更可能是,他们正游离在学习活动的边缘.愿我们能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正处于课堂边缘的这一个、那一个学生.用我们的注视和智慧,把他们重新拉回到课堂的光亮处.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的中国,没有比这更敏感的话题了,大家都不说:不能说,也不好说,或者不敢说。但是,不说并不等于问题不存在,正好相反,接连不断的事故、普遍的困惑与迷茫,使这个话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大声疾呼的地步。我们也曾经是不敢说的那一类,但是,最近发生的几件事,让我们震惊的同时,也让我们清醒:如果人人都视而不见,或者有意回避,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这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所说,一间铁屋子的人很快就要闷死了,我们是让他们“毫无痛苦”地死去还是唤醒他们起来掀翻铁屋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要呐喊,不管我们的声音是响亮还是微弱,只要有唤醒人们的一线希望,我们就不会停止,铁屋子就总有掀翻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