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11期刊出关国青老师文章的按语问:“语法教学原本是为了帮助阅读写作,现在语法上的问题反而要靠理解上下文意去解决,这该怎么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刊1999年11期刊出关国青老师《短语结构辨析与文意理解一例》时配发了按语,希望老师和专家就语法教学的意义、方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几个月来,编辑部收到不少稿件。本期从中选刊三篇。我们认为,语法教学的问题相当复杂,需要大家做许多具体深入的工作。诚挚欢迎老师和专家继续来信赐稿,将讨论引向深入,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何忠朝  夏慧 《语文知识》2014,(10):50-52
高中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什么叫副词?”“老师,什么叫主谓短语?”“老师,这是宾语后置还是状语前置?”每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时,就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听到“老师,1,2加1/3怎么加”一样无语又无奈。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这样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我们不得不在高中教学中进行补救,但由于高中语文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很难对语法进行系统教学和持久的训练,所以效果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十四年有余,教师要怎样“教”,学生要怎样“学”,一直是我教学在思考的问题。记得参加了网络培训中听了郭教授的讲座,她真正抓住了当今课堂教学的症结所在,并在如何改进上给我们来带了可行性的指导。她的一句“老师必须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深深的映在了我的脑海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都给学生提供了哪些有效的帮助呢?我们知道在教学中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是根本,教师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教师就要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十四年有余,教师要怎样“教”,学生要怎样“学”,一直是我教学在思考的问题。记得参加了网络培训中听了郭教授的讲座,她真正抓住了当今课堂教学的症结所在,并在如何改进上给我们来带了可行性的指导。她的一句“老师必须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深深的映在了我的脑海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都给学生提供了哪些有效的帮助呢?我们知道在教学中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是根本,教师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教师就要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呢?  相似文献   

5.
金钱与人格在人生观教学中与学生的对话施云耿学生:老师,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实际上还是强调了金钱的重要性。请问老师您对金钱与人格的关系问题是怎样看的?教师:你说的这句流行语确实值得品评。它借助于汉语修辞上的...  相似文献   

6.
古今汉语有其区别,不仅表现在语音、文字和词汇上,且在相对稳度较大的语法上也有很大的变化。故今人读古书,必具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就拿省略来说,古今汉语里都有这一现象,但古书中的省略,更为复杂。在此,我们仅就《国语》这部书进行分析,可见古书省略之一斑;也因此使我们在阅读古书时避免发生对文意理解上的错误,或消除不得其解之苦恼。一、由本句自身结构而知省略例1、省略虚词。如《周语中》:“邵至归,明年死难。”在“明年死难”这一分句中,“死”为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后面的“难”应是补语。但是名词不能直接作补语,它必须和介词“于”组成介词结构才作补语,显然,在  相似文献   

7.
"古文字教学法"是运用古文字字形学知识来辅助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汉字的形象性,增强学生对汉字同义字的辨识和理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学习中遇到的通假字、形近字,增强对文言文关键句和整体文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阅读功夫茶     
“静静的深夜.星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这句歌词写出了老师的伟大,也写出了老师的艰辛。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伏案批改是常有的事。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人类三次工业革命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就是通过人类的智慧,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工作和生活变得简单、容易。语文教学难道不可以让我们有些许解放吗?  相似文献   

9.
理解词语是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一项基本功。学生在阅读时领悟句意,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探究内容,感受作品都离不开词语这个要素。教学中,由于教师片面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往往在课文内容上花功夫过多,而较少在解词这样的基本功练习上作指导。词语教学,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教给学生解词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呢?在此,试结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一些例子具体介绍三种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一、把握语境 ,结合文意理解词义文言字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总是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要准确理解字词的意义就要作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通过上下文语境的分析 ,看解释是否使文意贯通 ,是否合情、合理。如贾谊《过秦论》中有这样一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有人理解句中的“小弱”为形容词“弱小” ,从本句看 ,这种理解似乎可以。但如果我们注意句后的“雍州之地 ,崤函之固 ,自若也”一句 ,这种理解就讲不通。因为这后一句讲的是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固 ,依然如固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理解了教育公平,确立了教育公平理念。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在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如何兑现教育公平昵?如果说上面一个板块我们在务虚,这一板块我们糟要务实,重点研讨如何操作的问题。我想,先请刘正芬老师来总体说说,在教学实施中兑现教育公平,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把握。  相似文献   

12.
一、考点举要文意把握是指在文言文阅读中,通过文言常用词语的理解和句意认知,把握整个文段的文意,辨证阅读,达到初步归纳阐释和分析评价的较高阅读层面。文意把握是字词理解和句意把握的深化,是文言文语言知识掌握前提下对阅读材料的整体认识和理性观  相似文献   

13.
许芹 《江苏教育》2010,(12):59-59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学生凝固了一种学习意识:文本就是真理,教师就是权威。孩子们把学习理解成了读教科书,做老师规定的习题、讲义,以为答对了老师的问题,就是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智慧和能力。于是,在我们的许多常态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这样问:听懂了吗?记住了吗?会做了吗?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汇》2012年第7期刊发了一位老师的一篇教学随笔《当学生提出疑问之后》。 当这位老师讲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上一句写山水翠,意思是山和水都是翠绿的,可下一句又说湖面像银白色的盘子。这湖水到底是翠绿的还是银白的?这么写前后是不是有矛盾?  相似文献   

15.
古人很重视学生句读能力的培养,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文的基础。而中学生要学好文言文,也必须以明辨句读、正确标点文言文为起点。那么,怎样标点文言文呢?主要依靠对文意的理解,在对文意还不能完全理解时,可以运用已掌握的语法知识断句标点。  相似文献   

16.
陈一鸣 《广东教育》2014,(11):13-14
从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题设题情况来看,文意理解题其实涵盖了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的考查。高考文言文中都有一两道"文意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题。这题设置四个选项,四个选项的内容按行文顺序表述,也都采用"选出错误的一项"的形式。编题老师往往在"错误项"中设有陷阱,"引诱"读者上当,面对这道选择题,我们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教学是所有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教学历史最为悠久,教学经验最为丰富的一种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从字词出发,进而翻译句子,最后整合成篇,进行理解、分析、鉴赏。这一方法清晰、有条理,但学生难以感受到文章连贯的文气、流畅的文意。而文言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头戏,主要是字词、语句和内容三大重点。笔者于是尝试逆传统教学之式,以"文"为起点,在感受文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细化句意、词义,从读文开始,逐渐译句、明词,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词汇教学远比语法教学重要得多,也难得多。对一个一个词的意义的理解,关系到对一个一个句子的意义乃至一篇文章的意义的理解。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正是这大量的不同的词汇(特别是实词),而不是语法规律。要进行词汇教学,就必然会碰到如何看待课文注释、如何看待词典给出的有关义项的问题。遗憾得很,相当多的学生并不会看注释,更不善于利用词典。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这样问道:“老师,这个字的意思怎么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不出来?那么多义项中竟没有一个合适的?”老师,这个词按课本注释翻译起来为什么那么别扭不顺?这是怎么回事?”这里涉及的问题可能很  相似文献   

19.
金侃 《四川教育》2001,(5):31-31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汗哺育着她的儿女。”这句话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慈爱的母亲,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毫无所求。一般教师在进行此句教学时,往往从“哺育”一词人手,让学生理解“哺育”之后,再理解句意。而“哺育”是个较生僻的词,绝大部分学生没接触过,所以他们只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回答:哺育是喂养、培育的意思,学得枯燥、被动。笔者以为,教学此句可先从句中包含的文意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哺育”,最后再理解句意便水到渠成,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师:这首七绝诗大家已经读得很熟了,诗题的意思也已经弄明白了,现在请同学们4人一组讨论一下,说说你们对诗的前两句是怎样理解的。 (生小组讨论) 师:讨论好了?每组推荐一位代表,谈谈你们的理解。 生:诗的前两句有点题的作用。诗题是“江畔独步寻花”,诗人究竟在何处“寻”到“花”的?看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两句作了交代。 师:真会读书!老师为你们高兴。生:这两句主要写了黄四娘家花多。师:从何得知?生:第1句“黄四娘家花满蹊”中的“花满蹊”写的是花把通往黄四娘家的路径都遮住了;第2句“千朵万朵压枝低”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