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饕餮(tao tie)是传说中的一种恶兽,常用来比喻贪婪凶恶的人。饕餮虽然凶恶,但它的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却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页,“饕餮”青铜器被人们誉为青铜器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不同民族比喻内容的相异之处,突出地表现在同一喻体具有不同的象征义、比喻义。这一方面,汉俄比喻中这种情况很多。我们试举几例。 1、龙。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极高,它是尊者的象征、强者的象征,所以人们一般用龙比喻尊贵者、强者。如“攀龙附凤”“望子成龙”等。这是因为,中国的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古代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的中国人仍自称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龙在俄罗斯文化中形象可不怎么样,它是凶恶的尚武的象征。人们通常只用龙来比喻凶恶的、为人们所讨厌、所憎恶的人。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作家中比较注重古代修辞理论的学者,因此,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朱自清在《文学与语言》一文中说:“比喻在口语中我们常常用到它,但在文学中,比喻尤其重要.”他在《文学与语言》中还说:“山头、山脚都是比喻,用惯了便不觉得.”“比喻是文学的重要一部分,它的来源有二:改变旧的,或创造新的.诗人与文人必须常常制造比喻、改造比喻.”因此,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  相似文献   

4.
学习语文词语,要时刻不忘作古今对比。一方面,学习文言词语时,要努力去发现它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并加以比较,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即“以今证古”。另一方面,学习现代某些词语时,也要力求到古代语言中去寻找它历史上的踪迹,探究它的本采面目,即“以古证今”。 就第一点说,不少古代词语到了现代,意义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化还不小。如《口技》:“便有妇人惊觉  相似文献   

5.
"饕餮"作为古代遗留的书面词语,在现代白话文中长时间没有用武之地,几乎要被淘汰.没想到近几年来它却大有"东山再起"之势.一个面临"死亡"的旧词语复活了,奇迹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的外部形势和语言运动的内部规律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比喻”,通俗地说就是打比方,也即“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之知之。”(《说苑·善说》)在我国古代称为“比”,它常和“兴”字联用,即通常叫的“比兴”,是我国从《诗经》以来文学创作的两种传统手法。在许多典籍中,有关比喻的论述也可谓不胜枚举。如《荀子·非相》:“谈论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潜夫论·释难》:“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后以彰之。” 确实,比喻在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记得柯灵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文学创作中,比喻手法的运用自如,是天才的鲜明标志。”充分调动想象力,大胆运用比喻这个手法,使许多文学作品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宋代有位诗人甚至认为没有一首好诗是不用比兴的。  相似文献   

7.
谈“喻眼”     
诗有诗服,文有文眼,比喻也该有“喻眼”吧。所渭“喻眼”,是比喻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揭示比喻的主旨和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是描摹的中心点。透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比喻的内在神韵,把握精神实质。如果说“文眼”是篇中之警策,“喻眼”就是句中之精华。假如把“文眼”比作  相似文献   

8.
时下谈论中国古典美学,皆津津乐道于青铜饕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究竟什么是饕餮?它为什么会成为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人们却并没有搞清楚. 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中,专列了《青铜饕餮》一章,曾试图探讨这一难题.他指出:“饕餮究竟是什么呢?这迄今尚无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兽面纹.是什么兽?则各种说法都有:牛、羊、虎、鹿、山魈…….本书基本同意它是牛头纹.但此牛非凡牛,而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圣牛”.为什么是圣牛呢?他解释说:古史  相似文献   

9.
一、比较的前提 “寓言”这个名称,在我国有新者两个概念,弄清它们的不同,是我们进行中西古代寓言比较的前提。 “寓言”一词出自《庄子),本义是“托之他人之言”,就是作者把自己的话假托是别的某些人的话,用以取信于读者的手法。后来引伸为“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这种寓言中往往使用一些小故事,但又不尽然,没有故事的寓言还是很多的。如《庄子》,《史记》说它“大抵率寓言也。”意思是说《庄子》一书摹本上都是寓言,但其中的小故事毕竟有限。所以在我国古代凡“有所寄托或比喻”性质的作品,都可以看作寓言,并不单指某些小故事。这是它的老概念。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走狗”、“喽罗”、“爪牙”都是贬义词。走狗,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喽罗,比喻追随恶人的人;爪牙,比喻坏人的党羽。然而在古汉语中,这三个词都不含贬义。走狗,原指猎犬。《国策·齐策四》:“也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后用以比喻为人出力者。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狡兔死,走狗烹。”又用以比喻甘愿做他人门生。在我国文艺史上,有两位自称是别人“走狗”的艺术大师:一个是清代画家郑板桥,一个是现代画家齐白石。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名燮。他曾给自己刻过一枚“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的图章。徐青藤即徐渭,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诗画大家。郑板桥悉心研究、刻意揣摩他的艺术所长,甘心作他门下的“走狗”。  相似文献   

11.
《庄子》云 :“庖人虽不治庖 ,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意思是 ,即使庖人不做饭 ,尸祝也不应该离开自己的职守 ,去代替厨师工作。后人常以“越俎代庖”比喻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干别人经管的事情 ,颇有贬抑之意。我以为 ,越俎代庖未必不好。是褒是贬 ,是扬是抑 ,当看清对象 ,辨明是非 ,区别对待 ,断不可不分清红皂白。首先 ,当看被代者是否有治“庖”之心 ,理“庖”之德 ,掌“庖”之能。疱有勤惰之分 ,廉贪之别 ,庸能之异。倘是勤庖、廉庖、能庖 ,取而代之 ,未免有居心叵测之嫌。若是懒庖、贪庖、庸庖 ,代之何妨 ?试想 ,那懒庖也许有治庖之…  相似文献   

12.
“卑鄙”是古、今常用的词语,但现代的“卑鄙”和古代的“卑鄙”,词语的结构和意义有较大区别。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古代的“卑鄙”,本是联合词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后凝固成形容词,意思是“卑微鄙陋”。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意思是:  相似文献   

13.
高语三册《庖丁解牛》课后有一则词语题,要求学生将文中一些“在现代文章中还常使用的词语”的“现在使用时”的“意思”予以说明。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参》对“肯綮”一词的说明:“现在指中肯”。这与词典释义相去甚远。《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工具书认为:肯,附着在骨头上的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后用来比喻事物的要害、关键、最重要的地方。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才是正确的。不仅明朝宋濂《郑景濂传》;“有所质问,威中肯綮”、《元史·王都中传》:“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可  相似文献   

14.
拜读宋昌富同志《古代表年龄词语修辞分析例举》(载1994年2期《语文知识》),颇受教益,但其中两处说法值得商榷: 1.(豆蔻)“比喻少男少女的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  相似文献   

15.
说贪     
何谓“贪”?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欲物也”。而王逸注《离骚》则曰:“爱财曰贪,爱食曰婪。”王注并非独出心裁,也是有所本的,因为那《史记·伯夷传》上写得明白:“贪夫徇财。”不管“欲物”也好,“爱财”也好,凡和“贪”字沾边的都不那么光彩,早在《诗经》中就发出了“贪人败类”的诅咒!其他诸如好酒贪杯、贪天之功、贪生怕死、贪得无厌之徒,也无不是被鞭笞的对象。纵观历史,凡贪者结局都不那么美妙。谓予不信,不妨信手拈来一二。  相似文献   

16.
词语“千金”现在一般用于尊称别人的女儿,相当于“令爱”。但在古代“千金”也可用于指男子。如《梁书&;#183;谢厣邑传》:谢肚聪慧善文,其父赞之日:“真吾家千金。”词语“千金”中“金”在这里指黄铜,当时黄铜很少,所以千斤黄铜也是很贵重的,故有“一诺千金”、“千金之裘”的说法。词语“千金”由珍贵之物引申出指人时,并不仅限于指女子。其实我国古代虽然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之“性”与人之“欲”,最早的认识从孔子开始。《论语》大量记述了孔子对“欲”的言说,他认为“欲”是“性”发的结果,“欲”可分为:“性”发而皆中节的“和之欲”和“性”发而失中节的“贪之欲”。“和之欲”经《中庸》的进一步阐释,为孟子所继承并提出性善说;“贪之欲”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性恶说。  相似文献   

18.
鸳鸯,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中是爱情的象征,人们把恩爱夫妻喻为鸳鸯。其实,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题为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的句子,而从诗中“骨肉缘枝叶”,“况我连枝树”等句看,这显然是一首兄弟间的赠别诗。三国魏嵇康的《赠兄秀才人军诗》中,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再上溯到《诗经》“小雅”中有“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比喻夫妇的。  相似文献   

19.
李颖 《语文知识》2009,(4):87-88
韦昭注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语》注本,虽然保存了很多古义,训诂成就不容忽视,但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本文讨论了《国语》韦昭注中一些词语训释问题,即“贪冒”之“冒”为“贪”义;“班贡”为偏指“贡”的偏义复词;“奖”为“助”义;“资”为“蓄积”义等共四条,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我们常用的一些词语中,有的词语,它的意义和用法跟古代截然相反,例如“卑鄙”两字,现在连小学生都不会理解错,但在古文里,却又是另一个意思,就以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这句话来说吧,前些日子有位夜大学生把它译成“先皇帝却不因为我是个品质恶劣的人而介意”,这就错了。文中的“卑鄙”其实是包含着“卑贱”和“浅陋”这两个意思的。“卑”指出身低贱,“鄙”指最边远的地方,古时候以城为大,其次是郊,再次是野,最边远的就称之为“鄙”了,而居住在鄙地的人,因地处偏僻,孤陋寡闻,自然见识就少。这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出身低贱,学识浅陋。这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而不能以现代汉语的用法去硬套。又比如“游行”一词,在今天来说再普遍不过了,但在秦汉时却是周旅、游击的意思。如《史记·高祖本纪》:“豨将侯敞将万余人游行。”意思是:陈豨的将领侯敞率领一万多人去打游击。绝不能理解为带着一万多人在街上结队而行。“爪牙”一词也挺有意思,原来在先秦时是以“爪牙”来比喻勇敢的将士的。其意是,统治者有武士,就象鸟有爪、兽有牙一样,可以用于攻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