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现在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不想学数学;也有不少学生埋怨:“数学为什么这么难?”,“我为什么总学不会?”等等.出现这些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让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人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  相似文献   

2.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4.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它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缩短数学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社会: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求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提供学生“充分进行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6.
李俊清 《考试周刊》2009,(35):78-7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它要求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善于从学生所掌握的已有知识和现有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能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的魅力,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倍感数学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周娟 《学周刊C版》2011,(9):93-93
数学教学人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它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教学.教学的活动应该富有情趣和意义,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教学情景.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句话说明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活的数学情境…….”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同时还指出:“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每一位数学老师都有体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少能体验快乐.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追溯问题的根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以生活情境为背景.以生命的全程发展为背景,教给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生活数学。  相似文献   

13.
激活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这是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高效,避免无效、低效目标的最佳途径.这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以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相似文献   

14.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微学课程标滩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15.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微学课程标滩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16.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相似文献   

17.
杨云霞 《成才之路》2009,(34):56-56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教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主动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如今,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已深入教师心中,数学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红火的“生活化”景象。但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景象背后的一些不良因素:如“生活味”浓得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将数学作为单纯的生活叠加,致使数学教学走入了极端“生活化”的误区: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安排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肤浅地认为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任由学生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而忽略了要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只关注其现实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20.
数学即生活.而生活最本真。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数学是用概念思维的。从数学的发展过程看,数学概念凝聚着人类认识事物的思想精华。“如何确保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了数学学科教学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和方向。“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提供教学知识所必需的课堂环境,而且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笔者通过把“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概念教学中的研究.意在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为情境教学的进一步推广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