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责任和自由是两大基本范畴。康德从责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约束性出发,指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康德通过三个命题分别就责任的动机原则、形式原则和(责任的)尊重原则进行了系统论证。康德责任观的终极关怀是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学术自由观建立在其自由观与国家观基础之上.在康德看来,在学术研究领域,应当存在一种自由平等的、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争论.在这种争论中,运作的不是权力,而是真理.而这正是学术社团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实践哲学在其发展史中有着一以贯之的论证框架,并且表现为一个"实践-自由-本质"的三一结构。其中,实践作为以自身为目的的人类活动,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叙述、相互证成的概念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为这种三一结构的论证框架奠定了基础,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家则将其发展得更加成熟。马克思在实践哲学领域提出了诸多变革,他彻底扬弃了以"道德"为中心的实践哲学,发展出了一种以"劳动"为中心的实践哲学。但是,马克思的实践学说依旧遵循了"实践-自由-本质"的论证框架。  相似文献   

4.
顾强  闫哲 《天中学刊》2014,(2):28-3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货币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解释了社会发展进程,揭露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人的现实性问题;在其异化理论中,马克思指出了人本质的缺失,人沦为手段、工具,人应消除异化,坚持主体性,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著作中,论述了道德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性,强调作为目的的人,自由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自由意志是道德律令产生的根基和前提,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决定和选择,能够在道德领域自己为自己立法,从而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马克思与康德两人的人本思想在对人性的定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价值的认识上有着内在的逻辑通融性。  相似文献   

5.
伯林划分的两种自由概念是没有根据的.其学说内部也是歧义层出,消极自由并不优于积极自由,更谈不上是真正的自由,割裂两者无助于认识真正自由.这都是站在经验主义立场上看待自由问题,所以排斥理性和自由的关系.而不追求自由背后的超验价值,自由也是没有价值内涵的,也只是停留在最低级的形式中.康德的自律即自由使自由有了道德价值,凸显人类的尊严,虽然不太关心现实后果,但是大大拓宽对自由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马克思的自由观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由观,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自由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点,是自由观发展史上的历史性变革.马克思的自由观主要包括:自由存在于人类劳动之中,劳动是人实现自由的手段;自由是个体与全体共同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生产力水平决定着自由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自由思想源于卢梭,却又不同于卢梭。康德认为卢梭在内在自由领域内放弃了自由的自主性质,将自由归结为自然,视情感性的良心为自由的原则。康德将自由视为理性为自身设定的理想,自由的原则乃是理性所颁布的先天道德律。从二人自由观的差异可见,康德在批判卢梭自由观的基础上,不仅挽救了自由的自主性质,而且还从多个方面阐发了自由的这一根本性质,从而完成了对卢梭自由观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自由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从女性视角来看,康德的自由思想在根本上是男性中心主义的.康德赞成父权制意识形态,其自由概念建立在一套男性的利益基础之上,将女性的弱者地位归于天性使然.尽管如此,康德自由精神的普遍主义品质又内在地包含着消解其男性主义的逻辑可能或通道.康德至高的道德律或定言命令蕴含了妇女解放的思想,这正是突破其理论局限而成为女性争取自由平等的理论动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自由观从实践基础出发,抓住了自由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这两个主要方面,认为自由是社会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主客体的不断统一.自由是社会实践中主体的自由,实践是自由的源泉,是自由现实化的客观基础,是自由本质的确证,是理解精神自由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强调了实践过程中人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本质.实践是实现主体自由的现实手段,从而使主体自身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千百年来,人们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探讨与追求。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自由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实现了自由观发展史上的历史性变革。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历史发展着的,而非永恒不变的,是相对的。马克思自由观是以人为本的实践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始人,他最早明确地着眼于实践来研究人的行为,使"实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和实践哲学的主题;而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实践思想是其哲学的重要内容。着重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实践范畴进行较为详细的比较,试图理清两位哲学家哲学实践范畴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朱熹与康德作为中西方著名的哲学家,虽所处时代有所不同,但两人都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与深厚的学术素养。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他们对"天理"与"物自体"、"物理"与"伦理"、"至善"等重要的哲学概念的思考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反映出中西哲学思维模式的各自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荀子与康德人性观的比较,指出两者的差异性在于: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化性起伪"的过程,就是性恶被人自身克服的过程,人性可以由恶转善,特别强调后天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教育和改造的作用,主张通过圣人来制定礼义;康德的道德实现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他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恶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恶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崇高将人的认识能力、情感与欲求能力,自然、自然的合目的性与自由等整合在一起,以致最终形成以认识(“真“)为基础,以心理情感体验(“美“)为场,以道德伦理(“善“)为指归的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审美空间.这种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为:惊讶/骇--压抑,抗争--积聚,喷涌--涵咏.它具有矛盾性(混杂性)、运动性、超越性(道德性)特征.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大大拓展了主体的审美心理空间,提升了主体的的审美体验能力,从而完善了主体的情感--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6.
康德主张"审美不涉利害",并由此对自然美的形式、内容作出了相应的阐释。庄子则提倡以"无为"的审美方式观照自然美,进而崇尚自然万物的本然状态。二者均强调自然美排除一切人工雕琢和矫情伪饰,顺乎自然事物和人类的自由本性。同时,他们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1)形式上,康德认为自然美具有"合目的性"的主观形式,庄子眼中的自然美则无处不在,是超越形式的存在,具有"无目的性"的无限形式;(2)内容上,康德所认为的自然美是"有为"发展的,而庄子意识中的自然美是一种"无为"存在。  相似文献   

17.
康德认为斯多亚派和伊壁鸠鲁派在道德和幸福关系问题上的争论陷入了二律悖反,于是从"至善"入手,试图将道德与幸福在超验世界统一起来,以此来论证德行为和幸福关系的真理性.康德之"德福一致"观点认为,在实践领域,道德和幸福是统一的,是至善--完满的善.康德所言之至善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并非渺不可及,对于人类而言是有其现实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18.
洛克的经验论是以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为前提的,相信人能够认识外在的客观事物,最终将经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化和系统化。休谟从经验主义原则出发,不承认经验之外的任何对象的可知性,是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而康德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哲学则主要倾向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是一种二元论。三种哲学体系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学说基础上建立起其自身独特的哲学体系,并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Kant held that the moral vocation of the human species was to strive toward moral perfection. But in 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Mere Reason, he at least entertained as par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 rationalist version of 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original sin: that human beings have a universal, innate and inextirpable propensity to evil. Are these two Kantian doctrines inconsistent, or at least in tension with each other? If they are, the tension is a creative one. This chapter will explain the Kantian doctrine of the radical human propensity to evil and relate it to Kant's theory of the acquisition of virtue and the struggle toward moral perfection. We will see that this struggle for Kant must be social, not merely individual, and that it involves both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character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mpirical inclinations that harmonize with morality.  相似文献   

20.
德国古典哲学奠基者康德对冯特所创立的科学心理学产生深刻影响 :一、心理学的对象, 二、实验内省法,三、心理学的数量化,四、心身平行论,五、心理学体系 ,六、统觉的创造性综合学说 ,七、意识的两大领域观点.文章试图从分析康德对冯特创立的科学心理学的影响来揭示康德对科学心理学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