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迪 《云南档案》2021,(2):46-47
在南朝齐梁时期,文的自觉意识下文学批评创新和文体辨析的兴起促使《昭明文选》这类具有总集性质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产生.在编纂中,文学地位得到提升,并且在形式上按照文体分类进行编纂.从档案文献编纂学来看,《昭明文选》属于一次档案文献.《昭明文选》有着自觉而全面的选文编纂标准,正是这些标准要求才使得《昭明文选》在历朝备受青睐...  相似文献   

2.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传播的偏向》看完。不得不承认,对我来说这本书十分难读,不过受益匪浅。书内容博大,不仅在于其囊括了从巴比伦到古希腊、从中国到近代美国的各种文明形态,还在于其独特的媒介定义。传统的观点或许认为,古代的媒介只包括口语、纸笔、文字等很少的几种。但是在英尼斯看来,从方言、货币、雕像、宗教、算术到官僚组织,都是媒介。连羊皮纸、莎草纸、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都是截然不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胡文彬著中国书店2005年1月出版近十多年来,胡文彬先生先后出版了《酒香茶浓说红楼》、《冷眼看红楼》以及《红楼长短论》等7种红学著作,不仅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胡先生再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一书的写作,实现了“十年间埋于心底的夙愿!”这样的治学方法和过程不禁令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之于《中国小说史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纪录片构建的"想象的现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往往体现在某些重要历史/现实的消失中,因此在某些重大、特殊、敏感、边缘化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上,大陆纪录片往往呈现一种"失语",而处在香港身份特殊的凤凰卫视恰恰在这一方面突破了主导意识形态的规制,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以<凤凰大视野>、<冷暖人生>等历史题材纪录片再度书写、建构人物/民族的历史,从而弥合了两岸三地华语观众之间历史意识的分歧,凝聚族群/国家的集体共识,强化了"现实从历史中来,并不断进入历史"的历史观,暗含了新世纪中国"和"与"同"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5.
爱德华·萨义德(1935.11.1—2003.9.24)的《东方学》自1978年出版后在东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关注,开东方学话语分析之先河,已经成为后殖民论述的经典与理论依据。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是19世纪西方国家对东方的想象,它不仅是"启蒙时代之后欧洲文化据以在政治学、社会学、军事、意识形态、科学和想象各方面塑造甚至制造东方的一个极为系统化的学科。"而且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清末社会教育是近代中国为了救亡图存而实施的民众大动员,以《大公报》为视野可以展示其基本状况。清末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主要表现在培育爱国精神、宣传西学新知、推进制度变革等方面,采取的方式主要为创办白话报刊、兴办阅报社、宣讲所等。  相似文献   

7.
赵薇首部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传播学的视野下即传者编码过程、符号设置过程、信息传递过程以及隐含的受者解码过程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发展,然而就在几年前,人们谈及它时还要谨慎处之,十几年前更如同雷区而回避。而在中国存在了两千余年的传统市场,其相关学术研究也在传统偏见和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迟迟没有展开。可喜的是,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推出《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填补了这项学术空白。这是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中国传统市场演进历程的高水准的学术专著,有利于推广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该书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无论总体构架还是具体论述颇具创新,其研究方法尤其别具一格,堪称经济史研究的范式。首先,针对中…  相似文献   

9.
<正>云南的地理环境多样性特征突出,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得甚为典型,而云南历史发展的进程又曲折跌宕。这样,就形成了云南历史地名丰富、复杂的情形。在文化视野下对云南历史地名作一番考察,颇有意义。这是一个大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这里仅从几个方面略谈一谈。一、地名的文化意义及其在云南地名中的体现(一)地名是一种文化符号地名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为了便利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10.
<正>(上接第4期第39页)(二)云南历史地名命名方式举隅云南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厚,自古而今诞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名,形成了一座庞大的地名宝库。梳理、总结云南历史地名,其命名的方式多种多样,这里择要概说几种:1.以地物或地域所处的方位命名。通常采取相对方位命名的方式,即以某一地物或地域为参照,按被命名地物或地域与其所形成的相对方位进行命名。这种命名方式又分为显位定名、隐位定名等类别。显位定名即直接使用通常表示方位的东、西、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广播媒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早期由西方“舶来”,使得中国的大众传播历史由此进入电子传播的新时代.然而,这个新对代适逢中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刚刚兴起.其间历经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人民政府,百年追溯,国家作为公权力,一直牢牢掌控着具有主权象征意味的广播媒介,严禁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广播,同时也无限挤压其他社会、市场力量染指广播.尤其是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建立,开辟了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千年未有之变局”,由帝治而党治,由王朝体制向党国体制转型嬗变.广播媒介则为党政二元系统牢牢规制,在制度安排上内嵌于政党的组织框架中,在内容上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党国“喉舌”.  相似文献   

12.
<刑法志>是<汉书>十志中的重要篇目,"十志为史学上有关学科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是很有地位的.有的为政治制度史、法制史、经济史、水利工程史、学术史、历史地理各科的开创性著作."[1][2]<刑法志>便是我国法制史的发端,在历史编纂学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巫国义 《今传媒》2008,(1):40-41
1986年<重庆青年报>创刊,时为一家由共青团重庆市委和新华社重庆分社共同主办的带机关报性质的周报;2000年,重庆力帆集团对<重庆青年报>进行注资,由此形成由共青团重庆市委主办,新华社重庆分社协办,重庆力帆集团出资的产权治理结构.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重庆青年报>可谓是几起几伏,多次在重庆都市类日报的二梯队和三梯队上下游走,其日均发行量最高时达到15万份,广告占版量最高时达到54.7%①,但每次都是昙花一现,光彩转瞬即逝,目前已经是自2000年发展以来的低谷.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化中的《白蛇传》,在书面媒介和影视媒介的传承下得到主流文化的关注与发掘,在其传播主体、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方面都获得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现代传播媒介给予《白蛇传》的传承以有力推动,其民间传承被提升到精英传承和民族国家传承的主流层面,民间传承的口头线索从中得到主流传承的书面线索和影视线索的补充和强化。另外,在现代文化的传播体系里,白蛇故事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白蛇传》的近百年传承史具有重要的故事学意义,也为口头传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宝卿 《青年记者》2021,(13):87-89
《民法典》人格权编部分对新闻报道浓墨重彩的规范,势必对新闻报道的未来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也使媒体的有些报道行为变得尴尬起来.尤其是案件报道,与司法的互动最为复杂,暴露的问题也相对明显.本文以案件报道为考察对象,梳理了当前案件报道在《民法典》的规范框架下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造成问题的原因.除了法律规制长期缺失之外,也与媒体...  相似文献   

16.
近代《大公报》中关于图书馆事业的记载非常丰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社会学视野去观察图书馆的近代功能定位、民众观感、社会评价、历史贡献的良好视角。在近代独特的历史环境下,图书馆将基层的识字教育、平民教育与学术文化传播职能集于一身,其所担负的社会文化职能被拓展和放大,对促进近代文化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表4。参考文献81。  相似文献   

17.
当下,电子政务的热潮方兴未艾,作为研究文件和文件工作原则、方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文件学,如何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而进行相应的革新,这是摆在文件学研究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副教授张林华编著的《现代文件学》一书,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高菲 《新闻界》2005,(1):94-95
舆论监督作为一种叙事形式,负有告知、修补、强化规范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为例,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其舆论监督的叙事模式、叙事的工具性、叙事的累积效果性,并尝试为类似舆论监督性质的栏目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个案范例。  相似文献   

19.
小的时候,我喜欢坐在书架旁边摆弄玩具,有时候烦了,就趁人不备偷偷地打开最下面的柜子,拖出一两个卷轴开开合合。那会儿当然并不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去看那些卷轴,却能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画面缓缓开启的神秘。后来真正以品味为目的进人古代中国画的展厅,却始终困惑于满眼几乎一样的绘画:它们被装裱一新,或静态而平展地被挂在墙上,或孤独地躺在玻璃柜中。然而这种困惑却长期地被我解释为“个人好恶”而一直没有形成反思,直到真正进入美术史的专业性学习,某种对自我态度和视野的反思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20.
石强 《兰台世界》2016,(16):102-106
欧化文学观念的广泛传播及文学史体例的引入,使得中国学者开始写作符合西方文学概念之下的文学史。以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为研究案例,分析《诗经》在"文学史"视野下的全新定位。《诗经》的文学再评价,代表了晚清民国以来,经学在面对西化文学的转变与消解,同时其中亦蕴含了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