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整本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有的是作者近年来对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反思以及和同行或学生的倾心对话。但整本书读下来,一个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中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的高大形象已矗立在笔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2.
不跪着教书     
《教师》2012,(30):F0002-F0002
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作者怀着对历史与现实的忧思,从教育细节入手,阐述了教师应有的追求,披露了人们都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表达了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关注。  相似文献   

3.
不跪着教书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吴非,不仅以教书闻名,亦以杂文著称。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对人性化教育、生命化教育的关怀和思考,以及其特有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程飒 《师道》2007,(7):99-100
闲暇之余喜欢伴着音乐品茗阅读,与书为友的日子温馨而舒适,淡泊而充实。只要拥书而坐,心中便展开了一片蔚蓝的天、浩瀚的海,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叙新话旧,让人真切地体昧到“享受”的滋味。  相似文献   

5.
最近重读王栋生的“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很有感慨。审视目前我们教师的生活状态,当教师太累了:每天早早起床,除了吃饭,上厕所,剩下的时间都给了学生,当晚上备完课,批完作业,总已在22∶00以后了。除此之外,还要继续教育,还要保证学生一定考个好成绩,还要拿高学历,否则下岗的就是你,淘汰的就是你!因此我们教师其实活得很累,经常相互倾诉、叫苦不迭。翻开报纸,像中新网2006年5月25日报道的“东莞一优秀教师不堪压力跳楼身亡”,中小学教师因不忍工作压力而自杀的事情时露其中。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现实和记忆的巨大反差让我时常思考,也让笔者苦恼:我们教师,快乐真的远去了吗?感叹之余,笔者忽然领悟到王老师《不跪着教书》的“书外之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的老师才“有资格”站在学生面前。也只有会思考的老师才不会“跪着教书”,也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个性的、自信的、有思想的学生。笔者在想,我们教师要不跪着教书,应有教书育人的“底气”。“底气”来自于快乐保持意识。是啊,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教师可以没有很大的名望,也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可以没有快乐的心态和工作的乐趣。我们教师职业性质不会因谁而改变,需要改变...  相似文献   

6.
周如俊 《湖南教育》2006,(12):42-43
最近重读王栋生的“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很有感慨。  相似文献   

7.
王卓珺 《江苏教育》2012,(Z1):51-52
作品简介:《不跪着教书》是一本教育随笔,收录了吴非先生(本名王栋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近年来的教育随笔一百篇。《不跪着教书》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教育专家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文笔老练,促人深思。文章篇幅虽短,但篇篇掷地有声,视角极广,涉及教师素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阅读教学、品德教育、教育制度问题等,对许多大家都已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有见地的犀利分析,洋溢着浓郁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8.
杨晶 《教师博览》2010,(4):36-37
三年前的那个暑假,我去了一趟济南.在济南的新华书店里贪婪地寻找,终于看到了这本《不跪着教书》!当时心里就想:这个“跪”字,一定不是指身体上的下跪,那么就应该是思想层面上的了……思索中拿起了书.打开了古香古色的封面.简单看了一下作者的简介,再打开了序(吴非自己写的)。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一所乡村中学校长时,曾记下这样一则真实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  相似文献   

10.
程飒 《师道》2007,(8):99-100
闲暇之余喜欢伴着音乐品茗阅读,与书为友的日子温馨而舒适,淡泊而充实.只要拥书而坐,心中便展开了一片蔚蓝的天、浩瀚的海,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叙新话旧,让人真切地体味到“享受“的滋味.……  相似文献   

11.
程飒 《师道》2007,(Z1)
闲暇之余喜欢伴着音乐品茗阅读,与书为友的日子温馨而舒适,淡泊而充实。只要拥书而坐,心中便展开了一片蔚蓝的天、浩瀚的海,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叙新话旧,让人真切地体味到"享受"的滋味。  相似文献   

12.
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颇感讶异,什么叫"跪着教书"?日日站在三尺讲台,面对自己的学生们,一直都是用"传道授业"的姿态出现,何来"跪着"一说呢?不禁自动把此书归类到标题哗众取宠一类.抱着质疑的心态翻开书籍,读下几章,深感自己浅薄.教师若是跪着教书,"那么学校就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出驯服的思想奴隶",痛心的指责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教师是什么?韩愈《师说》曾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老师放在了一个极高的地位,关于老师的比喻比比皆是,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燃烧的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在吴非看来,"工程师"并非是老师的一个恰当比喻,因为老师的天职是"传"与"授",而不是像工程设计师一样把自己的思想注入原本没有生机的灵魂中.  相似文献   

13.
14.
王磊 《课外阅读》2011,(9):137-137
《不跪着教书》作者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本书收录的是他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教学随想,有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黄孟源 《上海教育》2005,(7B):47-47
《不跪着教书》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教师王栋生(笔名吴非)先生的教育随笔。作身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却胸怀强烈的忧患意识,字字掷地有声,这种精神和气度着实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16.
最早读到吴非老师的文章,是在2002年第3期的《语文学习》上。记得那篇《让我喊一声冤》的文章,以犀利泼辣的文笔,对语文教育的困境做了深入的剖析。此后我又陆续读了一些他的教育随笔,每次读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像这样为教育讲真话的文章真是太少了。这次有幸读了他的《不跪  相似文献   

17.
教师想要培养“站起来”的学生就不能跪着教书,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这也是教育宗旨所在.实施这一理念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建立在师生和睦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打破传统的约束关系成为可以倾诉的朋友,相互平等、尊重.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正确引导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教师,不仅是良师,也是益友.  相似文献   

18.
《不跪着教书》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文教师王栋生(笔名吴非)先生的教育随笔。作者身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却胸怀强烈的忧患意识,字字掷地有声,这种精神和气度着实令人震撼。《不跪着教书》共收入作者近年的教育杂文随笔一百篇。全书讨论了德育的方式方法、教师的学养教养、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家长的教育方法和示范效应、教育制度局限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时代给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挑战等六个专题。作者通篇围绕“培养大写的站立着的‘人’”这一主题,勇敢地直面社会现实,痛陈教育时弊,将古今中外的相关史实和自身亲历的种种事例巧妙地穿插融合在一起,连缀成一幅幅令人感慨唏嘘的画面。但作者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事件罗列,而是观点鲜明,笔锋犀利,达观而不悲观,每个看似轻松幽默的案例背后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相似文献   

19.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许多美丽的玫瑰花。其中,有一朵开得最大,那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相似文献   

20.
《生活教育》2012,(11):4-5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一天清晨,一个就读于该校幼儿园的4岁小朋友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