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来真叫人眼红。他业余写稿还不到3年,就在全国20多家报、刊、台上发表各类稿件近200篇,并7次获好新闻奖,其中通讯《山城的当铺》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地市县报好新闻三等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已将其收入《好新闻好通讯选评》一书。他叫叶建辉。让我们探寻一下他成功的奥秘。结缘1987年,平时喜欢写点什么的叶建辉被临时借调到县委《罗田四十年》编写组工作,这使他暂时结束了15年走南闯北的采购员生活,有机会坐下来“弄  相似文献   

2.
他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病已有半年之久,一直拖到挪不动双腿了,才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住进了连云港149医院。然而,在他床头枕边仍堆满了随身带来的《新闻写作指南》、《新闻通讯》和《新华日报》、《连云港日报》。同室的病员说:“他呀,在治病的20多天时间里,除了最疼痛难忍的头几天外,不是看书读报,就是写稿改稿。”这期间,他为报刊撰写了5篇言论,  相似文献   

3.
他是来索要杂志的,并说非常喜欢这本杂志——《新闻爱好者》。乍看外貌,瘦瘦的,黑黑的,眼角处还出现了和他那32岁年龄并不相称的鱼尾纹,入坐后一聊,没想到给我留下一般化印象的他,却是去年的全国优秀农民通讯员,而且这是农民日报社创刊以来首次举办的评选活动。他的名字叫王国友。他爱好写作。学生时代的作文就常成为学校的展览品。他自己为此也做过美好的梦,作家或记者的形象亦在他的梦中出现。1977年高考,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采编系,结果仅差两分落选。他没有怨天尤人。仍坚持着自己的写作爱好。1980年调到密县米村乡通讯组后,如鱼得了水,象许多通讯员同志一样:啃了一摞又一摞的新闻业务  相似文献   

4.
提起郭世忠,常看《新疆日报》的人也许并不陌生,多年来他不断有作品见报,他多次被新疆日报社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老郭从小就酷爱文学。1969年,17岁的郭世忠告别河南的家乡父老,穿着崭新的军装走进部队这座大学校,他更是读书“成瘾”。1970年,他被部队推荐到长春学习深造,他如饥似渴地徜徉在书的海洋之中,读史书、读散文、读新闻学著作……由此为以后的新闻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读史书可以温故而知新,读散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系统地学习新闻理论可使自己在新闻实践中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5.
周军,这个名字,1985年下半年才开始不断地见诸于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那时,他整整50岁,在如皋县对台办公室担任秘书工作。两年后,他被调到县广播电视局担任秘书。工作单位变了,可他刻苦写稿的热情和毅力始终没有变。5年来,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多家新闻单位用稿540多篇,其中,有4篇稿件荣获人民日报海外版、爱国报和金陵之声广播电台一、二等奖。先后被江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 ,在陕西日报社召开的通联工作会议暨表彰会主席台上 ,农民通讯员陈忠勇向同行讲述自己从事新闻写作二十多个春秋的苦与甜、博得阵阵掌声。 2 0多年来 ,他发表作品上千篇、获奖数十次。这一块块奖牌、一张张奖状和荣誉证书无不渗透着陈忠勇的心血和汗水。陈忠勇 ,中共预备党员 ,1 962年出生在陕西省蓝田县西元峪村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少年丧母、中年丧父 ,家境贫寒 ,难圆大学梦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感到十分痛苦。 1 980年他到西安某厂打工时 ,讨不下工钱 ,托人给报社写了一篇《农民做活为啥得不到现钱 ?》的群众来信 ,引起了有关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在雁塔区,提起王智德,你总会听到那么一句:“嘿!王智德,就是经常在报纸、电台上发表文章的老王么。”赞美、佩服、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王智德曾是一位有25年教龄的中学教师。在教育界,他虽谈不上硕果累累,却也桃李满枝。就冲他那憨厚的长相和不苟言谈的内向性格,这一辈子当教师是再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8.
座落在无锡古运河畔的江苏省江南航运公司旅行社经理室里,一位身材魁梧的年轻人正微笑地接待一批批来联系业务的旅游者,接着一个又一个电话。谁也想不到这个“大忙人”,不仅是这个旅行社的副经理,还是党报的优秀通讯员。他的名字叫张炳德。张副经理为什么能与通讯报道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呢?他深  相似文献   

9.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舍己救人的壮举,但他却以自己崇高的理想,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纸和笔不止地耕耘,走出了一条光辉的人生之路。他就是河北省肥乡县工商局团支部书记、优秀通讯员刘金霞。刘金霞,在部队的时候,因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的嘉奖,并被树为全师学习雷锋标兵。业余时间,他便沉浸在浩瀚的书海中。读书、写作充实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培养了他一生都难以割舍的写作爱好。1983年他退役回乡之后,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但没有磨灭他的理想,反而更坚定了他自学成才的决心。为在事业上有所造就,他花费了上千元钱,买回了上百种书籍。常常是劳累了一天之后,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伏案攻读。酷暑严寒,冬去春  相似文献   

10.
秦秀林的名字我早已熟悉 ,在省、市报刊上见到这个名字至少有10年历史了。去年11月9日早上 ,记者从屏山县城坐车去屏边彝族乡采访。一个身材矮小、头发花白 ,精神抖擞的老人在车上谈笑风生 ,演唱他当日中午将在屏边乡表演的节目快板———《彝族过年好》 ,博得车上人阵阵掌声和欢笑声。一问 ,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就是秦秀林。神交已久的老秦和我一见如故 ,拉起了家常 ,谈起了他的从艺和新闻写作生涯……秦秀林于1952年到四川屏山县文工团工作 ,主要从事艺术演出 ,业余爱好文艺创作 ,50年代后期开始在地级《宜宾日报》等报刊上公开…  相似文献   

11.
石泉县喜河乡蔡河村的黄文福,是个右手、右眼被炸伤的残疾农民。近4年来,他在县委通讯组和县广播站的指导支持下,先后向省、地、县新闻单位投稿800余篇,采用稿500多篇,并有5件作品获得奖。今年元月,石泉县委、县政府授予他“优秀通讯员”称号。 一个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的农民业余通讯员写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他只能用左手写字,加之担任了一个事务繁杂的村文书和村治保主任,既要忙工作又要忙农活,白天根本没有“爬格子”的时间,只有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挑灯夜战。通常是“三伏炎热蚊虫叮、十冬腊月熬寒冷,妻子儿女都睡尽,完稿已是金鸡鸣”。  相似文献   

12.
在浙江省衢州市衢化龙游黄铁矿,有一个矿工叫杨永平,从事业余报道已经19年,尝遍了甜酸苦辣,凭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仅据1990年10月至1991年10月底止统计,就有70余篇稿件被省、市和当地报、台采用。19年来,他曾多次被衢化报、衢化广播电视台评为优秀通讯员,许多矿工热情地称呼他为“杨报道”。 1990年10月,杨永平到白沙镇参加公司举办的通讯员骨干培训班,在这期间,他到衢化石灰石矿采访,发现杭州市劳动局劳保处事先不打招呼,到石矿突击检查,不吃饭不喝酒就回杭州,工人,干部都赞  相似文献   

1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拿它来赞誉七十二岁高龄的离休老教师高耕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高老师原是章丘市第一中学德高望众的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他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了40余年,1990年离休。他常对别人说:“人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决不能把今后的时光都消磨在下棋、打扑克、钓鱼、搓麻将等玩乐上,离休生活应该过得充实、有意义。”于是他拿起了手中的笔,开始给报刊写稿。他一向爱读书报,自己订阅了多种报刊。他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经常把离休老同志  相似文献   

14.
在山西省临汾铁路分局,大凡了解运城车务段党委副书记范世林的人,都会夸赞他是位热心待人,扎实工作,乐于思考的好书记。今年37岁的范世林,1978年入伍后,拿起了笔,把身边的好人好事,编成小故事,刊登在连队的黑板报上。当时,他所在部队面临退伍的战  相似文献   

15.
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4年多时间在军地报刊上发表了图片300多篇(幅),10多次获得军地摄影类大奖,4次荣立三等功,连续4年被军区空军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被空军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他就是北空某部四级士官申燕祥。在迷上摄影报道之前,申燕祥仅仅是北空某部一名握了近10年方向盘的小车司机。由于开车期间,他经常可以参加一些军地活动,每当见到媒体记者采访摄影时脖子上挂着的“长枪短炮”,目睹他们按动快门、灯光闪烁时的情景,申燕祥心头就会产生一种无法言语的快感,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他想,我自己为何不去试一试呢?2001年底,他慢慢开…  相似文献   

16.
杨振英,现在是徐州织布厂宣传科副科长。1964年的一天,杨振英写的稿子第一次见报了。他高兴地拿着报纸一连看了几遍。从此以后,杨振英写稿的劲头更足了。接着,《新华日报》、《东海民兵》等报刊也陆续刊登了他的稿子。  相似文献   

17.
今年37岁的雷锦,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历16个春秋,勤奋耕耘,硕果累累。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疆日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昌吉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先后14次被评为《新疆日报》优秀通讯员,从1979年开始每年都是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和《昌吉报》的优秀通讯员。由于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创造新闻报道的突出成绩,多次被评为所在单位的先进工作者,1992年还受到中共木垒哈萨克自冶县委的表彰、奖励。  相似文献   

18.
在陕西石泉提起周育伦,那可是颇具知名度的人物。只要报上几天不见他的稿子,便有不少人问:“小周咋啦?”是啊,满打满算,他从事通讯工作才3年半时间,就先后有1100多篇新闻作品被《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等全国、省、地30多家新闻单位采用,难怪为此引人关注了。他是怎样迷上新闻工作的呢—— 1990年8月,当了8年中学教师的周育伦进了县委宣传部。新的工作岗位,一切是那么新鲜,一切又是那么陌生。那年11月,部里分配他和邮局的同志一道搞报刊发  相似文献   

19.
与全国性的“骁将”相比,名气远没有他们大,然而,如果论起“过关斩将”、所向披靡的气势以及“浴血奋战”的精神,许多热情的基层通讯员却毫不“逊色”。本文的主人公,便是这“新闻”赛场上的一员“骁将”。“完了!”当梁冠山坐着飞驰的摩托刚刚闪过这个念头,便被迎面相撞的轿车的巨大冲击力甩出了两丈多远……这是梁冠山1989年8月外出采访时遇到的一次车祸。不过还好,马克思无暇顾及这位不速之客,把他赶了回来。当他在医院醒来后,脸上落下了一条两寸多长的口子,嘴里多含了一个由血块组成的  相似文献   

20.
那是上初中的一个偶尔机会,他采写了一篇校团委开展活动的新闻被《安康日报》刊用,从此便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当了30多年的通讯员,在中央、省、地、县等新闻单位发表新闻作品3000余篇(件),四次被省、地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他就是陕西省紫阳县文化教育体育局副科级督学何平。 1959年毕业于安康师范学校的何平,先后任中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县政协委员等职。几十年来,无论在何种岗位工作,都坚持业余通讯报道工作。仅1994年以来,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