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设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提高鉴赏文本的能力"。朗读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感,深入文本,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善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朗读。一、教师范读激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  相似文献   

2.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要重视朗读指导,培养他们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课内朗读和课外朗读相结合等方式,让学生认识文本、走进文本、享受文本,让孩子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感受的表达和再现,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培养语感.然而,在朗读指导中,不少教师只追求整齐、响亮,有的震耳欲聋、声嘶力竭:有的听起来"有感情",常常也是千篇一律,很难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更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其中,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语文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中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也应注重朗读教学,应发挥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有功效,使语文教学更好地完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以及理解和记忆的能力。朗读还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言的表达与利用水平。低年级学生刚刚跨入语文的"大门",所以朗读尤为重要。一、朗读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又主要是通过朗读实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然而,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却一直是语文教师觉得棘手的事。他们常常为了使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而煞费苦心。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语文教师如果在指导朗读中善"变",就会给语文课堂增添妙趣,使语文学习更富有诗意,文本解读更有深度。  相似文献   

8.
刘春燕 《考试周刊》2013,(76):45-45
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能力。朱作仁教授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语感的培养需要朗读训练和体味领悟,这些都必须依托文本。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放飞想象,增强学生语感的丰富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会失去对语言文字进行感受和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感是对词汇的感觉力"。并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而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本文从朗读吟诵中感受语感、朗读语段中增强语感和语感培养中注重技巧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理解文本和接受情感教育的最好方式。可是,低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出现有口无心地"读天书"与和尚念经似的"唱读"的现象。这样的朗读往往事倍功半,严重影响学生的语感养成。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何卫君  陈霞 《教育》2012,(27):55-56
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走进文本、走近教科书、走近编者的重要手段。到底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一读,读出文字所谓"读出文字",就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将课文读通读顺,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根本保证。学生只有读通了才能有感知,读顺了才能有语感。课例:《第一次抱母亲》执教:特级教师于永正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相似文献   

13.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能力。朱作仁教授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语感的培养需要朗读训练和体味领悟,这些都必须依托文本。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陶冶情操、增强语感的作用。本文先分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然后探讨如何加强朗读训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孙巧云 《教育》2011,(16):50-51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感培养,语感培养离不开朗读教学,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切不可小视。朗读可以让学生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好习惯,从而达到"出口成章"和"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16.
肖梅芬 《考试周刊》2013,(52):39-39,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除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是必不可少。通过朗读,感知文本,感悟文本,感受语言及音韵的美,培养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对话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应大力提倡。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该重视朗读。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朗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但是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朗读形式过多、缺少朗读技巧、无效的朗读评价等。为了更好地实施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教师要保证朗读时间、指导学生有目的朗读、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灵动的、有生机的语文朗读课堂。  相似文献   

18.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标志之一。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朗读、选择教法、拓展文本和个性解读等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产生思想情感的碰撞,从而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提升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感受的表达和再现,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培养语感。然而,在朗读指导中,不少教师只追求整齐、响亮,有的震耳欲聋、声嘶力竭;有的听起来"有感情",常常也是千篇一律,很难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其实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很多时候需要换一种读法。如,准确解读文本,必须换一种读法。  相似文献   

20.
何秀华 《中国教师》2013,(22):23-24
一、朗读对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意义小学低年段学生识字量小、记忆力强,朗读对他们的意义在于"识字"和"积累";小学低年段学生初步具备语感,朗读对他们的意义在于系统、密集、专业且高于生活的语感训练。正确的朗读需要良好的语感,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着眼细节,深入一线,并沿着明确目标——归纳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的思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