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时代教育呼唤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呼唤人性美的光芒。我们应抓住实施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为终极目标,让学生不断从中华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坚韧的民族精神中吸收养分。  相似文献   

2.
中学课本中录入了大量古代优秀作品,它们多角度地阐释了不同时期人类的共性,展现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性特质,即人性之美。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进行人性美的熏陶呢?以高一教材为例.以下三个方向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3.
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古诗词人性美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和生活情趣诸多方面。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深入探究其人性美丰富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师,你是否关注过孩子的生命?教育是一个关注生命的过程。尤其是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美化孩子的生命。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悟出:语文是美化生命的天使。  相似文献   

5.
我儿子在三岁时,曾拿着一个煮裂的鸡蛋,突然惊奇地大喊:“妈妈,鸡蛋发芽了!”因为在鸡蛋长长的裂缝中,挤出的蛋白形状酷似新芽,我惊异于儿子的想象和表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但是教学效率并不乐观。如何增强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小学生乐于学习值得思考。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以人性理论为基础,讨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各种策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只为了欣赏别人,更应该让自己也成为别人欣赏的对象。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就着让人变得有知识修养、有品位、充满着人性美。而这一切的实现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沈从文笔下的《萧萧》被评论者片面地解读为底层人民对生命意识的毫无自觉。但作为作家小说创作成熟后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萧萧》成熟地表现了其所竭力追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试图借助萧萧这一自由、快乐的童养媳形象表达对自由生命的赞扬。这个敢于冲破陈规旧俗的童养媳在实现个体生命欲望的同时,展示了旧中国妇女缺乏的坚韧美,这种美蕴藏着浓厚的风俗民情,让人感慨和向往。  相似文献   

9.
人性美教育应该是语课教学中与专业知识并重的内容之一。新课标的实施,无疑将使语教学中的人性美教育继续走向深入。笔凭多年在教学一线积累的经验和感受,认为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还缺乏这种教育,致使一些孩子心灵扭曲、行为越轨。故此,乘新课标实施之东风,试就语课教学中的“人性美”教育小论一二。  相似文献   

10.
陈文忠 《学语文》2004,(4):30-31
普遍人性与永恒主题是作品主题分析和价值评价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看待曾被视为理论禁区的“普遍人性”与“永恒主题”问题?经过历史的反复拷问,现代文艺学坚定地回答:艺术是人性的审美显现,对普遍人性和永恒主题的深刻表现是衡量作品伟大性的决定性标准,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魅力的根本保证。德国学者菲·巴生格在《黑格尔的美学和普遍人性》(宗白华译)中明确表示: “我  相似文献   

11.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边城》从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三个方面,塑造和表现人性之美,多角度诠释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2.
刑法是美的载体,蕴含着人性美的特质。从刑法的产生看,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刑法的内容看,它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从刑法的目的看,它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因此,刑法不仅体现出人们追求真求善的人性要求,而且也体现出人类追求美的人性本质。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绘了诗情画意的茶峒风情,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歌颂了自然的人性之美,反映作者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14.
《雷瓶儿》以人性的种种弱点凸显一种现代社会的伦理强力观念:叹惜传统人性伦理体系的崩盘和呼唤久违的人性复归,表现出一种人性的缺憾之美,将人性的弱点视为一种塑造人物的活力元素。作者理性地将对人性的观察与反省融入人物刻画之中,以一种诗情来过滤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将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贯注在字里行间,打造出一个具有轻喜剧色彩的艺术世界,于平静的审视中释放情感的热量和进行道德的评判。  相似文献   

15.
自然美对美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关学的兴起,对以艺术作为主体的传统美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突出的是自然作为在先的被给予性。自然关对艺术美的突破在于,消除艺术美中主体性的膨胀,回复人与世界原初的肉身交融。自然美对美学的深层启示在于:关是对在先的被给予性的感性确认。  相似文献   

16.
以语言学及其影响下的各种学说为楔入点,以中国古代文论为基础,对贾平凹创作的艺术特色从意象层面做一简要分析.认为,由于受道家、玄学等思想影响,贾平凹以"无我"、"无欲"的心态创作出具有审美内蕴的意境和丰富内涵的意象,这一艺术特色也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自然之美、人性之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路遥文学的人性美是多方面的。朴实美、悲情美、人情美的交错,展现的是路遥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带给读者的则是复杂的心灵感受。文章重点分析了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通过作品举例展现了路道人性美的多种观点。  相似文献   

18.
针对陈方既关于书法美的本质的观点进行商榷,并提出书法是一门艺术,应该具备艺术的基本属性,书法美是一种艺术美,必然符合艺术美的本质特征;书法美的本质在于充分利用书法的特有元素表现出形式美的悦目和内容美的赏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从大学生钟情之美学角度切入,锲入结构、音律和意境、神韵、情趣等美学范畴,阐释文学作品的结构关、情致美、神韵美和理趣美的主要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知人们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倾向以及人类创作心理、创作追求和创作规律,提出审美教育应当成为《大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价值选择和自觉的行为路径,而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赏析、理解和体悟,则是《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篇小说《古都》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各种自然事物生发出来的美感都让读者眼前一亮。通过对小说《古都》中自然美的详尽解析,从而揭示出在《古都》中作者设置自然属性表达美感而生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