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她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硕士、博士头衔,但她写出了杨乐、宋健、钱三强等一批科学家;她刚当记者时没有受过任何新闻训练,半年没有登出一篇稿,但是50年来写出大量轰动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她是记者,也是母亲,她克服生活磨难,带着残疾的儿子深入山区,同农民吃住在一起,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她就是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科技日报高级记者郭梅尼。  相似文献   

2.
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来已久。19世纪上半叶,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他的总统任期是1825年到1829年。一年秋天,亚当斯正在流经白宫的波多玛河里游泳,河岸出现了一位女记者安妮·罗耶尔,要求采访总统。当时总统游得正高兴,没有答应记者的要求。罗耶尔是个大胆又倔强的记者,她不但没有走开,而且干脆坐在总统的衣服上,庄严地向总统发誓,如果总统不接受她的采访,她  相似文献   

3.
一个成功的记者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陈柏生老师是我党建国前后培养的著名老记者之一。她本来是学文学的,党需要时就当了记者,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没有当过什么官儿。她一生坎坷,家庭屡遭不幸,能够支撑着活下来,而且至今仍朝气蓬勃,就是因为她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她已经60多岁了,还是那样勤奋,仍然是人民日报的“高产”记者之一。她一遇到新闻就忘记了自己,废寝忘食,  相似文献   

4.
梦天 《新闻天地》2006,(6):27-30
2006年3月份以来,央视著名女主持人周涛遭昔日同窗好友大曝婚姻隐私,说她离婚是因为一个大款介入了她的第一次婚姻,而且这个大款除了有钱,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一向低调的周涛初闻这个消息非常震惊,她不相信自己最好的同学会这样对自己,2006年3月15日,当记者电话连线到周涛时,她含泪向记者讲述了生活背后的是是非非……婚姻搁浅,第三者闯入生活2006年3月,一个网名叫“麻老虎”的人在她的博客上大曝周涛的婚姻隐私,听到这个消息,周涛并没有当回  相似文献   

5.
年仅17岁的莱阳女孩孙园娜因为坚持九年背残疾同学张芹上学,成为年龄最小的山东道德模范。成名后她没有被光环晃晕,依然保持着当初的做人本色,这一切要感谢她的曙阿姨——一位采访过她的记者。  相似文献   

6.
我是《中国记者》的老读者了。自1990年毕业到企业做宣传报道干事起,便和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15个春秋里,或订阅、或零买,无论何种方式,我们每个月都会见面。15年来,我书柜里过期的杂志卖了一批又一批,而《中国记者》等新闻期刊占据的位置却始终没有动摇。15年来,她就像一位老师、一位好朋友,守候在我身边。她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国内外新闻界的新动态;她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学到了许多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她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使我从一名基层通讯员,成长为一名专业新闻记者。我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不能没有《中国记者》编辑部各位老…  相似文献   

7.
肖建生 《新闻天地》2006,(9):20-21,32
2006年8月8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病房里的娄底贫病女弦黄婷与前一个月相比,尽管还没有完全摆脱病魔的折磨.但较之一个月前,她呼吸轻松了许多.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的养父、娄底市残疾人黄福春一个劲的握着新华社记者刘非小、湖南工人报记者肖建勇和中国安全生产报记者黄雄的手.感谢三位记者救助了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养女黄婷。  相似文献   

8.
前国家女排队长孙晋芳,对兴冲冲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你们谈,对任何记者我都是这个态度。”当记者转而请她谈谈“为何怕记者”时,她却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这篇文章登在3月26日的山东体育报上,  相似文献   

9.
前国家女排队长孙晋芳,对兴冲冲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你们谈,对任何记者我都是这个态度。”当记者转而请她谈谈“为何怕记者”时,她却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这篇文章登在3月26日的山东体育报上,很值得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体育记者一读。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长沙市湘园社区的张桂英成了省城媒体关注的焦点。记者也决意去会会她。“我姓张.名桂英,大家都叫我张媒婆。”还没等记者发问,张桂英就很大方地做起自我介绍。并拿出她的看家本领.来了一个快速出击:“妹子,你好大啊?家里有几姊妹?有没有男朋友……”  相似文献   

11.
她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多少耀眼的辉煌,有的只是对新闻事业执着的追求。20年来,她用笔和相机,记录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发展变迁和进步。她就是巴音郭楞日报社记者何俊。何俊先后15次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8年2月,荣获自治州文化卫生发展年先进个人;2008年4月,荣获自治州科技贡献先进个人;2009年12月,获得巴州"十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荣获自治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成绩的背后总是伴随着艰辛的付出,长期熬夜让何俊三十多岁就生出了很多白发。  相似文献   

12.
在武汉新闻界颇负盛名的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范春歌,去年7月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程,独闯郑和路,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新闻人物。 其实,这只是她在世纪之交“隆重推出”的又一次“特色采访”。 范春歌的记者生涯并不太长,总共也就是16年。然而她一次又一次的“特色采访”,成就了她的“特色记者”的业绩和美名。她以一般记者没有的勇气,多次涉险走天涯。她曾赴南极、西氛、中国西部采访,其新闻作品广受读者好评。 同行们大概都会称羡范春歌的业绩和美名,可是真正值得称羡的该是她那把全副心血和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  相似文献   

13.
合众国际社记者海伦·汤姆斯采访美国白宫新闻已经33年,她尖锐的问话方式让白宫官员敬畏三分。在这次专访中,她阐明记者和官员间的关系,也对记者个人的角色扮演作出说明。 她看起来实在不大像记者。 在一大堆精力充沛的男女记者中,她已显出佝偻老态,平时在白宫新闻室里,年逾70的她穿着跑鞋悄然行动,偶尔溢出唇形的鲜红口红与一身黑衣也不大协调。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2月9日,章启月主持了她在外交部发言人任期内的最后一场例行记者会。会后,许多中外记者一改往日会后匆匆散去赶回发稿的习惯,纷纷上台与她握手道别,还有很多记者则选择在这个时刻和她合影留念。第二天,不少媒体撰文表达了对章启月的喜爱和尊敬。外电记者评价章启月“很严肃又很亲切”,我想这是记者喜欢章启月的重要原因。外交部的发言人因为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的需要,要做到严肃是比较容易的。而章启月却没有止于严肃,根据见诸媒体的报道,她主持的例行记者会从来不缺少笑声,不少中外记者喜欢和她一起聊天。作为同行,笔者煞是羡慕那些…  相似文献   

15.
我该看到的生命轨迹 如果1999年5月8日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如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没有犯下那可耻的“错误”,如果没有那个令全世界震惊的消息传来,我相信邵云环会回来的。 两年后,她应该从贝尔格莱德回国休假。她会从经受战乱的南斯拉夫带回费尽周折搜罗到的土特产,散发到每一位同事的桌上。她会匆匆忙忙地来,取走载有她的文章的报刊。 四年后,她应该结束这一段驻外记者生涯,重新坐在她熟悉的办公室里,继续编辑《参考消息》的译文稿件——这是她临走时表示的愿望;继续关注巴尔干问题,不断提出她的调研报告,她仍然是这一方面的权威观察家和研究者。她也许该  相似文献   

16.
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确是个奇人。虽然她年仅五十一岁,却敢自称是“政治访问之母”。她的自吹自擂居然还没有人公开表示异议,可见她确有令人折服之处。法拉奇自幼入医科学校,但十六岁时就给报纸写稿,对新闻很感兴趣。1950年二十  相似文献   

17.
或许你没有见到过地本人,但你一定听到过她的声音:从1983年起,她做为随行记者,采访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亚、非、拉、欧17个国家的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晚上的“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常常播出她的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记等。她那略带河南乡音的普通话纯正、清晰、亲切、甜美,激动过无数听众的心。因此,想了解她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也怀有这样的心情,那么就请读读这篇拙文吧。一、羽田机场的“冲刺”随团采访时国内国外记者一大帮,每一次活动,对于这些记者来说都是短兵相接的拼抢,是各  相似文献   

18.
从香港赶来采访“两会”的记者群中,我已注意到她了——曾慧燕,举着照相机, 匆匆的脚步,款款的微笑。邓大姐会见港澳记者时,通过记协的同志介绍,我才知道她是香港《快报》的记者,在香港报业公会主办1983年度的比赛(注)中,她获得了中文组最佳记者、最佳特写作者,最佳一般性新闻写作三项嘉奖。她没有大专学历,半路出家,一个28岁的女性,在香港56家报纸的激烈竞争中奋斗,赢得胜利,有多么不易!  相似文献   

19.
说长道短     
说长道短有感于“不留情面”近日,新华社记者赵兰英专门让撰文感谢巴金老先生对她的批评与指正。她在《走近巴金》一文中用错了“喀嚓”一词。巴金看到后,就不留情面地向她指出来,“喀嚓”一词用得不好,当时骨折他并没有听到这个声响。巴金老先生的“不留情面”给记者...  相似文献   

20.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