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实施品牌战略已经成为商品消费的一种主要趋势,而由于媒体可选择性的增加和受众的日益成熟,受众对媒体品牌的理性认识已经上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因此,媒体是否能打造出品牌将是决定其能否争取到更多注意力的关键。品牌期刊的基本要素品牌期刊首先应是主流媒体。主流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主流媒体的境界与追求,就是深刻地关注和分析社会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其二,主流媒体的基本风格,是理性和建设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电视媒体已经进入到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的塑造正在成为学界和业界日益关注的话题。 所谓电视媒介品牌,是指品质、服务、市场被受众普遍认同的电视媒介产品或机构,同时也是电视媒介对其品质、个性和核心价值的承诺保证。简言之,电视媒介品牌是受众对电视产品的普遍认同和媒介对受众的承诺保证。作为品牌的电视产品应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3.
王斌  张雪 《编辑之友》2023,(11):14-19
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深刻引领并驱动着新闻业的创新发展。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重构信息秩序更为高效地赋能社会治理。其时代内涵是彰显与引领主流价值,厚植人民性,深层关怀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普通个体;凸显建设性,构建公共理性表达、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其实践逻辑是在深耕主流内容的前提下提升传播效能,重视用户需求、技术更新与平台特性,从而有力地介入互联网场域。其价值旨归是积极有效地塑造社会共识、促进社会认同,通过提升传媒公信力引领公众认知、通过突破圈层化传播塑造主流舆论格局。新型主流媒体通过深度参与社会治理与时代发展保持共振,以此践行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4.
王瑛 《出版广角》2022,(1):77-80
文摘类期刊是期刊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其优质内容的筛选价值、文摘成果的引领作用和文章集群的品牌效果,在传统媒体时代获得了极大关注,出现了面向不同受众群体的综合性文摘期刊.新媒体颠覆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加剧了传统期刊的生存困境.媒体融合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趋势,文摘类期刊应聚焦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不同特点,把媒体融合理念贯穿于刊物定位、内容生产、营销策略和人才管理多个环节,让文摘类期刊的优势再度彰显,成为传统期刊转型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建设性新闻对于变革中的主流媒体具有新的探索价值和发展空间。汲取建设性新闻理念中符合国情发展的优点,升级传统主流媒体实践经验和价值,营造新发展阶段整体向好向善的公众舆论环境,助推国家社会发展和治理,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过渡并创新建设性新闻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6.
智媒时代的到来已然深刻改变了主流媒体的定位,被稀释的影响力、正在流失的受众、“把关人”角色的偏移成为主流媒体发展的破圈难题。然而,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主流媒体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认为弥合圈层矛盾、促进社会良性运转是新时期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而践行从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汲取灵感的建设性新闻理念不失为主流媒体在智媒时代展开舆论引导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期刊与其他媒体有区别.首先,期刊具有窄众化的特点.期刊与电视、报纸相比,其受众面较小,面对的是特定行业、年龄、职业、地区等的人群.因此,在期刊上的品牌广告传播效果不及其他媒体;其次,期刊的针对性强,专业化程度高.这就决定了受众对期刊的内容和品质要求较其他媒体高;第三,期刊的出版周期长,少则15天,长至三个月,一般都是月刊.受众接触到期刊的机会比其他媒体少.此外,与电视、报纸等内容的一次性消费相比,期刊更适合深度阅读和反复阅读.期刊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期刊的品牌传播中要不断提高期刊内容的质量,重视广告、新闻事件传播之外的品牌传播手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衡量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标准是: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最想看哪家媒体的报道,最容易以哪家媒体报道的事实和分析作为判断依据,哪家媒体最具有公信力。党务政务报道、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报道、典型报道、突发性事件报道、舆论监督等都是受众比较关注的报道领域,如果主流媒体在这些报道领域报道不及时,或者报道水平不高,无疑将大大削弱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因此,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政治优势、政策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几大类型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9.
对于"主流传媒",国内外都有定义。在西方,主流媒体又叫议程设置媒体,它能为二、三流媒体设置议程。冷静、客观、独立、理性、深刻、建设性是其显著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有《纽约时报》、《泰晤士报》,人们通常将他们称为严肃的高级大报。在国内,学  相似文献   

10.
邱蓬 《视听界》2009,(5):101-101
喉舌功能一向是由主流媒体来担纲的,如今,网络媒体巳初具备主流媒体的要素和价值:网络的核心受众是知识阶层,他们是社会主流群体;网络媒体的风格基本达到了理性和建设性;经营上,有些网络媒体的年销售额甚至超越了一般的省级电视台,如新浪2007年销售额达2亿美元;对新型产品链的搭建是网络的优势所在。网络媒体要实现新媒体向主流媒体的转化,差距主要在于权威性和主流价值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目前省级卫视间竞争日渐白热化,在频道组织结构、节目内容日益同质的语境下,品牌成为各家省级卫视夺取收视制高点的法宝.品牌作为一个媒体的核心价值,集中呈现媒体文化,会固化受众对媒体的认识.所以,省级卫视集中优势资源,锁定自标受众,走差异化品牌发展之路.浙江卫视于2008年8月推出"中国蓝"品牌概念,立足蓝色包含的文化底蕴,对整个频道进行品牌运作,改版以来,成绩显著,获得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期刊的品牌定位是我国期刊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中国期刊立于世界刊林的一个重要议题。而被人们称为信息时代“骄子”的文摘类期刊的品牌定位,有的仍然徘徊在东施效颦、刻意仿造的境况之中,缺乏创新的勇气,没有从文摘期刊的思想性和人文关怀、受众的差异化、个性特色的价值取向以及战略品位上下功夫,做文章,求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晶晶 《出版广角》2015,(13):64-65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数字信息时代,媒体传播形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网络化、数字化代表着全新的发展趋势.电子期刊由于其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和交互体验,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追捧.动态视觉元素是电子期刊区别于传统期刊的最大特征,动态元素的设计应遵循针对性、人性化和艺术化原则,并综合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元素的多重动态表达,彰显电子期刊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媒体环境的深刻变革也使媒体塑造公众价值观失范现象凸显,新闻报道的碎片化、非专业性、娱乐化对受众认知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传播技术对受众思维的异化以及媒体新闻报道的思维模式化使受众情感价值判断产生偏差。而受众的认知和情感决定了其采取的行为,整个社会的行为连绵不断组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反映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5.
任真  刘晶晶 《今传媒》2013,(4):108-109,130
本文在对新疆维吾尔族乡村受众接触维吾尔语主流媒体的目的以及偏好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受众对信息的需求空间,对新疆维吾尔语主流媒体的发展作出思考,并在针对乡村受众如何提高传播效果方面给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社会责任是媒体从业者立足的根本,它决定着媒体在履行自身职责时,能够引导社会和谐,传播人文关怀,彰显主流价值。作为舆论引导和价值传播者,评论员的价值观、社会意识的正确与否和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息息相关。本文以梁宏达及其主持的节目为例,从自身素质、节目特点和评论风格等三个方面谈谈评论员怎样提升社会责任感,如何对受众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急速改变的传媒大环境,不断涌现的新兴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特别是各党报集团形成了持续而巨大的冲击.全媒体传播给传统媒体生产和传播新闻,给受众获取和阅读新闻,都带来了深刻变化.因此,在全媒体条件下如何巩固并提升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成为备受业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浙江省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创建高质量共同富裕示范区以来,引起了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及媒体对"共同富裕的意义""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标准是什么""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等诸多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流媒体、社会化媒体同时发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格局,形成一批内涵深刻、富有价值与建设性的成果,充分显示了全社会对...  相似文献   

19.
我们正在大踏步进入"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传播给媒体生产和传播新闻,给受众获取和阅读新闻,都带来了深刻变化.急速改变的传媒大环境,不断涌现的新兴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特别是各党报集团多年形成的影响力形成了很大冲击.在全媒体条件下如何构建并提升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成为备受业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媒体扫描     
主流媒体的标准莫梅锋和刘潆檑在《论主流媒体》一文中提出了主流媒体的几个特征,即报道了主流信息,拥有了主流受众,占据了主流市场,吸引了主流广告,形成了主流品牌。1.主流受众。所谓主流受众是指:掌握消费的话语权(他们的消费能力较强),掌握管理的话语权(他们握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掌握知识话语权(他们属于文化精英类,至少接近这个社会阶层),掌握时尚话语权的媒体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