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莫扎特效应"曾在21世纪初对学界、商界、政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它的终结根本上是由于夸大了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培养的作用,并进而使音乐教育远离了其本体功能.人们对"莫扎特效应"的追捧从根本上而言是重智育轻美育观念的深刻表现,事实上儿童音乐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智慧,但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绝非其本体价值.儿童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就是音乐的价值,不需要刻意为其他智能发展服务,这也是儿童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音乐教育的本质功能与目的,处理好音乐教育本体价值与非本体价值之间的关系;儿童音乐教育研究者应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继续深入探索音乐与人脑结构功能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家长应充分重视音乐本身的价值,抓住儿童音乐发展的关键期,让儿童成为音乐的终身热爱者,让音乐成为儿童生活的策略与不可或缺的表达手段.  相似文献   

2.
"莫扎特效应"与音乐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德曾说过,像莫扎特这样的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其实,无法解释的不仅是“莫扎特这样的现象”,还有莫扎特对后世的永无休止的影响——所谓“莫扎特效应”便是其中之一。音乐治疗理论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途径发挥作用的。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一、“莫扎特效应”的含义莫扎特(W.A.Mozart 1756-1791)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作曲家,“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是法国心理医生拖麦提(A.Tomatis)编撰出来的一个术语。拖氏认为,在各种形式的乐曲中,莫扎特的音乐对人体有很强的治疗效果。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生理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研究,证实了“莫扎特效应”。该研究的被试是一些大学生。在实验中测试者让学生们先聆听一会儿莫扎特的奏鸣曲,  相似文献   

4.
"莫扎特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扎特效应”是近年来音乐心理学乃至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心理学家对之做了解释,但大多只涉及到大脑皮层的神经加工。文章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大脑对音乐的认知加工、情绪加工以及两者所共有的加工机制三个方面予以综述,发现莫扎特的音乐能激活大脑的多个脑区,并能挖掘出某些区域潜在的功能,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大脑的高级功能。  相似文献   

5.
6.
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指的是音乐学习,特别是莫扎特音乐的学习,能够有效促进个体的空间推理能力.该理论最早由Rauscher在1993年提出.它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强烈反响.本文综合分析了莫扎特效应在心理学领域的有关研究,认为莫扎特效应有一定的实证研究基础和理论价值,有其合理性.同时,其研究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如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广泛性,对实验效应的解释存在偏差,等等.因此,仍有必要对音乐与认知的关系以及发生机制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地增大,进而导致了很多生物、疾病等的流动性增大。这也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先天或是后天,心理或是生理上的疾病。随着人们对于教育方面不断地深入探索,特殊教育也逐渐被重视起来,而在特殊教育中,音乐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在我国发展并不成熟,还是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尚待探讨与改进。  相似文献   

8.
莫扎特是18世纪奥地利名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交响曲和歌剧,有些作品成为传世之作,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他在家庭的熏陶下走上了音乐成才之路;在吸纳欧洲各国音乐精华的基础上,他的音乐艺术臻于完美;在自由翱翔中,攀上了音乐艺术之巅。他的成才之路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生活是真实的、鲜活的、丰富的。风靡全球的铃木镇一教育法在宣传音乐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时,也用无数实例证实了音乐对儿童生活的教育所产生的积极意义。陈鹤琴关于活教育而展开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走出传统音乐教育的困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走向生活的儿童音乐教育是我们新的时期应确立的新的方向和目标,贴近儿童生活是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始终坚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人类接触和学习音乐的最佳阶段是儿童时期,音乐教育能够改善儿童心理品质,促进智力发展,增强身体健康,丰富审美情感,如何让儿童在快乐中体会音乐,呵护儿童的音乐灵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构成了陈鹤琴“活教育”学说的三大目标,而他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活教育”学说而展开的,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所形成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仍对现今的儿童音乐教育有着创新启示。  相似文献   

12.
应充分注意发挥“首因效应”的重要作用,抓好每一个“第一次”这种给人以最深刻印象和记忆的教育契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想以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为例,运用音乐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本首咏叹调的演唱技巧、核心人物夜后的人物性格表现及整首咏叹调的风格把握,通过对本首咏叹调的音乐结构形式及花腔音乐形态的分析,结合笔者平时学习声乐演唱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学实践中所了解的一些难点,为如何运用的歌唱时间中提供处理方案,来简单剖析本首咏叹调,已达到更深刻的理解本首咏叹调的理论知识,从而在以后的演唱当中能够更好地展现莫扎特这一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正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宝库中的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在历史上对我国的政治、哲学、文学、伦理、教育产生过极大影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正乐"思想对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对中小学教育而言,音乐的最大功能在于"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提高智商、增进情商.这是其他科目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考察莫扎特音乐以及不同诱发唤醒度和不同情绪类型的音乐对3~5岁幼儿面部表情(高兴、悲伤和中性表情)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同是高唤醒度正性情绪的音乐相比,具有高结构性和周期性的莫扎特音乐反而会对幼儿的表情识别产生干扰;而聆听低唤醒度负性情绪的音乐有利于幼儿大脑达到适当的觉醒水平,进入适当的情绪状态,从而对其表情识别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受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和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当代音乐教育改革的世界性思潮,而美国《音乐教育标准》的出台则领导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潮流。主要论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美国《音乐教育标准》中的深刻体现,希望对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音乐的非倾向性功能与儿童音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具有非倾向性、审美性和倾向性三个层次的功能,其中非倾向性功能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后两种功能实现的基础.音乐能以情绪的方式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天然需要,儿童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并能对音乐这种意会性语言产生跨越时代与种族的心灵共鸣.儿童音乐教育应端正目的,放弃功利化的追求,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秉承"顺应儿童天性、让儿童适才适性成长"的理念,以游戏精神为引导,在真正激发儿童艺术天性的基础上,以浸润和熏陶为基本手段,促进儿童音乐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相似文献   

18.
“气”作为完全意义上的文艺美学范畴首次出现于《乐记》。“气”被用来解释乐的生成、乐的政治工具性、乐的功能性,其美学内涵的形成涉及到中国古代哲学、巫术活动及“乐”的理念等各个方面。《乐记》中乐“气”范畴的理论成型对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民族音乐是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然而,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力量的高师,对弘扬民族音乐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针对民族音乐在高师日渐式微的现状,弘扬民族音乐,对其现有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强化高师中的民族音乐教学,使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适应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领域,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一贯坚持艺术与科学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讲究音乐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综合性,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一切教育内容。健美操是集舞蹈、音乐、体操与美学融合为一体,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运动项目,可将其所特有的音乐效果、音乐节奏、身体律动、美学成分科学综合地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中。为幼儿的音乐教育以及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开发和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