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1年10月.美国因"9·11"事件发动阿富汗战争,打垮将本·拉登奉为座上宾的塔利班政权.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国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伊拉克,阿富汗相对平静,似乎成为"被遗忘的战场".但近年来,随着塔利班呈卷土重来之势,阿富汗那片饱经战火蹂躏的土地再次吸引世界目光.  相似文献   

2.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3.
2002年春节前不久,新华社国际部动员在国内的编辑去阿富汗采访,当时几名在阿富汗采访的外国记者刚刚被劫匪打死后弃尸疆野,阿富汗境内抢劫、绑架、杀人事件十分频繁,安全形势令人忧虑。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但去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从没有做过战地记者,没有去过危险的地方,所以我特别想试试,就主动报了名。1月18日,我和同事文字记者袁莉、摄影记者李晓果踏上了飞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班机,将从那里前往战乱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这些日记记述了我在阿富汗采访期间的故事、心情、感想和其它。  相似文献   

4.
刚到阿富汗就遇上监狱暴动12月17日是我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任常驻摄影记者的第7天。上午,我去机场采访14日在阿富汗遭绑架遇害的土耳其工程师阿尤布的遗体启程回国。中午回到分社,稿子还没来得及发,分社雇员扎比就急三火四地跑上楼说:“侯,赶紧走,发生监狱暴动了!”在向分社首席记者王军汇报后,我和扎比乘越野车一路狂奔,于半个小时后赶到了发生暴动的监狱。这所名叫普勒恰尔希的监狱位于喀布尔以东12公里的郊区,是阿富汗境内最大的监狱,这里关押着约1400名犯人,其中还包括约50名“基地”组织成员和塔利班战俘,2004年10月在巴基斯坦绑架两名…  相似文献   

5.
陈云恒 《传媒》2002,(4):52-54
9·11恐怖事件令全球局势再度紧张,阿富汗地区浓烟滚滚。一时间,全球媒体的目光聚焦阿富汗。在不顾危险身赴险地、履行采访报道职责的行列之中,有三位中国的记者,他们是新华社记者陈俊锋、聂云、戚恒,他们是中国大陆成功进入阿富汗的第一批记者……  相似文献   

6.
7.
从 阿富汗回来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是喀布尔的每一天,每一个人依然还在我的脑海当中。和还留在那里的同行通电子邮件,他们告诉我,喀布尔终于下雪了,很大的雪。于是我在想,那里的穷人们,他们如何来度过这个寒冬呢?电视里面在播放卡尔扎依呼吁国际社会帮助阿富汗的重建,多国部队正在陆续地到达……喀布尔,现在是不是已经平静下来了呢?屡经挫折 ,终于来到喀布尔从香港出发到北京,经过了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 ,终于来到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共花了6天时间。当中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包括没有航班,直升飞机迟迟不能出发,等等。对…  相似文献   

8.
阿富汗政变以后,被封闭了民航客运的喀布尔国际机场,又重新开放。准备进入喀布尔的外国新闻记者约二十人,分乘当天离开印度新德里的阿富汗航空公司和印度航空公司的两架飞机,飞向阿富汗。飞机一降落在跑道上。像苏联的军事基地,苏联的安东诺夫运输机、  相似文献   

9.
从阿富汗回来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是喀布尔的每一天,每一个人依然还在我的脑海当中.和还留在那里的同行通电子邮件,他们告诉我,喀布尔终于下雪了,很大的雪.于是我在想,那里的穷人们,他们如何来度过这个寒冬呢?电视里面在播放卡尔扎依呼吁国际社会帮助阿富汗的重建,多国部队正在陆续地到达……  相似文献   

10.
在大雾笼罩北京的那天我们开往阿富汗战地记者总是穿行于炮火与硝烟中,用自己的汗水、泪水、鲜血去目击、体验战争及其酿成的苦果,甚至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但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的任务是向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们再现战争的进程,传递亲历的战火的残酷与苦难后的感受。正如俄罗斯战地记者在寄语他们国内的读者和观  相似文献   

11.
2002年6月3日,我和温新年、喻菲组成的新华社赴阿富汗报道组,从北京起程飞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开始了为期三个多月的阿富汗采访报道,这是“9.11”之后新华社从周边地区和国内派往阿富汗的第七批记者。 中国记者在喀布尔的Home office 出于安全和工作的考虑,我们在喀布尔的“富人区”里租有一座两层小楼,月租金3000美元,这在喀布尔算是最“奢侈”的地方了。副总统兼国防部长法希姆和一些政府要员都是我们  相似文献   

12.
黄瑞 《新闻记者》2001,(12):9-13
李 希光教授 :今天 (11月7日 ) ,岛津洋一教授应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邀请 ,专程从阿富汗前线赶到这里。为了寻找他 ,我在过去的一个多星期中 ,通过电子邮件与他联系。岛津先生的前线报道队 ,随身配备了微型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卫星电话 ,在阿富汗边境上对前方进行报道。他每天在距离阿富汗3公里的一个网吧里给我发电子邮件。在刚刚收到我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时 ,他说 :“如果我能买到飞往北京的机票 ,我一定到清华大学来给同学讲课。我最迟明天晚上发给你电子邮件 ,告诉你是否能来。”第二天下午 ,果真收到他的电子邮件 ,他告诉我…  相似文献   

13.
亲历阿富汗     
美国开始轰炸阿富汗后,新华社于10月15日向阿富汗北部邻国塔吉克斯坦派出了一支报道小组。当时谁也不清楚,这个三人小组能否进入阿富汗这片战乱中的神秘土地。 10月23日,我们采访小组一行3人踏上了阿富汗的领土,实现了中国记者在阿富汗土地上零的突破。当天,第一篇以新华社为电头的稿件从这里发出。  相似文献   

14.
历险阿富汗     
2004年7月13日至17日,我随外交部新闻司组织的中国新闻采访团前往阿富汗采访,短短5天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当时还是阿富汗临时政府总统的哈米德·卡尔扎伊、联合国驻阿富汗特使等重要官员,参观了戒备森严的驻阿富汗联合国兵营,经历了带着保镖采访和从雷区边缘走过的危险。这一经历对于我这样一名习惯于在和平环境下采访的记者来说,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作为本次采访活动的重头戏,到阿富汗的第二天,我们便被通知准备好采访临时总统卡尔扎伊。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卡尔扎伊优雅的风度、机制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折服以外,感触最深的就是采访前经历的安检。 经历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安检" 7月14日下午3点半,前来阿富汗采访的中国记者准时  相似文献   

15.
今年4月1日上午,在南中国海上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美撞机事件”。事件发生后的当晚,我通过互联网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经海军政治部首长批准,我奉命随中央新闻传媒记前往海南岛陵水机场进行采访。这次采写活动的最突出收获是,初次尝到了学习和运用采访心理学的甜头。实践告诉我:心理学是个宝,新闻采写离不了,特别像“中美撞机事件”这样的重大事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五)拿破仑古 堡欢迎会 在马尔凯大区安科纳市采访的日子里,我们几乎和大海结下了不解的情谊。每一个活动都和海连在一起。行在海边、住在海边、参观在海洋港务局、游览海滨浴场、拍摄码头、新港和造船厂。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能勾起人怀念的还是奥法尼亚镇的拿破化仑堡的欢迎晚会。  相似文献   

17.
罗马大轿车平稳地驶下高速公路,一个急转弯又驶上了窄小的柏油路。咋一看去,车大路窄,老怀疑是否轮胎脐出了路面。窄窄的上山路,坡度陡的惊人。顺着挡风玻璃仰面望去,曲折的盘山公路上端,一座古堡在残阳映衬下显得迷离神秘。我们今天就是应邀来古堡参加在这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古堡艺术节的。 在身着节日盛装女主人的热情欢迎词中,我们  相似文献   

18.
采访在子夜     
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采访。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降临我们安徽巢湖市以后,我忧心如焚。可我们电台刚刚开播,人手少,我只得留在台里值班。我多么渴望能奔赴一线采访。机会来了。7月6日下午5点,西南风骤起,至晚上7点,风力达七八级,巢湖北岸各大圩口纷纷告急。晚8点,我来到电台。风声、雨声、声声撞击着我的心。我与市防汛指挥部保持“热线”联系。晚8点半,指挥部告诉我,“城防工程告急,地、市直机关近万人正奔赴贾塘圩南埂抢险。”夜里12点下班后,我便直奔1华里的城防贾塘圩南埂。在埂堤上,我竟然碰到年已81岁的市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采访     
我在1956年去伦敦,在英国住了将近四年。每个人也许都有这样的体验:初到一个陌生地方,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印象特别深刻。何况我又是第一次作国外记者,第一次到资本主义国家,而英国又是个颇有典型意义、正在急剧没落中的殖民帝国。当我看到英国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和寄生性,看到尖锐的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看到在“美国生活方式”影响下的英国社会道德败坏……这一切现象的时候,便总想在报道政治、外交斗争之外,写一些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各个侧面的通讯或特写。我体会到:通讯和特写,是揭露资本主义制度腐朽没落、暴露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极有力的武器,它是抽象、说理的政治评论和简短朴实的新闻报道所代替不了的。有人曾认为、常驻在国外的记者,写上两年的通讯,就会把题材写完。这是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事实上,通讯的题材是写不完的,因为客观事物不是静止  相似文献   

20.
不涉深水,难缚蛟龙;不登高山,难采灵芝。作为常年“蹲”在黄土高坡的人民日报记者,深感这里的人民虽然还不富有,但只要我们肯于采掘,仍能找到新闻的金矿。去年10月,欣闻全国贫困山区经济开发经验交流会在陕南白河县举行,心想,这正是上山采“灵芝”的好机会,我便搭汽车翻越秦岭,再转乘火车,路远迢迢来到安康最东部的白河县。位于秦巴山区的白河县因三面与湖北接壤,古有“秦头楚尾”之称。由于地形陡峭,汉江在山间环绕,人们戏称,从县城扔一篮球入谷,要到武汉去拾。就是在这样条件险恶的山区贫困县,干部群众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