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趋向共产主义文明的重要阶段性实践探索,承接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科学视域,提供了21世纪走出“异化文明”政治哲学方案。在文明发展的主体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消解了“资本主体”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压制与奴役,以“人民主体”为价值导向,实现了文明主体的逻辑变革;在文明建构的秩序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扬弃了资本主义文明市民社会的根本立基,以“人类社会”为原则规范,启幕了在利益共享中朝向终极正义追寻的文明格局;在文明存续的理念之维上,人类文明新形态解构了资产阶级虚假的“普世价值”幻象,通过弘扬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了全人类的共存与美好之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着人类文明理论宝库。文明在文化中生成。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生成中,有三个基本面向:在文化思想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性和主体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之魂;在文化根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为邦本”“以义制利”“和为达道”“天人合一”赋予人类文明形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之根;在文化使命上,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航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路向。  相似文献   

3.
当今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愈演愈烈,商业文化已经成为主流文化。随着商业性竞争的加剧,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商业竞争白热化危机、财富危机、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冲突危机等九大危机已经摆在人类面前。危机主要表现为一个“争”字,而“争”的根源在于商业文化。要解除危机,人类的主流文化选择应该是农本商末。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是当代不争的事实,更是21世纪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主线,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升级,它的影响早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扩散到人类的政治、文化生活诸领域,形成了所谓“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整体轮廓。随着21世纪的来临,文化在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全球化也便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超越、对科学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方面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觉;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三大文化资源”、贡献“两大价值理念”方面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信;从道路自强、理论自强、制度自强、社会文明基础自强、对外传播自强等方面赓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只有守正创新,才能更好担当起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历史使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高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数学已经融入人类的文化发展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教育,首先是教育,育人是根本,数学知识只不过是一种载体而已数学教育不仅应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有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课程应该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新课标强调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求尽可能将其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冯爱婷 《师道》2007,(7):54-55
与其给予学生整个世界,不如为学生插上人文翅膀。 到底什么是人文?我觉得简单,人文,一个是关乎人,一个是关乎文。关心人类,关心他人,关心人类文明,关心人类文化,加起来就是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全球化的语境中,关心人类教育事务莫过于关心文明与文化。文章以学者张涵“从文明范式看人类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中的相关观点作为观察并思考教育的背景材料,基于思想理论资源的共享与共创,聚焦于“文明与文化”的交融与互动的走势,讨论了活跃在人类文明转型中的有关教育再生性机遇、教育在中华文明复兴中的使命等问题。认为放眼寰宇,倡导走生态式和谐文化教育之旅,可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想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科学的发展催生人类文化内涵和心态的变迁。结合科学发展史分析了西方文化心态在面对自然、人类自身、科技本身与人类文明、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四个方面的演变,其反思性的结论对于人类文明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未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全球资本主义不仅杜绝不了人类的战争,而且会使人与自然之间的“战争”升级,使人类在生态危机中越陷越深,人类为走出生态危机,必须打破关于科技的神话和关于市场的神话。  相似文献   

11.
“以言为先,言、文并重”是很多人认同的一个文言文教学原则,但它依然没有明确“文言文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文”的落脚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经过新课改的深化,无论新老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有了基本的共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顾艳艳 《海外英语》2023,(23):96-98+105
“产出导向法”(POA)是文秋芳教授结合课程论和二语习得理论提出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大学外语教学理论。新时代的大学外语教学为教师们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培养“中国特色”人才等新使命,这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高度一致。笔者在讲授大学英语模块课程中国文化与翻译时,尝试使用了“产出导向法”,文章将从教学背景、对象、流程及反思几个方面论述“产出导向法”如何有效地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中。  相似文献   

13.
许淑媛 《教书育人》2007,(10):60-62
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为人之道,培养优良品德,培育人;“授业”就是讲授文化知识,即教书;“解惑”是指解答做人和文化方面的疑难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教书育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马书敖 《新疆教育》2013,(11):78-78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从文明发展史高度创造的崭新文明观。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起点,是顺应“两个大局”时代语境的必然产物,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升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与发展。从要素构成层面入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全人类的视域范围,以“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核心内容,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崭新路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指明“新航向”,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跃升竖立“新航标”,同时必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新航路”。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孟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为其核心,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是流传于世至今没有中断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植于此深厚沃土中。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成果。传统文化属于第二种文化的概念范畴。它是人类历史人们共同追求的文化准则。比如“向善”,从孟子的“性善”论到现代人褒扬的“善良”美德,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圣贤所积极追求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有如“诚信”,“忠孝”的传统,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其重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运动为西方国家带来了昌明与繁荣,但与此同时,西方机械唯物论、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等现代价值理念也导致了现代性的“合法性”危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动和盛行正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叛与重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试图在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有机主义的后现代世界观,以期重塑抑或重振西方现代文明。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核心理念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它们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为人类文明的延绵甚或重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技无度发展与自我超越,使得人文科学被冷落、被遗忘以及人文精神的衰微,导致现时代日益深重的“科学危机”或“文明危机”.通过科技对人文的影响、科学与人文分离的原因的论述,在历史的人文反思中得到启示:从科学走向人文、进而求得“两种文化”的统一和平衡,是我们克服当今人类社会种种重大危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性的危机、想象力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一方面深入挖掘文化的生态内涵、凸显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割裂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从多视角透视生态危机产生的复杂原因,进行综合的文化诊断、文化治疗,以便从根本上变革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20.
慕旗娟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39-41,57
在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如何化解“文明的冲突”,促进人类文化事业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沟通,交流合作,实现良陛互补,建立普世性的伦理,其急迫性已变得刻不容缓。中国“和谐包容”、“和而不同”的传统“和”文化,为解决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