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3 毫秒
1.
朱天香 《新闻前哨》2005,(12):45-45
非事件性新闻是相对于事件性新闻而言的。事实表明,非事件性新闻中,其实是有新闻事件的。我们探索非事件性新闻的事件化报道,其要领就是将非事件性新闻中的事件“拎”出来。 把问题“拎”出来 有些非事件性新闻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平静的状态,就像平静的湖水中有危机,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有时反映在多个地方,多个事件上。把问题“拧”出来,就会一石击起千重浪,就会成为读者关注的“事件”。  相似文献   

2.
著名报人范敬宜先生曾说“要把‘题眼’拎出来,让标题‘眺’出来”。在平面媒体,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心灵的窗口。一旦把“题眼”拎出来,让标题‘跳’出来,就会给文章增色添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石可琰 《新闻窗》2011,(1):30-32
近年来,随着部分围家地区经济过热,全球问题日益凸显,危机事件此起彼伏,从“911事件”,“次贷”危机到“非典”和“汶川地震”,世界似乎没有平静过。较之过去,危机事件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影响的人数更多.范围更加广大;二是随之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蔓延,  相似文献   

4.
洗澡     
乔勇 《出版参考》2006,(10):14-14
小时,讨厌洗澡,特烦听妈唠叨:“洗洗你耳根子上的泥!”爸偶尔会带我去“清华园”泡澡堂子。洗澡我根本没兴趣.去只是想吃东安市场的豌豆黄儿。在那儿最叫痛苦的是.泡到半截,闯进一爷们,光着,肚皮上裹一浴巾,手缠一毛巾.把你从浴缸里拎出来,翻过来掉过去一通暴搓.把你弄得同一只刚拔完毛的鸡没什么两样。  相似文献   

5.
曾小洪 《声屏世界》2004,(12):48-48
同期声运用得好,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得不好,不但不能增强新闻现场感,甚至会产生破坏主题、画蛇添足的负面效应。目前记者在运用同期声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把同期声拍摄当作“顺手人情”。有些记者在采访时,本来采访的素材已足够了,生怕冷落了人家,就说:“某某领导,您也说上几句吧!”于是这位“领导”就对事件来个离题万里.不着边际的“深刻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说的媒介介入事件,有必要与媒介策划事件区分开来。后者是指由记者参与设计、促成发生并予以报道的事件,媒介所报道的事实不是客观发生和存在的,更是由媒介主动“制造”出来的。比如有的媒体以救助弱势群体为由头,牵头组织募捐活动,并且不失时机地大肆进行自我表扬,把自己当作报道主体。在这种媒介策划事件中,事实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媒介有意安排的。  相似文献   

7.
“媒介事件”的概念在传播学中由来已久,丹尼尔·戴扬和埃利胡·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电视现场直播》一书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遂个“戴卡”定义,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电视”和“历史事件”,而电视无疑在该定义中处于核心地位。事实上,所谓“媒介事件”在这里就等同于“电视事件”了。  相似文献   

8.
古人取唐诗命题作画,曾流传着“深山藏古寺”的佳话,颇为发人深思。画家在反映“深山藏古寺”这一题旨时,没有走前辈群贤的老路,而以独特的表达技巧,为人盛赞不已:画面上没有出现古寺,而是在通往深山幽谷中,画了一位快要消失在密林深处的小和尚,他肩挑了一担水。画中之意已使人一目了然矣!就画而论,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在不同作者的“操作”下.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写非事件性新闻,同绘画一样,是否也需要讲点“工艺学”,也有个对题材如何“操作”的问题呢?我们切不可一讲写非事件性新闻,就只能“自古华山一条路”——“…  相似文献   

9.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买方市场”的到来使任何一家报纸都必须有所作为,否则就会坐以待毙。在生存竞争和利益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注重“事件营销”,抓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力争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从而获得最大的回报。但是因为各家报纸的水平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透过"疫苗事件"看新闻报道的风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轰动一时的“高露洁事件”刚落下帷幕,发生在泗县大庄镇的“疫苗事件”又一次吸引了国人的眼球。也许,在SARS流行为社会大众切实感受之后.新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份量有了全新的认识。公共卫生事件事关公众生命健康,社会大众对相关的新闻报道就有一种本能的知情欲望,对于媒体来说,这不啻是吸引受众的绝佳时机。但是,新闻媒体在“高露洁事件”中的表现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空穴来风的新闻报道所具有的风险性并不比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来得小。  相似文献   

11.
“两会”年年开,报纸年年报。在看了大量报道并予以比较以后,笔者发现有一个问题值得媒体注意——代表、委员们都发言,发言的内容中的确包含有新闻,但全盘照搬这些发言的报道并不是好新闻。换言之,媒体应该善于把新闻从发言中“拎”出来。  相似文献   

12.
同一个故事新闻,被不同的新闻人撰写,可能出来的作品会有部分重复的内容,所以这冗长的内容会对读者造成一定的困扰,加大了新闻浏览者把握重点的困难,观众在短时间内不能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和主题。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新闻故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以及规划。在本篇文章中,讲到基于故事的新闻事件专题分析方法,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把视觉的效果与功能融合进去,把一个新闻故事集中地表述出来,针对故事之间的相同程度进行研究,让故事与故事之间相互依存,让一个立体的专题结构展现出来,更清晰地反映故事是如何发展和延伸的。通过大量的实验说明:故事的新闻事件专题分析法可以把故事的发展动向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呈现出彼此相关的信息,这对于新闻事件的阅读具有深刻并且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翻开报纸,或在广播电视里,我们常常便会发现这样一种新闻:它既不是对一个独立事件的叙说.也不是对一个固定人物的描述,而是环绕一个鲜明的主题.由多个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新闻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很强的指导性。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类别的划分上,如按照新闻事实的时差性与事件性特征来划分.便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两个品种。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是新闻宣传中最为常见的两个重要品种。事件性新闻历来为新闻界所重视.这自不待言;非事件性新闻也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14.
近来在传播界被提及较多的一个词是“危机公关”,无论是社会事件还是其他媒体事件,对危机处理的不同态度会导出截然不同的后果,显示出危机公关艺术水平的高下。 就媒体来说,因为会遇到无法提前预测的“危机事件”,同样也有一个如何进行危机公关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目前还未引起广泛的关注。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有意识地探讨媒体的危机公关问题,可  相似文献   

15.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16.
“新闻事件”是否可以经营策划?新闻传媒机构是否会因为直接参与策划而使其报道的客观真实性遭到质疑?本刊自今年第三期发表郑鸣的文章《新闻事件“可以经营和策划吗?——就目前新闻界值得注意的几个动态质疑》以后,陆续收到一些稿件,对上述问题各抒己见。我们真诚地欢迎对此话题感兴趣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能参加讨论,发表高见。我刊还将适时组织专题研讨活动,以使各方人士就此进行深入地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17.
标题,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对一篇文章来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总编辑手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抓精品首先要从标题抓起。”他还强调,做标题,一定要设法把“题眼”拎出来,加以强化,切忌用“官题”。文贵创新,标题亦然。要让标题“跳”出来,“活”起来,  相似文献   

18.
某部一位通讯员将单位领导的一篇理论文章传真发到我手中,一看开头.写了一段300多字的“编者按”,把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提纲挈领地拎出来.强调其观点十分重要云云。这事让我甚是纳闷:写“编者按”完全是编辑的事。通讯员怎么越俎代庖干起编辑的活了?说实话,此举让我大为不悦,这不只是低估了我做编辑的职业道德.也低估了我的智商.  相似文献   

19.
吴超 《军事记者》2011,(11):37-38
近些年来.有不少新鲜事儿在新闻圈里冒了出来.不经意间就多了几分思考,有了些许感慨。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算作是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冷思考。 一、都是谁在发布新闻? 素以能“炒作”而闻名于世的新闻界,现在似乎逐渐哑火了。现象有三:一是不少“硬新闻”都是始于网络后才见诸报端:二是记者总是迟于新闻事件进入:三是记者写的稿子似乎远不如“草根们”写的稿子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相似文献   

20.
我们看到,媒体在报道有关“老人摔倒反诬救助者”的事件中,很少去进行扎实的调查,还原事情的经过及影响。一些报道甚至不去采访一下当事人,这样的报道出来后就难以谈得上客观、公正和全面,它只把事情的一个方面或表象呈现给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