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计 《中国记者》2015,(2):12-15
1月22日,在新华社党组专门召开的汤计同志记功表彰暨报告会上,汤计同志深情满怀,他说:"社党组给我这个新华社的老记者荣记一等功并给予重奖,这是对一个记者职业生涯的最大肯定,也使我为有幸成为‘新华社记者’而骄傲和自豪。虽然今天接受颁奖的主角是我,但我以为这个奖项是颁给所有新华人的。正是有了新华人的团队精神、职责担当、爱岗敬业……我们才能无愧于党中央的重托,才能无愧于人民群众的期待"!本刊特摘要刊发汤计同志在会上所做报告,以便于同行间的交流、思考。  相似文献   

2.
汤计是谁?"万里大造林案"、"‘王木匠’诈骗案"、"草原巨贪徐国元"、"黄金大盗宋文代"等相关报道和"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人民的好警察郝万忠"等重磅新闻作品均出自他手。但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呼格案"的最早报道者,6篇内参,9年坚守,最终助力呼格吉勒图平反昭雪。就这样,他也被从幕后推向台前,成为一颗被追逐的星。1月13日,人民日报内参部邀他做客青年读书会,主题为"汤计和他的内参",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虽然早已知晓他  相似文献   

3.
呼格吉勒图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法治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为了这迟来的正义,许多人做了大量艰苦的努力。其中,一位媒体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9年持续关注该案,先后为此案写了6篇情况反映,切实推动了事件的进程。近年来,类似的冤假错案不断被媒体曝出,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在不断进步,但也有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不到的角角落落,为了寻求  相似文献   

4.
难在何处     
美国有个名叫琼斯的新闻记者,极为羞怯怕生,有一天他的上司叫他去访问大法官布兰代斯,琼斯大吃一惊:“我怎能要求单独访问他?布兰代斯不认识我,他怎么肯接见我?” 在场的一个记者立刻拿起电话打到布兰代斯的办公室,和大法官讲话:“我是明星报的琼斯,我奉命访问法官,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很快,他放下电话,对琼斯说:“你的约会安排好了。”  相似文献   

5.
2015年1月",呼格吉勒图再审被判无罪"在北京被评为"2014年中国新闻法治十大影响力事件"之一。而推动冤案得以昭雪的新华社记者汤计从幕后走向台前,他以"人民至上"的情怀引发了新闻界关于如何当好记者的思考,笔者的感受是:新闻工作者要把"人民"记在心中。  相似文献   

6.
五年前,我到一个村子去采访,围了一大群人来看。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只猴子,心里很不是味儿。一位老大爷说:“我活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记者同志是个啥样儿,今天开眼了。”他希望“记者同志下乡来,听听我们农民的话,看看我们农村的样,这联产承包责任制可是个好东西。”几位青年人,热情邀我们“合个影儿”,说是“让我们也光荣光荣”。当时我为此而着实  相似文献   

7.
八十八岁的红学家俞平伯今天乘飞机赴香港作《红楼梦》研究演讲。在首都机场,记者为他送行。他说,早晨五点钟就起来了,六十五年前去香港,香港还象个村落,如今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记者看到他衣着单薄,问他冷不冷,他说他不怕冷。谈到这次乘飞机,老人的童心再现,说“一九三五年我乘飞机,由上海来北京,还瞒着母亲,自那以后没乘过飞机。”因飞机晚点,到民航宾馆小憩.他高兴地说:“真有趣,想不到跑到这里过了半天。”  相似文献   

8.
记者主持人──水均益王恬在水均益的办公室,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是星期二了么?”紧接着,他拍拍脑袋说:“忙晕了。”或许正是为了寻找这种紧张工作的感觉,水均益在1994年从新华社国际部调来中央电视台,做了一名电视记者主持人。谈话刚刚开始,水均益...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当年曾把他的文学称为“遵命文学”。若将“遵命”二字推及新闻,我认为我们今天也存在着“遵命本报讯”——恕我生造了一个概念。众所周知,鲁迅的“遵命文学”,遵的是无产阶级之命,遵的是人民大众之命。若从这个涵义上讲,“遵命本报讯”就是合乎潮流,顺应民心,无可非议的。天公地道地说,今天的中国记者,就其绝大多数而言,拿起笔来是愿意遵这个“命”的,这点基本估  相似文献   

10.
距呼和浩特市区10多公里的大黑河村,有片白桦林,林中有一座孤坟,简陋的墓碑上没有生卒年月有,只写着“呼格吉勒图”五个大字。在蒙语中,“呼格吉勒图”意为“幸福的地方”和“大好前途”。但这个名字的主人并未享受到这样的祝福。18年前,不到19岁的呼格吉勒图被判处犯有流氓罪和故意杀人罪,死刑。  相似文献   

11.
“做好一个人民的记者”———石西民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杜翔石西民同志是我党“宣传文化方面杰出组织者、著名报刊活动家”。作为石老的同乡晚辈,我从小就听说有关石老的事迹,但认真研究他的作品,却是在他逝世10年后的今天。展读他的新闻作品和晚年回忆录,我为那...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4.
我从来想过我会当记者,即使是在充满五彩瑰丽梦幻的孩提时代.我的父亲是一位记者,一位非常出色、敬业的记者,他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在工作中,颇受人尊敬.然而这样一位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老记者”却不希望他的三个女  相似文献   

15.
采访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我是从现在已很难见到而十年前是伟大发明的电脑软盘开始的。那时他是浙大计算机系主任,我是新华社记者。今天,我打开写有“潘云鹤材料”的BASF牌电脑软盘,品味潘云鹤当年的一系列诗作,也就有了用多年多次采  相似文献   

16.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17.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圈里,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个流传甚广的绰号——“唐老鸭”。《我从战场上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详细记述了他的传奇经历。和许许多多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记者。 踏着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如约到了“唐老鸭”的家。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背稍稍有些驼,架副眼镜,乐呵呵的,很是憨厚。我与他相距如此地近—— 这就是“唐老鸭”? 记者哲学——忘了卡帕是谁 进入“唐老鸭”的家,我就开始在能看见的空间里到处寻找卡帕的照片。  相似文献   

19.
他,关起门苦思冥想,后,只得另请“高明”一篇通讯放在我的面前,题目空白。“你怎么没写题目呀?”我问通讯的作者——一位青年记者。“让编辑去标,我想了几个都不理想,算了。”他回答道。这位青年记者采访能力挺强,文字也不错,可是,做不好一个标题,只得付诸阙如。看来,他的基础还不扎实,缺乏新闻工作的全面训练。在我工作的那个报社,还有不少记者不会写言论。有人采访了一个“打得响”的先进典型,感到应该配个言论.扩大影响,就向部主任提了出来.部主任请他自己执笔。这一下可苦了半天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最  相似文献   

20.
韩进如今是北京一家正规媒体的记者,这次在北京奥运会顺义区比赛的报道中,因表现出色而受到了所在报社的表彰.提起做记者的过程,他说: "走到今天我并不轻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