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先抑后扬”、“欲扬故抑”辨有的教学参考书上说,《荔枝蜜》这篇散文,作者先从“不大喜欢”蜜蜂说起,是用了“先抑后扬”,“欲扬故抑”的写作手法。这样写使文章富有波澜,更能吸引读者。我担心这样讲会使学生认为,凡是要“扬”的事物,都可以先“抑”一下,而且,由于这样一“抑”,就可以吸引读者的兴趣。离开作品内容,脱离作者思想,很容易把写作技巧讲得很“神”。其实,说“妙”也不“妙”。《荔枝蜜》  相似文献   

2.
概念解说: “抑扬”手法是古今诗文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按“抑”、“扬”出现的先后,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但他却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  相似文献   

3.
“抑扬”手法是古今诗文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按“抑”、“扬”出现的先后,它可分力“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但他却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  相似文献   

4.
转化后进生关键要讲究艺术,而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辩证法就是教育艺术的体现之一。“抑”“扬”有致,相得益彰“抑”和“扬”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对基本矛盾。“抑”就是教师对后进生的责备、批评以及处罚等负强化手段;“扬”是指教师对后进生的表扬、鼓励以及奖赏等正强化手段。后进生的个性不同,对“抑”和“扬”的心理需求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能“抑”“扬”有致,相得益彰。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用“扬”的方法教育后进生。但是,由于我们经常摆脱不了对后进生的心理偏见,总觉得后进生身上毛病多,优点少,往往把表扬当作批评一席谈的“添加剂”或“点缀品”,牵强附会,“扬”了不该扬的东西,效果反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人和事总是纷繁复杂、充满矛盾的。所以,反映社会生活的记叙文在安排情节、刻画人物方面不妨“矛盾化”,在矛盾的统一中掀起波澜,尽显精彩。一、抑扬法。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一个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时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第十册《鸟的天堂》一课,重点部分 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静态美。作者第一天傍晚经过鸟的天堂,只鸟不见,见到的是大而美的榕树,于是产生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的喟叹——抑。再写动态美。作者第二天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所闻“到处都是鸟声”,所见“到处都是鸟影”,于是产生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叹——扬。写静是为了衬动,先抑是为了后扬。抑扬  相似文献   

7.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也尝试用“扬”和“抑”,作为一种强调手段。为达目标先  相似文献   

8.
作文最忌没有特色。许多同学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平铺直叙,读起来像是喝一杯白开水,没有味道,很难吸引读者。有特色的作文就是不落俗套,新颖别致。把作文写出特色的方法有很多,如制造悬念,利用对比等。今天就教你运用“先抑后扬”的构思方法。所谓“抑”就是贬低,“扬”就是赞扬。在语文课里有一篇《可爱的草塘》就是运用“先抑后扬”的范例。作者开始写“初到北大荒,感到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也看完了,时间一长,觉得没意思。”这是“先抑”,给读者的印象是北大荒不值得留恋,没有引起兴趣的东西;接着写被妻妹小丽带到草塘,立刻被草塘的…  相似文献   

9.
话题1:抑与扬内涵解读“抑”和“扬”的词义比较简单,这就给构思带来了难度。因此,开阔思路最重要。根据文题材料的提示,可以分别从动作和状态两个角度对抑和扬进行扩展性理解。贬责是抑,褒奖是扬;收敛是抑,扩  相似文献   

10.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直头布袋”文章令人一览无余,不会引起读者的兴味。大凡优秀的作品总是波澜起伏、曲折有致的。抑扬是形成文章波澜曲折的一种常见的艺术技巧。运用抑扬手法,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可以先抑,也可以先扬。先抑后扬,抑是为了扬;先扬后抑,扬是为了抑。前面的抑或扬不过是假象、错觉,后面  相似文献   

11.
老叶 《现代语文》2003,(11):24-24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邃的佳作。细心体味,具有以下艺术特色:一、独具匠心标题新。《山海经》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作者情思的触发点。正因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长妈妈才让“我”感激和怀念。标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和范围,突出了主旨。二、欲扬故抑中心明。1至12段先用“抑”笔,写阿长名不清,貌不扬,行不正,睡不雅等“缺点”。从第13段起至结束,用“扬”笔,重点写长妈妈以一个文盲保姆之身,居然为“我”买回了《山海经》,这一震撼童心的霹雳,使这个底层的劳动妇女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篇末,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  相似文献   

12.
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法,主要用于战役行动中的伪装.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若将此计用于我们小学生的作文之中。就是进行一种重复性假象铺垫。当读者即将或者已经产生错向思维时,突出奇招。攻其不备,“啊——”使读者在惊叹中豁然,从而受益、受启。得到作者想得到的目的。其技巧相似于我们常说的“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作品里以抑扬技法来写人、记事、绘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技巧。所谓“扬”,就是抬高,即对人、事、景的褒扬情调的高昂;所谓“抑”,就是压低,即对人、事、景的贬低,情调的低沉。抑和扬是一对矛盾,运用得好,两者是可以在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中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刘熙载在《艺概》里说;“抑扬之法有四:曰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刘氏之说,概括了抑扬之法的四种基本类型。其中运用最多而最为有效的则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及由上述四种类型派生发展而来的抑扬交错三种。至于欲扬  相似文献   

14.
【一技】抑扬,本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在写作方面则指情感的贬与褒,气势的敛与发,笔力的柔与健等。它是作者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或展开故事、刻画人物、说理议论时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唐彪《读书作文谱》说:“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力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可见,抑与扬在写作过程中是对立统一且相互依存的,二者并用,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既可造成文势的波澜起伏,更能使艺术形象光彩照人,思想感情鲜明突出。抑扬的形式有四种:“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抑,欲扬先扬。(刘熙载语)”。而…  相似文献   

15.
《文竹》借物咏志,借竹抒情,立意隽永,构思新颖。文章已展开大部, 对文竹精神的褒奖态度却深藏不露。作者不仅以“抑”笔开篇,且“抑”笔频出,一“抑”再“抑”:外形“纤瘦”且“时青时褐”,一抑;气质“文弱”、“病容凄楚”地“挣扎”,二抑;其影“牯败”而“柔弱”,三抑;“铁线”似的“幼茎纤枝”只能独占“两寸见方的空间”,四抑;“微风”中就“摇摇欲折”,五抑;“娇生惯养”难侍候,六抑;“苍颜衰鬓颓然乎其间,凄凉待毙”,七抑。至此,似已“山穷水尽疑无路”,正在读者疑惑时,却见“抑”笔尽而“扬”笔自然转出。  相似文献   

16.
挪威作家克努特·汉姆生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发表演说时,已经61岁,但他的演说不仅充满着深邃的思想,而且激荡着青春的热情、四射的活力。在写法上,作者做到了三个“谐合”:一抑、与扬的谐合演说一开始,作者就说自己在受奖的“盛情场合”感到“不知所措”,甚至觉得“已经飘飘然  相似文献   

17.
表现手法的鉴赏是历年高考古诗鉴赏的重点和热点,而对表现手法中抑扬、动静、虚实和正侧的鉴赏又是高考考查的难点。下面就对这四种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事例作一些说明。一、抑扬: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的表现手法。具体运用时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比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汉文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求贤”、“访逐臣”写出了汉文帝的求贤心切,…  相似文献   

18.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按照生活的原型,采用白描手法,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阿长是一个旧式劳动妇女的典型。作者穷其形、尽其相,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鲜活动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抑”和“扬”写作手法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9.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沦凡人还是伟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缺陷,或是身体上,或是精神上,或是品行上……高明的作者往往不回避人物的“缺陷”“缺憾”,而是采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恰到好处地将人物的“缺陷”当作一种特殊的“缺憾美”来写,  相似文献   

20.
抑与扬,是艺术家描绘环境和刻划人物时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和倾向。抑,就是有意把环境写得压抑、有意把人物写得猥琐;扬,就是有意把环境写得光明,把人物写得出众。抑与扬,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抑可以转化为扬,扬也可以转化为抑。欲抑先扬,先写吉祥如意,歌舞升平的场面,使读者误认为环境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最后笔峰一转,悲从天降,使读者心理失去平衡。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一开始写杨贵妃获唐玄宗宠幸后,享尽荣华富贵,杨氏一家鸡犬升天。然而乐极悲生,“安史之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