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国荣 《物理教师》2008,29(11):56-57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不仅是自然界普遍遵守的规律,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强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2.
中学物理中 ,能量定律有 :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对初学者来说极易将这些定律相互混淆 ,导致应用时出错 ,如何理解把握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本文作些分析探讨 ,供参考 .一、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 ,也不能凭空消失 ,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这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理解这个定律时应注意 :①某种形式能的减少 ,一定存在其他形式能的增加 ,且减少量等于增加量 ;②某个物体能量的减少 ,一定存在其他物体能量的增加 ,且…  相似文献   

3.
能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是: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4.
王志勇 《物理教师》2005,26(1):21-22
电荷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电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这个实验规律称为电荷守恒定律.我们知道物体带电的实质就是电子的得失,在接触起电中,也是由于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外一个物体得到电子,若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  相似文献   

5.
一、填空题(25分,每空1分)1.用条形磁铁的磁极去靠近磁针时,它们并没有接触,就发生了力的相互作用,是因为磁体的周围空间存在着。磁铁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铁的极出来,回到磁铁的极。2.能量既不会凭空,也不会凭空,它只会从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3.公共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渐渐进入车站,最后停下,在这过程中是能转化为能。4.面临日益逼近的能源危机,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能源的和。5.功率为100W的用电器,正常工作20h,消耗的电能为。6.有标着Pz220-60和Pz220-50的甲乙两盏电灯,把它们串联…  相似文献   

6.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中学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定律.其内容是: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耆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中学物理中,由于定律的给出是在《分子运动论&;#183;热和功》一章,练习题较少,学生在往后的应用中比较生疏,其实物理习题中,有许多题可用能量守恒定律去解答。且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7.
“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这就是被恩格斯誉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的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综观整个中学物理的篇章,可清楚地看出能量是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主要线索之一.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分析解决一些以能量为线索联系各部分知识的问题时,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1)普适性.在物理中,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虽然都有自己的特定规律,但都可以统一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之中.(2)简捷性.在许多情况下,利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时只需考虑初状态和末状态.而不涉及中间过程,从而避免了繁琐的数学运算.  相似文献   

8.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四个能量定律是有内在联系的 ,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就会明确各个定律的适用条件 ,从而为正确、灵活运用各个定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内容是 :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 ,也不能凭空消失 ,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 .一、从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到机械能守恒定律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可知 ,如果一个系统不对外界作功 ,外界对系统也不做功 ,系统和外界没有能量传递 ,那么系统的能量的变化量△E总 =0 ,能量的变化量包括动能…  相似文献   

9.
一、路线和路程所谓机械运动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改变.而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总是沿着一个一个紧密相邻的位置连续进行的,决不可能从某一位置出发,“越过”空间某些邻接位置,凭空到达另一个不相邻接的位置.物理学  相似文献   

10.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十分重要的定律,其内容为: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中学阶段涉及到这几种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动能E_k=(1/2)mυ~2,重力势能E_p=mgh,弹性势能)、内能、电能、光能、原子能以及化学能等。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但总的能量保持不变。如果我们能分析具体情况下有哪几种能量参与转化,就可以根据能量守恒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掌握物理现象中的本质,又能简化问题,特别是某些变力作  相似文献   

11.
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自然界中存在多种物质运动形式,机械的、热的、电磁的、还有化学的、生物的等等,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能量.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但总量不变.能量是在各种运动形式中对运动的共同量度.能量通过做功来实现转化,功是实现能量转化的方式和手段,同时也量度了能量的转化.热量是内能转移的量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物理教师》1985年3月号刊载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吗?》一文,作者通过对完全弹性碰撞进行分析后写道:“当发生完全弹性碰撞时,做功过程并未伴随能的转化,而只发生动能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转移或传递”,我们不能同意这个结论。能的转化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正如作者在文章一开头所引用高中《物理》甲种本所说的:“在机械能不守恒的运动中,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发生转化。”作者在列举的第二种、第三种情况中,承认“动能转化为内能。”同意“功  相似文献   

13.
<正>在学习完能量守恒定律后,我们明白了能量是不会凭空出现的,也不会是凭空消失的,往往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实质上,我们仅仅理解这些知识是不够的,而应该在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联系日常生活案例,对平常见到的各种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有效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一、能量守恒定律相关概念能量是以各种形式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了解能量即存在的不同形式,并会描述各种能量及与生活的联系,从实验得出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能量还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相似文献   

15.
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是物质运动的一个基本定律.能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物质因运动形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形式的能量.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只能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不同质的运动形式,因而能量也是不灭的.某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能量,在特定条件下,必然地转化为量值相等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就是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例如,作机械运动的物体在摩擦和碰撞时,就必然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等量的热能(分子运  相似文献   

16.
正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重要内容之一,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对这两个定律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异。能量守恒定律几乎成为常识,深入人心;而动量守恒定律只是解题的工具,学生会用,会算,却不能理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首先让我们看看教材对这两个守恒定律的表述。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  相似文献   

17.
一对作用力的总功,有以下三种情形:1.总功为零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如果分别对两个物体做功,且这两个功的代数和为零,说明这对力做功的结果使机械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机械能并没有与其它形式的能发生转化.如果这一对力做功的代数和不为零时,则说明这一对力做功的结果是除了使一部分机械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此外还有机械能与  相似文献   

18.
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能 ,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能的起点 .学习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 明确能量的初步含义能量的概念是从功的角度引入的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 ,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如高处的水落下来 ,冲击水轮机做功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里同学们应明确以下几点 :(1)能是物体所具有的 ,离开了物体 ,就无所谓能量可言了 .(2 )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 .(3)能不是功 ,有做功的本领不等于物体做了功 ,它可以不“发挥”出来 .(4)在条件具备时 ,消耗能可以对外做功 .(5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 ,只有通过做功…  相似文献   

19.
一、核心知识阐释 1.概念辨析 (1)功与热 相同点:在引起物体内能的变化上是等效的。不同点:热传递是一个物体的内能转移为另一个物体的内能,做功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十五、用转化法解题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通过适当的变换,往往能变成你熟悉的简单的基本题,这种变换在数学上称为“转化”,就是改变思维角度,变化思维方式,将问题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作“转化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