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将自己奉献给新时代的第一本诗集题名为《女神》。 “神”是人建立起来的崇拜对象。面对新生活的郭沫若正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崇拜对象。这是青春的需要。无所崇拜的青春苍白无味,无所崇拜的青春简直不配叫“青春”。二十七岁的郭沫若本已处于告别青春的年龄,而在他,生命的青春与诗的青春仿佛刚刚开始,他以青春的血性感觉着“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梅花树下醉歌》他又以青春的真诚朗声宣布:“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题名为《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当时郭沫若29岁。“神”是人建立起来的崇拜对象。面对新时代的郭沫若正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崇拜对象———这是青春的需要。虽然郭沫若已处于告别青春的年龄,而生命的青春和诗的青春仿佛刚刚开始。他以青春的血性感觉着“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梅花树下的醉歌》)他又以青春的真诚朗声宣布:“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是个偶像崇拜者》9行诗中,竟出现了22个“崇拜”。郭沫若体认了“偶像崇拜者”与“偶像破坏者”的双重身份。破坏的是虚饰的偶像。同时…  相似文献   

3.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静夜》是他的优秀的咏怀之作,收在诗集《死水》中。诗人在诗中郑重地宣布:“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静夜》写于离美回国后不久。那时诗人闻一多正值青春焕发,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在整个新诗史上,海子的出现堪称一种奇迹,没有哪位诗人的抒情姿态比海子更为彻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紧紧围绕“幸福”二字展开,视野聚集于具有生命哲学深度与高度的生命存在的主题上。读罢此诗,我们似乎能清晰地审视到海子悲惨的处境及内心激烈的冲突——海子要寻找的幸福是那样简单,又是那样的遥远!他在痛并快乐的矛盾世界中挣扎着。我认为,这种矛盾的纠结在此诗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伟大的诗人,他的《女神》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是早就为人们所肯定的。一九二四年闻一多就曾说过:“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有人说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孝子。”(《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先生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肯定了《女神》的重大成就,尤其高度称赞了《女神》的时代精神。但是闻一多先生还未能对作品中最先进的思想内容,即社会主义因素作出应有的评价。郭沫若在《女神》的序诗中说:“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了赤条条的我外,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或许可以说是我的私有,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所以我把她公开了。”这里所说的“我是无产阶级者”,“我  相似文献   

7.
一他风尘仆仆地走过来,在诗的征途上,已经走了将近半个世纪,他奉献于祖国和人民的二十本诗集,就如同一束束他所喜爱的紫丁香,自有它的色泽芬芳。 这就是我们的诗人邹荻帆和他的诗。 在中国新诗六十余年的发展史上,邹荻帆只能视为第二代诗人,因为走在他前面的,还有《尝试集》、《女神》以下的众多先行者。他的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不过是跟他“家乡的布谷鸟一样,那么不断地叫着”,“那不是怎么婉转的歌声,也不是高亢的音节”;然而,数十年来,他的诗却分明唱出了他的激愤、沉思和欢欣,分明搏动着时代的节奏。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自云:“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自然,我还出过好几个诗集”.尽管郭沫若后来的诗歌技巧较高,但他仍认为《女神》是“最够味的”,因为那是感情高潮时候的产品.《女神》之前,中国诗坛上已有胡适、周作人、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诗作,但《女神》却后来居上.《女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评论界、诗歌界交口赞誉.周扬曾赞扬道:“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代的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女神》“是号角,是  相似文献   

9.
1 郭沫若(1892—1978)的《女神》是诗人的第一本新诗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浪漫主义诗集。诗集突出地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的激情,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女神》的思想正是“五四”时代,在无产阶级思想指导下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高度体现,深刻地集中地反映了“五四”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们火热的革命激情和希望,它火炬般地燃烧着人们的心胸,照亮了前进的征程。诗人主张在诗的形式上应服从诗人主观的  相似文献   

10.
张萍 《阅读与鉴赏》2005,(10):47-48
颐城,1956年生于北京。他是新潮诗人中的佼佼者:1986年出有诗集《黑眼睛》:颐城曾作《学诗笔记》中写道:“最早使我感到诗的是什么?是雨滴。……一滴微小的雨水,也能包容一切,净化一切。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比我们赖以牛仔的世界,更纯、更美: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塔松雨滴的童话给予颐城孩子式的感觉和思索,  相似文献   

11.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长青”是德国伟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歌德(1749-1832)的名言。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花费六十多年写成的诗剧《浮士德》是他的代表作。歌德把他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事变的总结和自己长期的经验和体会,都艺术地概括在这部巨著里了。上面的那句格言,就出自这部作品。在一间哥特式的狭隘居室里,读了差不多五十年书的浮士德哀叹道:“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医学和法律,可惜还有神学都彻底地发奋攻读。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不见得比从前聪明进步;夸称什么硕士,更叫什么博士,差不多已经有…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在整个新诗史上,海子的出现堪称一种奇迹,没有哪位诗人的抒情姿态比海子更为彻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紧紧围绕“幸福”二字展开,视野聚集于具有生命哲学深度与高度的生命存在的主题上。读罢此诗,我们似乎能清晰地审视到海子悲惨的处境及内心激烈的冲突——海子要寻找的幸福是那样简单,又是那样的遥远!他在痛并快乐的矛盾世界中挣扎着。我认为,这种矛盾的纠结在此诗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今天与明天“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篇开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诗人为什么要说“从明天起”而不说“从今…  相似文献   

13.
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对郭沫若的诗爱得如痴如醉。一有空余的时间,她总拉着我听她朗诵郭沫若的诗。久而久之,我耳濡目染,也渐渐地迷上了她———诗集《女神》。“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吞了,我把月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月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这首《天狗》使我的心灵产生了一种剧烈的共鸣,似乎感觉到整个宇宙的生命力都在自己的胸膛里涌动、冲击,就要挣破肉体的躯壳爆炸开来:“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透过“天狗”的瞳仁,让人清晰地看到…  相似文献   

14.
顾城 (1 956 - 1 993)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朦胧派诗人。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 ,闪耀的雨滴”,他要写的是雨滴中闪现的世界 ,写那“遥远而清晰”的梦 ,写梦中的“天国”。他善于以一颗童真的心 ,展开奇谲的幻想 ,创造奇异的意象 ,隐曲地表现诗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理想 ,因此 ,他被称为“童话诗人”。在《我总觉得》这首诗中 ,诗人以孩子的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 ,透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性思考 ,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缺乏心灵沟通的遗憾与无奈 ,是一曲发人深省的理想悲歌。这首诗由三节构成 ,每一节的前三句是写“我”理想…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开创性地将现实生活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唐人孟《本事诗·高逸第三》云:“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可以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六)。同时,杜甫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饱含无比的热爱,诗中无处不流露着他拳拳赤子之心,将民胞物与的博爱和厚德载物的深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杜甫自认“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诗),但…  相似文献   

16.
一“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这是郭沫若于1944年写在《序我的诗》里所作的告白。其中也许包含着自谦,但更多的是出于自知而有所自陈;我们应当重视这个自陈,尽管它只是不很符合实际的自评。  相似文献   

17.
享有美国“诗歌之父”称誉的沃尔特.惠特曼以自由诗体创作了浪漫诗集《草叶集》,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他对生命的咏赞。对自我肉体与灵魂的歌唱,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欢愉;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挚爱;对社会运动的欢呼,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神往;对死亡的热忱欢迎,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感悟。惠特曼一生都在为自由而努力,渴望“既充分又真实地记录一个个性,一个人,即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的‘我’”,并力图通过他来表现一种民族建构意识。“他要做一个‘人的诗人’”。作为其代表作的《自我之歌》正是通过一个人(即诗中的“我”)来表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生命脉动。诗中的“自我”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但又超越了诗人本身,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人格化的形象代表。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选用“草叶”这一意象为诗集命名便是其中最鲜活的证明。在诗人眼中,草叶乃是世界上最普遍而又是最重要的东西,它象征着美国社会的活力,是诗人理想中民主自由的意象实体。正如诗人在《自我之歌》中所咏唱的:“它(草叶)是一种统一的象形文字/它的意思是/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间都一样地生长”。  相似文献   

18.
“发掘恶中之美”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诗集《恶之花》中的艺术追求。《恶之花》描写范围宽泛,由社会之恶、自然之恶、人性之恶和精神之恶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恶的意象体系。他认为,诗表现的应是更为真实的东西,也就是存在于本体世界发掘本体世界的美,诗人的职责就是要努力透过现象世界发掘本体世界的美,而要发掘美就离不开丑恶的现实世界,离不开对恶的分析解剖。基于这种“发掘恶中之美”的追求,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成功地实现了由“恶”向“美”的转化,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独特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课文《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选自《夜歌和白天的歌》。这首诗是何其芳在延安写的,作者说:“是为少年同志们和年轻的同志们写的,同时又部分地表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梦想和渴望。”(《关于写诗和读诗》)臧克家评论说:“他(何其芳)的诗反映了旧中国和新社会的一些生活,以及他对这些生活的思想感情。”(《中国新诗选》代序)在这首诗里,诗人把少男少女们作为新人、新事物的形象来歌唱,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决心去旧更新,转变思想和诗风的热烈的真情实感,表现了诗人健康的蓬勃向上的革命朝气。  相似文献   

20.
读钱英球的诗,我注意到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诗的意象:驼铃。他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驼铃集》,诗集《爱的晨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卷首第一辑,题名《心中的驼铃》。他常以沙漠中不知疲倦地跋涉的骆驼自况:“我是一峰骆驼,/清晨上路便在沙漠中跋涉,/叮咚的驼铃,/奏起我生活之歌。∥驼峰是我不落的帆,/鼓满日月星辰,驶过岁月的浪波,/永远走着一条没有路的路,/我的足迹是荒漠上的第一代花朵。”(《我是一峰骆驼》)我们这位在黑土地上养育的南国诗人,憨厚、朴实、情感内向。1949年参加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