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旱造林技术是包头市重点推广的林业部适用技术,可有效解决干旱地区造林与缺水之间的矛盾。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在造林中广泛应用,并不断有了新的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及其在包头市造林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火车流动性大,决定其水源颇成问题,从一地开到另一地,只能到站加水,尚未能象飞机现已解决空中加油的难题。缺水,使搭乘火车的乘客饮水、洗漱,车厢地板的拖抹卫生,人们如厕后的冲洗,均受到了限制。尤其往往车停同时供水也随之暂停,更让人生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感叹。  相似文献   

3.
白国璋  雷路 《内江科技》2014,35(8):44-44
分析了渭北旱塬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立地条件以及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抗旱造林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4.
莫顺山 《青海科技》2010,17(6):38-39
干旱浅山水保造林,首先要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有详细的了解,其次以适地适树的原则选好树种、采用合理的整地方式、选择造林的合适时间和技术,就可取得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和良好的水保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的状况,尤其是以渭北早塬山区为主,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被列入植被恢复的重点地区,不断的加强对渭北旱塬地区的生态建设,加大对其的造林工作,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抗旱造林技术,能在根本上解决造林地的蓄水的问题,能切实的在造林的过程中保障生态环境的平衡,全面的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渭北旱塬山区的森林植被,全面的提高植被的成活率,抑制渭北旱塬山区的水土流失的情况,确保能更好的促进渭北地区的生态的平衡,促进经济的进步。本文就是要分析抗旱造林技术在渭北旱塬山区造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了抗旱造林技术的种类,对雨水造林技术、固体水造林技术、覆膜造林技术和容器育苗造林技术以及其他的抗旱造林技术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各地区造林的实际情况推荐了适宜的抗旱造林技术。最后对树种的选择和起苗以及造林整地等要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抗旱造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旱造林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生态建设工程,随着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植树造林工作越来越重要,其对于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干旱或者荒漠地区进行造林是防止土地沙漠化的主要途径,但是受到当地降雨稀少、风多且风力较大以及人力物力贫乏的影响,使得这些地区的造林成活率低,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对造林技术进行深入总结和研究,采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提高土地的治理效果。本文就各种抗旱造林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为干旱缺水条件下的树木生长和改善植物生长环境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集水农业技术地区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依据集水农业技术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集水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总结了河南省卫辉市集水农业技术体系实施中的五种模式,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对五种技术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得出“山坡、道路、庭院集水和地膜覆盖集水区+水窖+低压管道滴灌+地膜覆盖冬小麦、玉米田免耕秸秆覆盖和玉米、麦田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效果最好,可认为是同类地区发展集水农业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区“一江两河”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天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造林难度较大,文章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适宜种植的林种和树种,对在该地区进一步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树木的抗旱结构角度分析了树木的抗旱性。然后介绍了抗旱造林技术中的几种抗旱造林技术,主要是雨水造林技术、固体水种植技术、容器育苗技术等。最后介绍了抗旱造林技术的注意要点,树种的选择,幼苗的培育、起苗等方面都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11.
卓嘎 《西藏科技》2006,(2):29-31,35
根据日喀则地区1979~2002年沿江各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汛期暴雨日数、相当暴雨日数与旱涝级别、汛期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当暴雨日数与汛期总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好;与暴雨日数相关性差。高原西部低涡与沿江切变线、印度低压及各系统的不同组合是造成沿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2.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气候要素变化及径流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6-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及周边1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气温数据,以及拉孜和羊村水文站逐月天然径流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径流与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其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区增温趋势明显,平均增温速率为0.31℃/10a,径流的变化趋势与降水高度一致,均表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波动规律;2年径流量与降水量均存在6.0~6.5a和15.5~16.5a的变化周期,而气温变化周期性稍差;3降水是研究区年径流变化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年径流量与年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0.89;但气温和降水同时影响着径流年内分配过程,且径流响应具有一定滞后性;44-9月降水量的丰枯决定着径流量变化,径流系数小于1.0;其它月份则以非降水补给为主,径流系数远大于1.0,年径流系数呈下降趋势,非降水补给因素对径流的影响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影响因素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窟野河流域位于黄河中游砒砂岩分布区,生态环境极其恶劣,是黄河中游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近几十年来该流域径流和输沙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深入探究窟野河流域产流产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对推进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突变点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窟野河流域1955—2015年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根据水量平衡原理,通过弹性系数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定量估算了不同时期气候变化(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①61年间窟野河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并在1996年发生突变,且自2012年以来其水沙关系发生明显变化。②该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年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8.53%和81.47%,对年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3.59%和96.41%。以植被恢复和煤炭开采为主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该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减少的重要原因。③该流域多年的水土保持和其他人类活动已较大程度地减少了流域产沙,但同时也大幅度地降低了本已短缺的水资源量,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参考之前的治理成效规划未来的水土保持工程和调整流域产业结构,达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选用综合赋权法,从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指标、效益指标、知识创新指标、机构支持指标和政策环境指标这五个维度共23个三级指标对长江中游的高技术产业从2006—2015年的竞争力进行分析。通过与长三角进行对比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普遍偏低,处于初级发展水平。对长江中游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比较优势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各省在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上表现出不同的比较优势,应当培养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战略,以吸引外商投资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向我国转让先进技术。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出让了市场,但究竟换到了多少技术?换到的技术的经济效益如何?根据相关数据建立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换技术”的模型。模型表明: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出让市场确实换到了技术,但换到的技术经济效益不高;在西部地区市场换技术的效果不明显。最后得出结论:市场换技术的效用并不高,我国在不同地区应探索不同的提高技术进步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涛 《西藏科技》2007,(2):13-18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内地的干部援藏情况,初步探索国家干部援藏政策,研究如何通过干部更好地落实国家的干部援藏政策。本文所指“干部援藏”,统指从内地到西藏工作的干部援藏,不仅狭义上的已经在内地有工作、三年一轮换的对口支援干部的援藏。当前和今后我们干部援藏政策应该继续向规范化、持续化、人性化和科学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缓解黄淮海流域水危机的战略性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是生命的源泉,又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原始社会逐水而生;农耕文明的出现,人类选择居处、发展城市,都以取水方便排水便利为主要条件,绝大多数人群傍河而居,  相似文献   

18.
对科技投入、生态文明进行界定。全面客观的分析科技投入在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中的现状,指出科技投入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formation of Stanford University's technology transfer program in the life sciences is analyzed from 1968 to 1982. The program evolved from multiple models based on divergent definitions of invention, inventor, rewards, and university-industry boundaries. The eventual program that emerged proved to be widely emulated. The norms of the academy shaped the uses of resources and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appropriation. In turn, the currency of industrial science prompted the rethinking of academic norms. The analysis offers insight into the early stage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s the ambiguity of important categories and flexibility of polici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Today's ‘settled’ outcomes are the product of highly divergent practices.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影响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绩效差异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构造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绩效差异的因素贡献比较模型,比较湖北与东部发达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绩效差异的各项因素贡献,找出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